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文丨散文||刻在心坎上的长城
文摘
文化
2024-09-03 14:12
山西
刘博文,笔名:柳力,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太阳村人,喜欢读书,长于写作,讲演。多篇文章见于省、市报刊。
在中国历史的“智慧果”里,能直观呈现振奋人心的,当属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它所凝聚的人类智慧和力量,古今相连,心心相通,融为一体,得到如此巧妙完美的结合。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记住了它,一直梦寐以求看一看长城的巍巍。没有想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一入伍,军营驻地距离长城不到200米,从此陪伴着长城守护西北大门18年。这是我第一次亲吻长城那充满沧桑的面孔,久久的牵挂,久久的向往,呼唤它、叩问它、拥抱它,心潮澎湃,虔诚膜拜。现在恭恭敬敬地站在它的面前,致敬历史和祖先,感受长城的坚韧不屈,感悟民族的艰辛勤智慧,聆听历史悠远的足音,见证时代的沧桑与辉煌,领略传统文明的独特魅力,成为我心中最深处的眷恋。 这里的长城位于甘肃永登县,与河西走廊、祁连山、庄浪河、兰新公路南北相向,随着山势绵延向西北,时而仰望气势磅礴,时而时隐时现在关隘苍翠的山间。从空中瞰俯,云雾缭绕中隐约可见悬浮在悬崖峭壁之上,龙盘蛇绕,蔚为壮观。它如巨龙般的沉默,静卧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诉说着远古的秘密。从此以后,我们在日常训练之时和业余在长城脚下谈古论今,不断地探究着它的神奇。它是真正的穿越历史、穿越时空者,在秦汉的风雨里,在隋唐的时代高歌中,在宋元明清的惊涛骇浪里,带着重托,不辱使命,一直挺立着中华民族威武的脊梁,成为谱写在中华大地上鲜活的《史记》与《离骚》。假设没有长城,中国的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世界文明一定会留下巨大的空白。可以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没有哪一项工程以其雄伟的魂魄令人震撼,以其宏大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以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展示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长城功高盖世,光芒万丈。据载,最早的长城修建于周代,战国时期开始规模修建,秦始皇时期大规模的修建长城,明代进行修建整修。在武威城西南有一个叫胡家边的地方,横七竖八地修建了十多座互不相连、保存完好的几十米、几百米不等的长城,当地老人说这是五代十六国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的产物,有的人在长城城墙下面打窑洞居住着。永登一带的长城应该是秦代修建的,明代这里已经成为内地,所以不在整修之列,有的地方建筑时感到容易塌方所以以砖为基,大多的是夯土而成。很多地方已经坍塌,但五六米宽的地基还在,周围耕种的老百姓从来都不蚕食长城地基,因为流传长城是有神灵的,不愿意使孟姜女再次流泪。仔细观看,远古的夯土一层一层十分明显,密度很大,不易破碎,证实了当时修建长城的土都是用糯米水和泥而成,岁月的烙印如此清晰,告诉人们它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守望者,成为几千年遗留的奇迹。纵观所有长城的修建,都是以保家卫国为目的的,它是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历史见证者。它以壮怀激烈的雄姿在历史风云变幻中傲然屹立,成为祖国西北大门最早的忠实守护者,它的背后都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在嘉峪关的长城上瞭望大漠风烟,被汉代卫青、霍去病“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天灏气所震撼;在陕北镇北堡长城上感慨杨家将在这里征战厮杀顽强不屈;在贺兰山长城唱诵着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情怀;在八达岭心中腾升起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在山海关深为吴三桂弃关而降感到耻辱,在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长久的沉思……长城的每一个历史画面都是血与火的洗礼,她的故事千百年来在人们心中徐徐展开,有时高亢,有时低语,一直诠释着一种实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从文化意义上讲,长城具有强大的遗传性和渗透性,千百年来日积月累、反复叠加,就凝聚成石破惊天、无坚不摧的力量,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就这样长城把历史与未来链接起来,长城也在我的心里屹立起来,它用龙腾虎跃的身躯在历史长河中逶迤,在中华民族的心里激荡,使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成为珍贵财富世世代代流传下去。人们把中国人民解放军誉为“钢铁长城”,我是一个兵,在心里逐渐开始把自己变成长城的一块砖、一杯土、一粒沙,把长城刻在心坎上,固我长城。在灵魂深处记住什么是长城精神,拥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情怀。这些带着热温的历史气息,冲破时空的隔阻,直抵人的灵府,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以永久的激励,我自豪曾经与长城一起守护祖国的西大门。甲辰初夏,我又一次来到熟悉的永登长城脚下,像当年的小兵一样致敬长城。那一刻,仿佛再一次体会到长城永远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走到哪里长城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用不尽的热情描绘着它的辉煌与荣耀。它让我相信,长城的传奇、长城的精神、长城的力量,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成为无处不在的诗意更令人期待。 [黄河原创文学]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文学,就是令你喜欢!
若无特殊标记,刊文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