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萍丨散文||月饼的遐想

文摘   文化   2024-10-03 08:24   山西  

黄 河 原 创 文 学

文学公众平台


黄河文学  原创频道

  侯秀萍,女,汉族,文学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记录眼睛看到的和心灵感受到的一切美好,曾在作家天地发表《等一场绵绵春雨》《历史长河中的鲁土司衙门》等散文十几篇。

前两天“湾区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在澳门唱响,用光影和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晚会更是赋予中秋团圆佳节特别的意义。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在古代,月亮被视为神秘而神圣的天体,人们相信月亮的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因此,古人会在每年的秋季,即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月活动,以表达对月亮神的敬仰和感激。中秋节的习俗多样,其中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这些习俗大多与庆祝丰收、家庭团圆和追求幸福生活有关。赏月和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而赏桂花和饮桂花酒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于民族拜月的仪式。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任何一种对中秋节寄于美好寓意的习俗都和月饼密不可分。

今年中秋前,因为工作需要,我对月饼的市场和种类做了一些简单的调研,月饼文化的源远流长令我动容。个人以为,江、浙、粤、福建一带的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高于我们西北,大概是这些地方出门做生意、讨生活的人更多一些,家人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更期盼在外的亲人回家团圆,或是通过节日的祭祀保佑亲人们在外安康顺遂吧,对亲人的一切美好祝愿都揉进了小小的月饼里。殷商时期,第一次将饼和月联系在一起,出现了形状近似月饼的太师饼,汉朝有了带馅的月饼。现在的月饼做的更加精细,尤其是江、浙、粤一带的月饼,就连包装盒从样式、材质到图案于热闹喧嚣中不失明澈清冷,月饼的样式、馅料、颜色和包装盒相得益彰。馅料集干果,汇杂粮,酥脆甘饴,味道甜而不腻。饼皮上刻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富贵牡丹”、“典雅梅菊”之类的图案,形状有圆形的,棱形的,梅花瓣的,心形的,都是小巧浪漫的。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的,有粉红色、淡绿色、香芋紫、乳白色、浅蓝莓色,打开盒子斑斓中透着温柔。我因为不太喜欢甜食,以前不论是单位发的月饼亦或是朋友送的,从未如此仔细的品过月饼的味道,端详过它的包装和外形,南方的月饼如制做月饼的人儿一样含蓄沉稳而细腻。

月饼自明代起成为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饼有径二尺者。相比于南方的月饼,我们西北的月饼可能更接近古代对月饼的描述,这种描述很是符合甘肃很多地方中秋的习俗。我家乡白银和兰州周边一带的县市,依然盛行的是发面的自家蒸的大月饼。擀一层薄薄的面饼抹上清油撒上绿色的苦豆子(有的地方也叫香豆子),再擀一层薄薄的面饼抹上油撒上红曲,再同样的一层撒上姜黄,还有放玫瑰酱的,反复叠加有十几层,农村家里有大笼屉的,灶火架起来,蒸的月饼又大又煊,切开里面五颜六色的,尤其是苦豆子的香味直冲味蕾。当然最大的那个月饼是要留着晚上祭月用,主人家也是做的格外用心,不但里面的皮擀的薄,清油抹的到位,层数也是最多的,封皮的上面还要做小面花来装饰,出笼后要用绑在一起的三个或是五根细枝条蘸上红色的颜色水点出点缀的图案。

夜晚,在自家的院子里对着月亮升起的方向支上饭桌,中间摆上准备好的大月饼,周围则是自产的或是采买的各类水果,洗手焚香烧纸,月亮当空以后一家人分食祭品,也有邻里相互赠送的,一则分享自家丰收的喜悦,也相互交流蒸月饼的手艺。这样的烟火气如今在城里已经绝迹,更多的是饭馆餐厅的家庭聚餐。近两年,也有农村的亲戚蒸好了月饼托城里亲戚朋友卖的,我今年也买了送给朋友和亲戚,朋友说“老母亲最喜欢吃这种自家蒸的月饼了”,我想老人家更多喜欢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吧!

我们的祖国地阔幅辽,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和习俗各不相同,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月饼由最初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慢慢地也就成了家人团圆、思乡的象征,正如苏轼诗中所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你若喜欢,请在文末点赞,并点击“在看”+留言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

黄河原创文学
  原创文学、精美图片、人物故事、信息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