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跃武丨散文||生活变迁记

文摘   文化   2024-09-27 21:14   山西  

黄 河 原 创 文 学

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秦跃武,山西夏县人,喜欢文学,用文笔讴歌真善美,传播德孝文化。部分散文发表在《黄河原创文学》《作家新干线》《夏都文脉》《海河文学》等文学平台。


垣曲人杰地灵,4500万年前,人类的远祖从这里起源;150万年前,这里有了人类活动;4000多年前,尧舜在这里诞生......

这些,尽管与我们相距遥远,但包涵着生活变迁的文脉痕迹。古人曰:沧海桑田几变迁,深深海底好扬鞭。美好的生活变迁而至,源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5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实证。“六零后”的我,亲历了身边衣、食、住、行、娱五大“元素”的华丽转身,目睹了艰苦生活的渐行渐远和新生活的扑面而来。

(一)

年少时光简单快乐——我老家夏县在平原农村地区,相对山区条件好的多。但穿衣吃饭简单简朴,油水缺乏,却酸甜苦辣咸都有,有不失营养纯正的原味;穿的衣服虽陈旧甚至带补丁,却遮体御寒保暖,又不失周正。小时候,每当穿上母亲作的一身绿装,威武神气,洋洋得意。长大离家读书,就穿上了时兴的喇叭裤和蓝色中山服。大人们多为吃穿住行发愁,我们却无忧无虑。记得院落里的三间土坯单坡房,是太老爷辈打下的“江山”,爷爷分家析产得到祖业份额。我弟兄俩七八岁,奶奶去世了,与爷爷同炕而睡。十多岁享有了单间“茅屋”住房。出行,靠的是“11号汽车”,即两腿步行;高级版就是坐在马拉的胶皮轱辘车上;骑自行车出行,那是豪华版。记得普及自行车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最疯狂的是刚学会骑,我大胆地骑着家里的上海飞鸽牌自行车去县城游逛,以致于忘了回家的路,多走了十几里才看见了家门。至于汽车,解放牌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不多,若村里停有一辆卡车,我和小伙伴们蜂拥而上,去感受新鲜。文化娱乐活动,以看戏听广播为主。没钟表闹钟时代,农村冬天凌晨天还不亮,家里的广播匣子成为我去学校“呼叫器”。

七十年代中期,家里条件转好,父亲托人从京城买了半导体收音机,此后爷爷忧愁的眉头解开了。1982年高考成绩揭晓,我如愿以偿,为赶时髦,我从本村大户家里借了一台双卡双声道收录机,因为好奇拨弄,出了故障,费了好大功夫才修好。这也成为老爸一辈子的“打击”我的痛点。父亲教训我说,不要为不无正业的娱乐而去借别人的东西。这句话,成为我坚定志向,与艰苦环境抗争的基础。

(二)

艰苦岁月似酒醇香——毕业分配是我生活的第一次变迁。三十九年前一个夏天,我入垣工作,先在偏远煤矿当干部。到矿的第一天,看到天空变“黑”,内心顿生阴“暗”,生活艰苦岁月也从此开启。当地山区,矿工衣服穿戴朴素,工作服为主色,新衣服没处显眼,偶尔去县城或跑亲戚才换一套黑色或灰蓝西装,穿上皮鞋,才是神清气爽。饮食习惯差异大,难以适应。多为清水面,馍头咸菜,蔬菜短缺,而花卷和豆包一周也仅一次改善。奢侈的是加班中吃的大肉包子,但那是井下工人待遇,吃一个便受宠若惊。想打牙祭解馋了,去窑头长途停车点的唯一饭店,吃一碗生炒面过瘾,这美味至今在口中生香。有一次,河津县来了一位同学,去吃生炒面还没排上队,同学急着赶车,只得饿着肚子扫兴离去,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

1988年老婆来矿上班,单身生活结束,饭桌有肉蛋,蔬菜还是没处买,因买不到,靠工友“接济”,爱人常感叹“巧妇无米之炊”难。有一次,工友邀请去蒲掌家去作客,其老母挽留吃午饭,不一会,端上香喷喷的鸡蛋擀面,我挺纳闷,没菜咋吃呢?工友看出我的意思说道:过年跑亲戚,主家才用鸡蛋擀面招待。与山外运城一带过年走亲戚,一家大鱼大肉待客没法比,怪不得垣曲叫“跑”,我们一带称呼“走”。此外,当年回家路过古城,逗留闲逛,垣曲县的老县城,也仅比窑头乡、蒲掌乡英言乡稍微繁华热闹,比起我老家的乡镇就差了一截。食堂饭店寥寥无几,饿了进店别无选择。垣曲县城比古城略胜一筹,但食堂饭店数量也屈指可数,且大都集中在汽车车站和饮食服务公司附近,吃的样数与垣曲县西边的闻喜、夏县比逊色不少。我清楚记得,当时在汽车站转车,附近找不到烧饼,更别奢望烧饼夹肉夹鸡蛋。

那时,出行难是最大交通难题,往返回家一次,坐上旧客车颠簸四、五个小时,耐不住就眯着眼睛“打瞌睡”,到站了,才被唤醒。虽然每天有一列垣曲始发的“三节半”(小火车)开往闻喜礼元,绕行更远,花费时间更长,况且没几年客运就停了。离矿外出能坐拉煤卡车就十分幸运了,能坐上煤矿的212吉普车就有了“面子”,我记得一次矿上吉普车去县城,车上“挤”了九个人。

在矿上,我们一家仨口挤在一个16平米的宿舍,看着14吋的彩电,吃着团圆的饺子,享受美滋滋小日子。挺怀念的。虽然当时文化娱乐生活单调,而我们当下有甜头、工作有劲头、对未来有向往、对明天有盼头。

(三)

城里生活静好幸福——过了六年,即九十年代初,我们全家进城,这是一个我家划时代意义的第二次生活变迁。几十年来,垣曲县人穿衣服饰深受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简称公司)职工影响,讲究时尚,跟随时代,领先运城十三县。原来以军民桥为界,公司与垣曲县交往挺少,因为人家属央企级别厅级,县里人敬而远之,他们更有傲气。九十年代后期,县城西扩与公司矿区街道联通交汇,“老死不相往来”的格局打破了,有色公司职工来县里居住者,子女通婚结亲者有之,垣曲县子弟去公司上班者亦有之,给我们方方面面带来了新变化。记得来县城第二年刚过春节,孩子在老家带的麻花吃完,闹着还要,可我找遍县城和公司矿区没寻到。改革开放解放了思想,山外许多美食走进垣曲不是早年间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当下垣曲城里饭店星罗棋布,家常菜、地方菜、特色菜、套餐、宴会餐,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任你挑选。而如今,我经常隔三差五邀几位老友聚会美餐,有时还开车直奔古城吃“鱼宴”,小酒几杯下肚,微醺而归,美哉乐哉!

真是鸿运当头照,好事接撞来。单位集资盖楼,正好挤上“首发车”,落户安家到县城就顺利解决。尽管到手的面积六十多平米二室一厅,现在看属于“蜗居”概念,但有了温馨与安逸。五年前,我曾去省城某机关处长家,第一次看到的单元楼,心生羡慕,想着有一朝一日,我们也住进这样的楼,该多好啊!没想今天实现了,这幸福来的太突然了!近二十余年,身边许多人住上高层电梯楼,一穷千里目。我们家也改善住进120平米的三室两厅,屈指一算,已过了二十年之久。

当时垣曲到运城,堪称“自古华山一条道”,名为横济公路,多绕三十多公里不说,冬天下大雪,坡陡路滑受阻,最糟糕的是返回进山途中遇到大暴雪,我多次历险还参与过求援,享受了应急交通。2003年闻垣二级路修好,结束“出山一条道”的历史,往返缩短一个半小时。2010年闻垣路建成,又于近几年建成垣曲到渑池高速,垣曲县地面交通更加畅通发达。目前我回老家夏县有高速和闻垣高速及沿黄公路三条任选其一,一个小时多轻松到家同亲人团聚。现在的垣曲,家家拥有小轿车,“家”的迁移,爱的流动已成常态。最近阳永高速项目准备开建,垣曲与运城市同城化指日可待。垣曲的高铁进入可研阶段,未来建成是幸福垣曲人的新期待!

人生亦太短,安用苟生活。党恩浩荡,社会巨变;珍惜当下,感恩时代;努力工作,潇洒生活。这是我这个新退休“青年”于诸位读者共勉之言。

你若喜欢,请在文末点赞,并点击“在看”+留言

黄河原创文学]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

黄河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精美图片、人物故事、信息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