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正式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隔乡十里地,风俗大不同,在你的家乡,有哪些“非遗”?有哪些独特的春节习俗呢?
我的家乡是安徽省芜湖市,一座美丽的江南古城,今天给大家介绍我的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芜湖铁画的故事:
芜湖铁画历史悠久,最早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的产生与芜湖发达的冶铁业密切相关,当时芜湖上游繁昌、下游当涂皆出产优质铁矿石,手工炼钢铁作坊渐增,为铁画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铁画制作需经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融合锻、焊、錾、揲等技法。以低碳钢为原料,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技法融为一体,既有国画、水墨画之境,又有强烈的立体艺术感,黑白分明,苍劲凝重。
新中国成立后,铁画艺术得以恢复和发展,如储炎庆和弟子制作的《迎客松》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中。
在我的家乡大连,春节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展现了北方滨海城市的别样风情。
每到腊月,大连的春节气息便开始蔓延。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既是传统,也为春节预热。进入腊月二十三小年,人们开始大扫除,寓意除旧布新。年货大街熙熙攘攘,从大连特产的各种海鲜干货到家家户户必备的福字对联,琳琅满目的年货承载着浓浓的年味。
大连红旗大集年货街
满族民间剪纸在东北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满族民间社会生活中经久不衰,就在于这一艺术形式已融合在满族民众的生活之中,演化为一种习俗。例如,在传统社会里,东北满族节日习俗中的“挂笺”,便是独特的剪纸艺术;而窗花、棚花、炕围花等剪纸形式,更是满族民众装饰居家的生活艺术,为众多满族妇女所喜爱和擅长。
满族非遗剪纸作品-《忙年》
非遗剪纸作为东北民俗文化最生动的记录,仅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跨越华夏千年岁月,当传统的非遗剪纸与科技感十足的 “复兴号”列车相遇,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就此展开。春节将至,沈阳站至北京站、大连站至沈阳站的“复兴号”列车车窗上出现了很多精美的剪纸窗花。这些作品以科技感十足的列车车型为主体,辅以传统窗棂造型,实现了传统民俗与高铁列车形象的完美融合,传递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对旅客的真挚祝福,也为飞驰的高铁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
大连站至沈阳站“复兴号”列车的非遗剪纸
葛沽宝辇会(妈祖祭典),源于明代永乐年间,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已有600年历史。相传正月十六这一天(旧时正月十八),天后圣母(妈祖)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百姓们也要身着艳丽服装,高悬红灯,彩旗猎猎,接纳天后圣母的恩典福泽。
葛沽宝辇会是葛沽过去年节活动中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历来被祖祖辈辈视为祈福、献艺的头等大事。时至今日,葛沽宝辇会已经成为本地民俗文化的大汇集,除了宝辇,花会中的高跷、竹马、龙灯、旱船等具有浓郁津门特色的各类非遗民俗文化活动表演,也独具韵味,不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
葛沽宝辇会(妈祖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