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第三天,浙江某小城办事有感

文摘   2024-07-11 21:18   浙江  


身份证的重要性

去年三月,疫情后第一次回国,我就发现了身份证的重要性。

坐车、住宿、看病、甚至去景点买票,都需要刷身份证。

更不用说去办事、找工作,简直到了“无身份证寸步难行”的地步。

这对没有身份证的人来说,当然有点不友好。

姜爸和三个姜就经常羡慕地看着我各种刷身份证,而他们却得经过费时费劲的人工通道。

不久前,我看过一个流浪者采访,有个中年人出来打工,不慎丢了身份证,又花光了积蓄,拿不出补办身份证的40块钱,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被迫过上了流浪生活。

他之前从未流浪过,白天不好意思捡废品,只能躺在公园椅子上睡觉,晚上才出来,在公园里、马路边捡瓶子纸盒换钱。

有时候捡整整一晚,才能换几块钱,仅能买点糊口的食物,两三多月下来,还没攒够40块。

采访者借给他200元,他用这些钱补办了身份证,又洗了澡、买了简单衣物,最后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

采访者第二次和他见面时,他看上去正常体面,和大街上的普通中年人没什么两样。

他对采访者千恩万谢,说:幸亏有你,我补了身份证,才能重新活的像个人。

好像就最近几年,身份证成了在我国生存、生活、流动的基本配件,走到哪用到哪,什么事都离不了。

欧洲就不一样了,我在英国、德国生活多年,除了出国旅行、去政府办事,平时几乎用不到身份证件,和我们国内一、二十年前情况差不多。

身份证的普及,对有身份证的普通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方便的。

平时出门办事、游玩,只需要带手机和身份证;车票、门票、挂号、各类证件都成了电子版;办各类事项都安全、快捷、省事、不易出错。

身份证,这几年之所以能这么普及方便,我和大姜、二姜随口聊了一下,觉得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大数据收集处理能力。

身份证可不是随便刷刷就算了。每一次刷身份证,都会收集、上传各类信息:地点、用途、人脸对比。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你去了什么地方、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办了什么事、住在哪儿,大数据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2,数据采集设备成本下降、性能提高

去年我们回国时在北京落地,头几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各个景点安检处的数据采集器,看着貌不惊人的白色塑料柱子,中间有个扫描仪和摄像头,第一眼的感受是:用来唬人的吧?

谁知每个人经过时,轻轻把身份证往上一放,居然真的能刷出个人信息来,经过人脸对比,才能放行通过。

姜爸的德国护照放上去,也能刷出信息……真是太神奇了!

我这两天在换驾照,看到车管所办事大厅的每个柜台上,都放了个很好用的扫描仪,什么材料放上去,都能扫得清清楚楚,还有摄像头,能采集人像。

类似的扫描仪,我去年在德国给大姜办护照时也看到了,只有办理证件的部门有,远没有咱们国内普及率高,有个朋友在某部门做公务员,说采购价极高,所以有些小的市镇政府只配了一两台。

国产数据采集设备“物美价廉”,是国内信息采集普及的重要前提条件。

3,老百姓不介意个人数据被采集

“个人数据保护”,在欧洲是件非常严肃的事儿,有时候,我都有点怀疑“是不是过于严肃了”。

话说我经常在德国听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例子,让我都忍不住自我检讨:是我不正常?还是这个社会不正常?

比如:

1,疫情期间,德国各地的卫生部门需要通知老年居民及时打疫苗,但是又不能向户籍部门要年龄数据。

最后,他们想出来一个“最佳”对策,根据姓名猜年龄

有些比较老式的名字,类似国内的“抗美”、“援朝”,一般在某个年代比较常用,他们就给这些名字的主人寄信,请他们尽快去打疫苗。

2,前一段,有个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杀人犯,他25岁入狱,服刑近三十年后,因狱内表现较好,可以出狱独立度假一天,结果犯人出来后,到时间没回去,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越狱”。

媒体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兴奋,立刻向监狱要犯人的近期照片。

结果,监狱拒绝了媒体的要求,因为要“保护犯人的隐私”。

最后媒体报道这件事时,只能使用30年前犯人25岁被抓时的照片……

老百姓能不能通过嫌犯一张25岁的照片,判断出某个50多岁的中年人是不是越狱通缉犯、及时规避危险,就不在监狱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3,个人房屋可以安装摄像头,但只能照自己房屋、院子内,自家门口都不行。

曾有朋友家里失窃,摄像头也拍到了窃贼的身影,但因为摄像头范围涵盖了部分院外,整个摄像材料都不能用了,因为“违反了窃贼的个人隐私”……

欧洲人的隐私观念本身就很强,整个社会的氛围又是“最大范围内保护个人隐私”,像国内这种强度的个人信息采集,基本不可能实现。

国内大家可能习以为常,很多人也觉得无处不在的信息采集和摄像头更能保障我们的安全,所以信息采集这件事,在国内从来不是一个社会阻碍。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普通女性,我个人当然还是更喜欢国内这种大量数据采集、无隐私有安全的模式。





办事部门越来越“为民服务”

我在河南长大,记得小时候家里无论办什么事,家人都会先想办法“找熟人”。

有时候甚至是一件很小的事,还需要托上一两层人情。

实在找不到熟人时,去办事时,开口前都要身体前倾,脸上堆上满满的笑容,看着办事人员的脸色行事。

而办事人员的脸色,大部分都是不耐烦的、冷淡的、高高在上的。

好像我们要办的事,不是他们的正常工作范围,而且在央求他们高抬贵手、行一点方便。

记得十年前在深圳某地办事,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不托人情,公务员也可以没有“官味儿”,也能平和友好地沟通交流。

后来父母搬到浙江某城,我在这里补办过身份证、居住证明,和深圳办事感受非常类似:老百姓办事不是“求人”,政府办事部门主要为了服务老百姓。

这两年在网上看到企业老板评价各地“投资环境”,说到浙江,基本都是评价最高的几个省之一。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的办事感受很类似。



我国内驾照过期多年,这次回来,准备把德国驾照换成中国驾照,昨天去车管所询问时,看到门口醒目的“只跑一趟”标志。

虽然我只是询问,但工作人员怕我下次材料带不齐,还专门手写了需要的所有材料给我。

今天上午我收集了所有材料,再去办理,当场就受理了。工作人员还当场指导我下载了车管12123app、预约了下周的“科目一”。

确确实实做到了“只跑一趟”。

今天下午去派出所给姜爸办临时居住证明,正好碰到一家人来报案“网络诈骗”,派出所接待人员非常耐心,详细询问了各种细节,并给他们指出各种可疑的地方。

我们没能看到最后结果,但派出所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耐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相信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这家人追回受骗金额,希望他们也能有效劝说他们以后不再上当。







几年前,姜爸第一次和我一起回到浙江时,他的第一感受是:在经济条件上,浙江和德法等西欧国家没什么区别。

这两年再回国,我们俩一起办了几次事,他的感受是:去政府办事,在办事清明、公平程度、公务员态度上,浙江不比任何的发达国家差,甚至效率可能更高。

很多年没有在河南老家办过事,不知道这种变化,只是省与省之间的差距,还是随着时间的进步?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吐槽:整天把国内说得这么好,你怎么不回国?

哈哈哈,这是个非常合情合理的问题。

首先,我从不觉得国内是完美的,比如最近又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这真是个沉疴已久的弊病。

每一次类似新闻爆出时,我心里都会有一种浓浓的无力感、甚至会有“为什么总是我们老百姓任人宰割”的愤怒和无助。

但是我想说,能爆出来,就是一种进步,就是改变的开始。

话说前些年,欧美也有一些食品健康丑闻,严重程度不亚于国内最近的油罐车事件,也是由记者报道出来后,才受到重视,有空可以专门写一篇。

这个世界上,只要利益够大,总是会有人不择手段、铤而走险,这是个亘古不变、世界大同的真理。

只希望政府能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食品安全标准设定,才是长治久安的长期解决方案。

其次,吐槽也有,这一次篇幅不够啦,下一篇继续。

最后,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回国”也是我们的“可选”选项。


只是姜爸背负着国内中产返贫三大件:大量房贷、全职太太、国际学校,不考虑经济条件、潇洒地换工作什么的,中年人真的做不到……

好啦,朋友们,今天就到这里吧,周六图片分享再见!

正在团
博世清仓价格打骨折,居然有人质疑我卖假货


德国体系 倾国富养孩子小学逻辑思维奇葩德国规定德国娃做什么

德式育儿 德国小孩好带秘诀二胎相处秘诀德式竖规矩

德国爸爸 财商教育孩子内驱力时间管理

新手妈妈必看 幼儿智商提高绝妙育儿技巧幼儿使用须知

情商教育 内心强大的孩子犹太人的聊天教育讨好型儿童
自我成长 为了你变得更好出国后十项全能
奇葩德国人 德国人的厨房德国人和自行车
乡村轶事 爷爷奶奶的爱情



临走前点个吧!



正在团

博世清仓价格打骨折,居然有人质疑我卖假货

五月三姜
三个男娃的博士妈妈,十年育儿经验,用最轻松的例子,讲最实用的育儿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