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关注,行情不迷路
早盘豆粕突然拉高,市场普遍忧虑巴西与阿根廷降雨量有限,今天就详细研究研究。
一、巴西
天气预报显示: 巴西上周末以干燥天气为主,部分地区有零星阵雨。【南里奥格兰德州/巴拉那州】上周五至本周,以干燥天气为主,气温接近正常水平。【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戈亚斯州南部】上周五至本周一有零星阵雨,气温接近正常温度。作物影响:巴西中部持续出现大范围的雨季阵雨,有利于大豆灌浆。在未来几周的预测中,南部的阵雨更加稀疏和罕见,这可能会对南马托格罗索州和帕拉纳州的大豆灌浆以及南里奥格兰德州的玉米授粉造成影响。
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种植周期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两国均地处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大豆种植集中于下半年。
- 巴西:因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种植时间有差异。主产区在中西部和南部,一般9 - 11月播种,次年3 - 5月收获。
- 阿根廷:大豆种植主要在北部和中部,通常10月至次年1月播种,次年4 - 6月收获,比巴西稍晚。
这个时候的降雨量减少有很多方面影响
生长发育受阻:- 播种困难:降雨不足会导致土壤墒情差,含水量低,使大豆种子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发芽,可能造成播种延迟或出苗不齐、不全,影响种植进度和种植面积。例如,在南里奥格兰德州,若播种期降雨少,农民可能需要等待合适的土壤湿度才能播种。
- 生长缓慢:在大豆生长期间,水分供应不足会使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变小、发黄、干枯,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导致植株矮小、瘦弱,根系不发达,降低大豆的抗倒伏能力和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 花期受损:在大豆的开花期,降雨有限可能使空气湿度降低,影响花粉的传播和受精,导致花荚脱落增加,结实率下降。例如,在干旱条件下,大豆花粉的活力可能会降低,影响授粉效果。
产量明显下降:由于生长发育不良,花荚脱落严重,结实率和粒重降低,最终会造成大豆产量明显下降。据农业气象学家预测,巴西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在2025年头几个月因降雨略低于平均水平,可能会使该州早播且正在开花的大豆面临风险,进而影响产量。
品质有所降低: 营养成分变化:干旱条件下,大豆籽粒中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蛋白质含量可能会有所下降,而油分含量可能相对增加,但总体上会影响大豆的营养品质和加工性能。
- 杂质增多:降雨有限使大豆植株生长弱小,易受病虫害侵袭,可能导致收获的大豆中杂质增多,如病粒、瘪粒、虫蛀粒等,进一步降低大豆的品质等级。
种植成本增加:为了缓解降雨有限对大豆种植的影响,农民可能需要采取一些灌溉措施,如购买灌溉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用其他水源等,这无疑会增加种植成本。此外,干旱还可能导致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农药和劳动力进行防治,也会使种植成本上升。
出口供应减少:巴西南部是巴西重要的大豆产区之一,该地区大豆产量下降会直接导致巴西的大豆出口供应量减少。这可能会使国际大豆市场的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影响全球大豆的价格和贸易量,给依赖巴西大豆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供应紧张的局面,进而推高大豆及其制品的价格。
巴西大豆主产区包括以下地区 :
- 马托格罗索州:巴西最大的大豆生产州,大豆年产量占巴西大豆总产量的30%左右。
- 巴拉那州:巴西大豆主产州之一,其大豆播种工作已基本完成,预计产量可观。
- 南里奥格兰德州:全国最大生产国中排名第三的大豆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较为可观。
- 南马托格罗索州
- 戈亚斯州:巴西第四大生产地,大豆播种面积可观,产量较高。
二、阿根廷
阿根廷1月中旬以前少有降水。该国许多地区的土壤湿度正在下降,未来的预测仅显示至少在1月中旬,局部地区会出现零星、局部的阵雨。这应该会开始对早播玉米从授粉到灌浆产生影响。现在对晚播玉米和大豆产生重大担忧还为时过早,但随着预期中天气的升温,问题可能就会出现。
目前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南部、圣塔菲省南部等地区降雨量偏少。此外,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科尔多瓦省、圣菲省、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等地也常出现降雨偏少的情况。
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科尔多瓦省、圣菲省,北部的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也是次主产区。具体情况如下:
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是阿根廷最大且最多产的农业地区,其大豆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较为充沛,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十分有利于大豆的种植和生长。
科尔多瓦省:大豆产量占全国的25% - 30%左右,该地区有一定的地形起伏,形成了多样化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部分地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大豆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且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较为广泛,有助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圣菲省: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5% - 20%左右,该地区位于潘帕斯草原的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同时交通便利,便于大豆的运输和销售,拥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加工产业,能够对大豆进行及时的加工和处理,提高了大豆的附加值。
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虽然产量占比相对较小,在9%左右,但也是重要的次主产区之一。该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相对较少,但通过灌溉等农业措施,也能保证一定的大豆产量。
目前南美天气降雨量少主要有以下原因:
大气环流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改变大气环流模式,使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水汽输送减少,如2024年南美洲的干旱就与厄尔尼诺密切相关,导致亚马逊盆地在干旱季节的7月至9月期间降水量明显减少。
-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会使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影响全球气候,导致南美洲南部国家出现高温天气和降水量锐减现象,加剧部分地区的旱情。
海洋温度变化:北大西洋异常温暖,改变全球大气环流,使南美洲的降雨模式受到影响,导致亚马逊盆地在本应有雨的季节雨量稀少。
气候变暖:虽然气候变暖未直接导致南美多国出现旱灾,但它是这些国家出现高温天气的助推因素,加剧了旱情,使得蒸发量增加,土壤水分流失加快,干旱情况更加严重。
地形因素:南美洲西部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山脉西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信风从陆地上过来,水汽含量少,且要翻越高大山脉,到山脉西侧后形成干热的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如阿塔卡玛沙漠地区干旱的形成就与地形因素密切相关。
植被破坏:人类活动导致南美洲部分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如亚马逊雨林的乱砍滥伐,使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减少了水汽的蒸腾和降水的形成,同时植被破坏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保水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干旱程度。
而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预测,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期间拉尼娜现象持续的可能性较大,到3月至5月将过渡到中性气候状态。世界气象组织(WMO)也发布预测,在2024年9月至11月期间,从当时的中性条件过渡到拉尼娜的可能性为55%,而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这种可能性增加到60%。
为了确认漂亮国大气局的可信度,我查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都是可以预测的
厄尔尼诺现象:- 可预测性依据: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大气环流、海洋温度、海平面气压等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联。如赤道太平洋信风的减弱、热带辐聚的向南移动等都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发生的信号,通过对这些关键要素的长期观测和分析,为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预测方法和时间:目前主要利用气候模型和观测数据进行预测,包括海平面、气温、降雨等数据,还会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面积的海洋和大气信息。通常能提前6到12个月进行预测,部分情况下可提前两年多。
拉尼娜现象:- 可预测性依据:拉尼娜现象通常出现在强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洋表面变冷以及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大气环流异常等也是重要的指示因素,这些规律为拉尼娜现象的预测提供了线索。
- 预测方法和时间: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会根据海洋和大气的观测数据以及气候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如监测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温变化、大气环流形势等。2024年9月至11月期间,从当时的中性条件过渡到拉尼娜的可能性为55%,而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这种可能性增加到60%。
虽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可以预测,但预测结果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发生的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可能会与预测有所偏差。
通过这几次外盘美豆的小幅度拉升可以看出来市场通常会炒作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气候方面:- 气温变化:通常会使太平洋西部地区气候较常年偏冷,而在北半球的冬季,会导致我国易出现冬冷夏热的情况,部分北方地区冬季更加寒冷,南方地区则可能出现比平常更为干燥的气候条件。
- 降水改变:会导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出现干旱,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
- 极端天气增加:可能导致风暴和海洋涡旋加强,还会使一些地区的暴雨、洪涝、寒潮、强降温、强降雪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
农业方面:- 农作物产量: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可能会出现干旱,影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产量;东南亚地区过多的降雨,会影响水稻等作物的收成;在澳大利亚,可能导致冬季温度降低,影响小麦等冬季作物的生长;美国中西部地区可能降水量增加,但也增加了洪涝的风险。
- 病虫害:低温、高湿的环境利于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进一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能源方面:寒冷天气会增加能源需求,如在冬季,居民取暖用能增加,从而推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上涨。
生态环境方面:- 海洋生态:拉尼娜现象会使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降低,冷水上翻增强,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数量可能增加,进而影响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等海洋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秘鲁渔场等渔业资源产生影响。
- 陆地生态: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会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一些地区的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可能受到干旱或洪涝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和社会方面:- 国际贸易:由于气候异常导致某些地区的农产品减产,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些原本是农产品出口国可能会减少出口,而进口需求则会增加。
- 基础设施:极端天气可能对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造成破坏,增加维护和修复成本,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 人类健康: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可能会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引发传染病的传播、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
查了一下历年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美大豆的价格变化
1988年
受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大豆产量下滑了8%,当年出现了200万吨的产需缺口,价格达到1062美分/浦。
2020年
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南美部分大豆主产区天气持续干旱,威胁到大豆单产潜力,令人更加担忧全球大豆供应趋紧。2020年12月份,芝加哥大豆期货上涨12.2%,全年上涨37.2%,创下2007年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2022/2023年度
阿根廷因拉尼娜事件的干旱影响,单产下滑至2500万吨,虽然巴西有所增加,但阿根廷的干旱状况引起了市场的广泛担忧。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初,尽管有高产预期,美国CBOT大豆期货价格却出现了5%的上涨。
2024/2025年度
据2024年12月的消息,如果2025年1月份发生拉尼娜事件,可能导致大豆单产和产量不及预期,或将提振国际市场大豆价格。
这下好了,后面重点就是关注天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