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灯一照,消费者的天塌了,原来我们用的都是毒洗发水?”
“长期使用等于自杀?”
近日,一些夹杂着“专业术语”的洗发水测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甚广。不少测评博主以荧光剂有毒为由,然后利用荧光剂检测笔或紫外线手电筒照射洗发水样本。检测后,海飞丝、飘柔、清扬、施华蔻、拉芳等20多个洗发水品牌出现了荧光反应。
那么,这种针对洗发水品牌的测评方法是否科学?究竟又是谁在制造“有毒”洗发水恐慌?
荧光反应不等于有荧光剂
“荧光剂”早已不是个行业新鲜话题。但近日,青眼注意到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又大量出现利用荧光剂检测笔或紫外线手电筒检测洗发水含有荧光剂的视频,发布者多自称为“专业测评人士”,且一众测评视频风格非常相似。
例如,诸多视频中的紫光灯一开,各类知名品牌的洗发水纷纷在灯光照射下“亮如白昼”,并伴随着拍摄者的高昂尖叫声。紧接着,拍摄者再拿出一款不知名品牌的洗发水放到灯下,显示该产品未出现任何荧光反应,是“便宜又好用”的安全产品。
在博主们的“科普测评”下,还通常辅之以视频配文的暗示,如“荧光剂是一级致癌物,长期使用等于自杀!”“这些垃圾洗发水千万别用了!”,不少消费者由此出现恐慌情绪,甚至跟风诋毁出现荧光反应的洗发水。
据青眼不完全统计,在此种测评视频中出现了超过20种洗发水品牌,包括海飞丝、沙宣、飘柔、多芬、力士、拉芳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均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荧光反应。
但这是否意味着,当前市面上的众多洗发水都含有荧光剂?以及,用紫光灯测试荧光剂含量的方式是否科学?此类测评视频究竟又是谁在制造?
“这些评测就是在不负责任地误导消费者。”广州市华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梓表示。一位行业资深工程师也表示,紫外线照射发光,只能说明有荧光反应,不能说明有荧光剂。氨基酸、维生素等很多原料都可发出荧光,只是强弱不一。在他看来,“荧光剂跟荧光反应不能划等号,涉事产品到底含不含荧光剂?需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去进行检测,而不是简单地用诸如验钞笔等工具照射一下。”
公开资料显示,荧光剂又称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荧光染料,它的特性是能利用光学上的补色作用,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白色或浅色物品(如香皂、洗涤剂、纺织品、塑料、纸张等)增白、增亮或增艳,使肉眼看上去达到增白的效果。
在毒性方面,根据国家标准《6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1“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荧光增白剂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同等级别。还有说法称,“荧光物质可能有潜在的致癌风险。”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相关权威佐证(详见青眼文章《五张图告诉你,荧光剂是否会致癌?》)。
据青眼了解,日常生活中能产生荧光反应的物质并不少见,如萤火虫、人的指甲、水果还有部分化妆品原料在荧光笔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蓝紫色的荧光反应。“荧光反应不等于有荧光剂。”伯德智研科学研究院总经理王晶告诉青眼,“紫光灯是可以照出来添加荧光增白剂,但发光的并不全是荧光增白剂,洗发水中含有的香精用这种笔照出来,也会呈现荧光色。针对荧光剂的准确检测结果,还需要用色谱仪去定性定量来分析。”
“伪科普”背后存在同行抹黑行为
但由于荧光剂备受关注,不少爱美人士惯用荧光笔、紫光灯等工具去检测化妆品当中是否含有“荧光剂”,一些标榜为“专业人士”的测评博主也推荐此种方法来检测。青眼注意到,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单价为5~50元不等的鉴定专用紫光灯已是热销产品,稳居手电筒热卖榜TOP 3 。在社交媒体以荧光剂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消费者用紫光灯照射洗衣液、洗发水、沐浴露、卫生巾等个人护理品,成为了检测荧光剂含量的常用方式。
“笔照是不科学的。”广州华麦的一位工程师告诉青眼,“即使没有添加剂,洗发水也有可能照出蓝光,出现荧光反应。比如珠光效果成分,在一定角度下就可能呈现蓝光。检测产品是否含荧光剂,还是要通过技术设备进行检测,色谱一打就能知道加没加荧光剂。”
事实上,拿着荧光剂检测笔或者紫外线手电筒鉴定荧光剂的“伪科普”,在社媒平台上早已司空见惯。如在2021年10月,抖音知名美妆博主龙某发布亲测视频,声称“润百颜润养奶皮面膜”和“谷雨奶皮面膜”两款产品中含有“荧光剂”。随后,润百颜和谷雨均通过抖音平台进行回应,称涉事产品不含荧光剂,并且两个品牌都出具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关于旗下面膜产品不含荧光剂的专业检测报告以证清白。值得一提的是,博主龙某在品牌公开回应后,即删除了相关测评视频。
既然光照测评是伪科学,为何同样的方法在洗发水上再次引起博主追捧?据青眼调查发现,2024年12月底集中出现的“洗发水荧光剂检测潮”,部分视频账户看似是普通消费者,但其背后或有利益驱使,存在同行抹黑行为。
例如,一账户名为“沪 care 某”的小红书博主,就在多条视频中将多芬、卡诗、欧莱雅等大牌洗发水与两款名为“独某生姜”和“O某BT”的小众洗发水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知名大牌均出现荧光反应,而“独某生姜”和“O某BT”则未出现。且在提及知名大牌洗发水时,该博主在视频和文案中多次使用“有毒”、“慎用”、“千万不能用”等字眼。
青眼还发现,该博主的小红书主页关联“O某BT销售顾问”链接,点击该链接可跳转至O某BT官方账号,该品牌主页遍布自家洗发水产品链接。值得注意的是,“O某BT”品牌在拼多多官方旗舰店售卖的多款产品,还使用了王嘉尔、白鹿、刘亦菲、李佳琦等多名公众人物形象,并标注品牌代言人等字样。此外,目前该品牌在拼多多平台销量破百万件。
除“O某BT”外,社交媒体上还有不少品牌方用类似方式营销自家产品。例如,某小红书用户就发布过同类拉踩同行竞品的视频,其主页就有大量帖子对“W某P”洗发水进行宣传推广。
不难看出,采用这种方式的往往是一些小众、杂牌品牌,但却打着“专业人士”测评的噱头制造焦虑,使得伪科学的测评方式方法让消费者信以为真。有业内人士对青眼直言,“这就是典型打着红黑榜的造谣型带货。”
做好科学传播,用真科普打败伪科普
王晶也称,“用‘伪科普’的谬论带偏消费者,而后带货的现象并不罕见。”广东省日化商会会长余雪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现在自媒体大量进行这种伪科学测评,有的是制造焦虑博眼球,有的是为了销售自家产品,极易误导公众,滋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相关部门应该对此加强监管。
青眼注意到,在本轮洗发水测评热潮中,大批涌现“宿舍停电,男/女大学生洗发水荧光剂大测评”的短视频,可见部分机构和个人已把制作、散布网络“伪科普”当成流量密码。有评论认为,作为谣言的一种,伪科普一旦流传开来,极易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其泛滥成灾不仅会导致公众认知的混乱,还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行业效应。
但事实上,类似的“伪科普”短视频还有很多,诸如“火烧面霜”“一杯水测化妆品真假”“荧光剂肥皂事件”等,涉及领域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譬如在2022年,网上就流行过用火烧试验检测某国际大牌经典面霜真假的方法。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抖音上仍有不少品牌用此方法进行宣传——“如何检测一款面霜的质量好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火烧,高温火烧没有刺鼻气味,越烤越像牛奶状,就说明质量过关。”
对此,王晶告诉青眼,“这与配方中使用的油脂、乳化剂和活性物质有关,不能一概而论。现在很多配方含有胶原蛋白类成分,烧完后有腥臭味是正常的,就像肉烧糊了的味道。”此外,还有一种使用一杯水来测试化妆品成分的方法。例如,把乳液挤入水中,如果漂浮在水面上,就被认为含有油石脂,会伤害皮肤,使其更缺水。
“这更是无稽之谈。这不是科普,完全是以讹传讹。” 王晶直言不讳地说,“这完全取决于料体的密度,大于水就会沉下去,密度小于水就会浮起来。可以说,这跟伤害皮肤没有任何关系。”
近年来,针对“伪科普”的泛滥,相关部门持续强化治理,采取多种手段让真科普发出更大声量。但在流量至上的逐利思维驱使下,这类视频反而在社交媒体平台形成跟风热潮。王晶说,“监管很难,只能靠专业的人不断进行纠正。”朱梓也表示,“这需要媒体的发声传播,纠正这种不负责任的风气。”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去中心化”的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传声筒”,可能使真实信息让位于“流量”的情况出现。然而,这些“伪科普”知识传播得越广,对公众的误导就越大,可能受骗的人就越多。
阻击“伪科普”的传播,除了要求专业机构及时以正视听外,也需要网络平台加大对此类“伪科普”信息的打击力度。同样,这也需要化妆品品牌持续做好科学传播,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用真科普打败伪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