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正式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隔乡十里地,风俗大不同,在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有哪些独特的春节习俗呢?
我的家乡在敦煌,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且独具特色
千年民俗“打铁花”:敦煌“打铁花”历史久远,起源于唐宋,后经千年演变,成为一项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表演时,铁水温度高达1600—1800度,匠人需具备丰富经验和纯熟技法。他们用木棒舀起熔化的铁水,奋力向天空甩去,瞬间化作一道道美丽弧线,铁水升空碰撞在花棚墙壁上,如流星划落,朵朵金花凌空绽放,场面恢宏大气、蔚为壮观。如今,这一千年绝技重现生机与光辉,成为敦煌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观众带来充满惊险与浪漫的视觉盛宴。
在六安,大别山纵横千里,淮河水穿境而过。皖西大别山民歌以山而生、以水而传。大别山民歌是安徽皖西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以山水相依的独特地域性,兼收了通过水路流传来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艺术特点,又不失自己的本土的大山山歌之特色,山水相连,生生不息,既具有山的沉稳、豪迈、厚实之特点,又具有水的流畅、悠扬、灵动之风格,是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别山民歌
宿迁,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宿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
柳琴戏
宿迁柳琴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拉魂腔”,是苏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戏之一。柳琴戏的表演形式活泼生动,唱腔优美动听,剧情紧凑引人入胜。在宿迁地区,柳琴戏深受群众喜爱,是人们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同时,它也是宿迁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袁柳编
新袁柳编是宿迁市泗阳县新袁镇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清道光年间,新袁人就利用沟边隙地栽植的杞柳为原材料,开始从事这项编织手工技艺。新袁柳编造型美观、花样繁多,大到床椅、小到笔筒、花瓶等应有尽有。这项技艺不仅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成为了宿迁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的家乡在河北胜芳,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八,胜芳镇都会组织盛大的元宵节灯会,称之为“胜芳灯会”, 2008年被收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胜芳花灯源远流长,据明代地方县志记载,胜芳灯会在明代中期就已流行,清中后期鼎盛起来,闻名华北。其分为传统花灯和现代花灯。传统花灯是胜芳花灯的精华,其种类有两千种之多,以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建筑、神佛等题材的作品为主。这些彩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习中产生出来的,它们工艺严谨,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大方,风格上自成体系,其中一些花灯形式独特,主要制作材料为苇篾、竹篾、纸捻儿、油浸纸、绸缎,纯手工扎制。比如鸭子驮楼灯,其做工考究,形体美丽,一只活灵活现的鸭子背上驮着个古式阁楼,阁楼的高度可达40-50厘米,每层楼的挑角上垂吊着小巧玲珑的金属铃铛。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充分展示了胜芳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它丰富和活跃了当地人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及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