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月筹划,赢创的重组计划终于靴子落地。
近日,德国特种化学品集团赢创(下称:赢创)宣布,拟推行新的业务板块结构,同时采用更精简的管理模式。赢创方面表示,“集团正启动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计划,同时超1/5(约7000人)的员工将被裁减。”
可见,这家180岁的原料巨头正在加速瘦身。那么,赢创此举意欲何为?
“将启动史上最大规模重组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赢创是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学品集团,拥有180余年历史,在全球拥有约3.2万名员工,业务遍及超100个国家和地区,与欧莱雅集团、伊丽莎白雅顿、丸美、珀莱雅等知名国内外化妆品企业均保持着合作关系。
根据赢创公告,此次改革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迈向了业务重组。据了解,一直以来,赢创的业务主要由四部门组成:营养与消费化学品、特种添加剂、智能材料、功能材料。
而本次实行的重组计划,则是将上述四个业务部门合并为“定制解决方案”(Custom Solutions)、“先进技术”(Advanced Technologies)两部门,自2025年4月起正式开始实行,可谓改革改到“大动脉”。据外媒报道,此举乃该集团史上最大规模的重组计划。
改革完成后,“定制解决方案”业务板块将专注细分市场,主营化妆品和制药行业相关产品、涂料添加剂,共有员工7000名,未来将与客户密切合作以开发相应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这一属性决定了该业务板块具有较强的定价能力,未来将重点关注并购机会。
与此同时,“先进技术”业务板块则将以效率驱动为导向,具有高水平的技术专长和卓越的内部运营能力。该业务线拥有约8000名员工,将重点聚焦高性能聚合物和过氧化氢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赢创在公告中提及,两业务板块的年销售额各自可达约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59.24亿元)。如果说“定制解决方案”业务是赢创驰骋疆场的尖兵利器,那么,“先进技术”业务则是其修炼内功的坚实堡垒,正如赢创在公告中所言,“两业务相辅相成,对集团的创造价值将发挥举重若轻的作用。”
赢创改革的第二步,则是向管理层“开刀”,将在新业务板块中精简管理模式。到2026年底,赢创集团的层级将从平均10级减少到最多6级,未来约1000名管理人员将放弃管理职责,以专家身份工作。
从2025年4月起,赢创运营业务的管理层将全部被取消,以缩短决策流程。与此同时,赢创原事业部的部分管理层将退休,新部门的业务将由执行董事会的个别成员直接管理。
其中,“定制解决方案”业务板块将由美国籍的Lauren Kjeldsen领导,其目前担任智能材料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先进技术”业务板块将由法国籍的Claudine Mollenkopf管理,其目前担任特种添加剂业务部门的负责人。
与轰轰烈烈的改革随之而来的,是人员的大幅缩减。据外媒报道,赢创本次的业务重组和精简计划,或将导致该集团1/5的员工失去工作。也就意味着,这家在全球拥有3.2万名员工的化工巨头,最终或将裁减约7000名员工。
意在实现利润最大化
青眼注意到,今年可谓赢创的多事之秋。在此次规模最大的重组前,赢创已进行多轮业务剥离与人员缩减。
2023年9月,赢创正式宣布:计划对其全球组织进行彻底重组。彼时,赢创就曾发出预警,“公司未来不再希望在欧洲本土运营三个大型基地,将把业务外包给新的服务公司。同时,管理团队还将开发一种全新的集团管理模式,数千名员工受到该计划的影响。”
自此,赢创开启加速“瘦身”步伐,一方面,其相继出售旗下超吸附剂业务、涂料和粘合剂树脂领域部分业务、C4 Verbund业务。对此,赢创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Kullmann曾公开表示,“我们剥离非核心业务,从而把各种资源集中在最强大的业务上”。
另一方面,裁员也在持续进行。今年3月,赢创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00人,到2026年,仅在德国就将裁撤约1500个行政职位。据报道,此举旨在消除该集团内部的官僚作风。除裁员2000人外,赢创还将在全球范围内裁撤1000个管理职位。此外,今年8月,赢创还披露,已为行政部门裁员预留2.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22亿元)的资金。
赢创重组计划时间线 可滑动查看
赢创的一系列变革之举,实际上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德国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据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披露的数据,2024年全年,德国化工行业销售额将下降2%,产量仅增加2%,且复苏前景渺茫。对此,有外媒分析道,该行业在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利润丰厚,此番下降的原因是基数较高。
因此,赢创所采取的一系列业务重组与裁员措施,不仅意在应对危机,更多或是战略性地追求利润最大化。青眼注意到,自宣布重组计划以来,赢创已连续三季度业绩表现超预期。据赢创财报,今年前三季度,赢创调整后EBITDA分别为5.22 亿欧元、5.78亿欧元和5.77亿欧元(分别约合人民币39.93亿元、44.21亿元、44.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28%和19%。
拉长时间线来看,今年前九个月,赢创调整后EBITDA为16.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8.5亿元)。而据2023年财报,赢创调整后EBITDA则同比下滑33%至1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6.96亿元)。不难看出,赢创今年前九个月的调整后EBITDA已超2023年全年水平。
针对今年来的业绩表现,赢创首席财务官Maike Schuh表示:“调整后EBITDA和自由现金流均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这主要归功于赢创对具有抗周期性特点市场的布局、重组计划和成本控制的措施。”
国际原料巨头加速“瘦身”
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视角看,企业战略如同物种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往往需通过创新与调整相应外部变化,以获得竞争优势。
青眼注意到,近年来,多家国际原料巨头相继开启重组计划,以优化其业务结构和提升盈利能力。与赢创同样位于德国的另一化工巨头巴斯夫,在今年9月宣布关闭位于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的三家工厂,约180名员工将受到此次关闭工厂的影响。
根据巴斯夫方面透露,此次关闭的三家工厂是生产己二酸、环十二酮(CDon)和环戊酮(CPon)。其中,CDon、CPon的生产工厂将于2025年上半年关闭,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基地剩余的己二酸生产将于2025年关闭。
此外,今年7月,巴斯夫宣布,拟关闭位于德国的两家工厂并裁员300人。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巴斯夫已公开表示,计划裁员2600人,并发出盈利下滑预警。
对此,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Stephan Kothrade曾表示,“集团旨在通过优化生产结构,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条件的持续变化,确保整个一体化价值链的盈利能力。”
放眼整个欧洲,全球营养、健康和美容领域最大的创新公司之一帝斯曼-芬美意,于2023年中期已开启维生素业务的重组计划。据悉,该计划每年可为帝斯曼-芬美意减少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29亿元)调整后的EBITDA。
与此同时,成立于美国的国际香精香料公司IFF,在近两年已相继抛售多个重要部门。据了解,IFF从2022年12月20日至今已经连续抛售三大业务,分别为旗下预制食品和餐饮服务配料业务Savory Solutions Group、香精特色配料(FSI)业务,以及化妆品及个人护理业务的原料生产部门Lucas Meyer Cosmetics,抛售价格分别为9亿美元、2.2亿美元、8.1亿美元(分别约合人民币65.55亿元、16.02亿元、58.99亿元)。
今年3月,IFF宣布剥离旗下四大业务之一的制药解决方案业务部门Pharma Solutions。究其原因,IFF方面表示:“虽然该部门产品价格上涨和生产率有所提高,但这些主要被需求孱弱、销量下降所抵消。”
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多家国际原料巨头正通过业务重组来强化其市场适应能力。而在现代商业生态中,唯有具备灵活调整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注:本文数据按照今日实时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国际美妆企业销售额数据因汇率波动换算存在一定误差。除特殊说明外,文内统一为人民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