据湛江地区贸易商透露,周四清晨,报价尚稳定在 2920 元/吨,然而风云突变,当天便强势涨至 3000 元/吨,周五更是涨势汹汹,最高价触及 3100 元/吨,令人咋舌的是,即便在如此高价位下,市场并非毫无成交,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深入探究,我们发现海关政策无疑是此次动荡的“始作俑者”之一。自 12 月上旬起,海关加强了对进口大豆的检验检疫标准与流程管控,要求对进口大豆进行更为严格、细致的品质检测,包括对转基因成分的精准筛查、农药残留的深度检测以及有害生物的全面排查等多道检验程序。这使得当地工厂进口大豆的清关流程与运输节奏被显著打乱,多数工厂面临大豆到厂时间大幅延迟的困境。大豆供应的关键链条被阻断,纷纷陷入断豆停机的艰难处境,压榨工作被迫大量减少。豆粕的产出源头遭遇问题,供应短缺的局面迅速蔓延
祸不单行,华南前期部分工厂还遭遇豆粕胀库停机,彼时价格处于低位,终端用户也因此养成了随用随买的采购习惯。但近两日,刚需突然爆发,终端只能被迫采购。而工厂方面,由于无法确定开机时间,这无疑给市场增添了更多的不安与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家趁机哄抬价格,试图在混乱中谋取更大利益。
自12月上旬起海关政策的调整,对豆粕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供应方面
由于海关加强了对进口大豆的检验检疫标准与流程管控,多数工厂大豆到厂延迟,出现集中性断豆停机的情况,压榨量随之大幅减少,豆粕的市场供应量严重短缺,直接推动了豆粕价格的上涨.
需求方面
前期华南市场因工厂豆粕胀库停机,价格偏低,终端用户习惯了随用随买。但近期因刚需被迫采购,需求的突然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促使价格不断攀升.
市场心态方面
工厂无法确认具体开机时间,这种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了不安情绪,商家纷纷哄抬价格,导致市场报价混乱,价格波动加剧.
区域联动方面
华南地区豆粕价格的飙升,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连锁反应,如华东地区的豆粕价格得到一定支撑开始小幅反弹。而北方地区受此影响相对较小,但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海关政策调整从时间角度来分析:
短期影响
- 自2024年12月上旬海关政策调整后,在当周周四、周五,华南豆粕市场价格便出现迅猛上涨,从2920元/吨飙升至3100元/吨 ,市场供应短缺问题凸显,多数工厂因大豆到厂延迟,出现集中性断豆停机现象.
- 有消息称天津海关卸船政策严格,许可证申请按20个工作日上限规范处理,此前正常为5个工作日,导致大豆到厂时间最少延后15天,进而影响豆粕生产和供应.
中期影响
- 据11月8日当周数据,全国主要油厂豆粕库存降至82万吨,较前期高点大幅减少71万吨,部分工厂因大豆通关延迟、供应紧张而减产停机,致使豆粕产量下降,库存下行,影响持续至少数周.
- 12月中上旬部分地区油厂停机增加,其影响范围虽相对有限,但在寒潮降温背景下,中下游企业低价补货意愿增强,使市场购销情绪转好,对豆粕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长期影响
- 从长期来看,此次海关政策调整对豆粕市场的影响或有限,因南美大豆丰产预期较强,可保障中国远期大豆供应,且若政策调整为临时性,待大豆通关恢复正常,豆粕市场供应将回归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