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团:
柏曼护眼台灯、大路灯、吸顶灯
关于休假
最近装修,和不少手工师傅打交道,再一次刷新了我对欧洲人“松弛”生活态度的认知。
我们三楼改暖气管道,谈了两个公司,A公司是个“个体户”,价格实惠,网上评价也不错,只是一个月后才能开工。
B公司稍具规模,大概有十来个人,老板报价比A高了30%。
在姜爸去和B讲价的时候,我也没闲着,跑去跟A商量提前工期。
我问:咱们10月不能开工的原因是什么?活太多了吗?
A:不,因为我要休假。
我:一整个月?
A:头一个星期是“统一节”假,剩下是“病假”,我腰肌劳损,医生给开了三个星期的康复疗程。
我:这里面能抽出3、4天,帮我们把管道改了吗?我们可以加钱。
A:不行,我要好好在家歇歇,然后去做康复治疗。
我:加价15%呢?
A:加50%也不行,你们能等的话,咱们就11月见,不能的话,你们试试先找别人。
工期要等一个月,原因是“要休假”。
因为腰肌劳损,医生给开了三周带薪病假,还送免费康复疗程。
加价15%,甚至50%也不干,因为要好好休息。
这里面哪一条,对一个中国同类手工艺人来说,可能都是“天方夜谭”……但对这个中年德国工人来说,却像呼吸一样理所当然……不过谈项目时,他自己开车过来,行走查看时,举止也完全正常。估计和一个中年老母亲的腰肌劳损程度类似:疼,但需要的话,也能忍。前两天去超市买东西,付完款,忽然发现一盒酸奶漏了。却被收银员看见了,她拿出一卷纸,手脚麻利地和我一起擦,然后问:您想回去再拿一个?还是把钱给您退了?其实17年前,我刚到英国留学时,感受到的第一个“消费文化差异”,就是:在超市里打破东西不用赔。当然,付过钱还能把损失算到超市头上,这确实是第一次。2007年,在爱丁堡落地第2天,我去英国最常见的超市Tesco买日用品,查看盒装鸡蛋里是否有烂鸡蛋时,不小心手滑,连盒带鸡蛋一起掉在了地上。
虽说不值多少钱,但盒子从手里滑下去那一瞬,我的心一下子紧了起来,胸腔砰砰的,双耳甚至有一秒的失聪感。后来过了很多年,看了很多书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创伤应激反应:小时候做错了事,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无心之过,也曾被严厉训斥、甚至狠狠惩罚过。长大后,但凡意识到“我可能犯了错”,就会不由自主陷入恐慌、焦虑、害怕的情绪中。我深吸几口气,稍微平静了一下心情,正想去告知超市时,一个工作人员拿着清洁工具走了过来,二话不说把地上垃圾扫走了。我想追上去,问他“我该如何赔偿”,一旁和我一样是新生的中国女孩拉住我,说:我在网上见有人说在英国超市里打破东西不用赔,看来是真的。在欧洲生活这么多年,这一点我也逐渐熟悉、习惯起来。带孩子们逛商业场合、去各种场合玩时,虽然会照样约束他们的行为,但不会有根“坏了要陪”的神经绷着。
带他们回国时,不知不觉也放松了很多,慢慢也有了点“只要不是孩子有意,破坏的地方该赔就赔”的松弛感。打碎东西,不是“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你手有没有事?”英语发音不标准,不是“你的发音错了”,而是“你把这个词说得好可爱”。约会迟到让他等了一会儿,他会宽容地笑笑,说:比我预想的早,你看,我带的书都没翻几页呢。后来接触了姜奶奶姜爷爷,发现姜爸的包容大半来自父母:结婚前,我和姜爸回他父母家,想着要早点起来帮忙准备早饭,姜爸却说:没事,放假了,就该随便睡呀,他们不会强迫你改变睡眠习惯的。之后有了大姜,他在餐桌上不小心打翻了水,姜奶奶笑着说:ops,桌子上发洪水了。二姜两三岁时,不小心把姜爷爷传了几代的盘子掉在地上碎了,姜爷爷哈哈大笑:终于可以把这个丑盘子扔掉了……二姜三姜想开卡丁车,乡下条件有限,姜爷爷想了想,提议:要不开除草机?不出自家地盘就行。这些年,我也接触了很多德国家庭,发现大部分都是这样:孩子和父母生活习惯不同,只是“个体差异”,不是父母的习惯更好,孩子的就比较差。想尝试“不务正业”的新东西,只要不犯法、不给别人带来麻烦,父母就会想尽办法帮助,而不是阻挠。作为关系还不太熟的同学,他却坚持建议我在床上躺够三天:学习以后补就行了,带病学习的话,小心给以后的健康留下隐患。后来读博、工作,发现工作环境中的人,态度几乎都这样:尤其是需要吃抗生素的,即使症状好了,也有可能传染别人,必须等吃完整个疗程的抗生素,才能回来上班。三个姜学校的老师们也一样,几乎每个学期,都会请上一两星期病假。我在英国读研时,中国同学年龄类似,基本都是20出头、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读研,感觉“一年都不能耽误”。欧美同学却各不相同:有的工作了几年,想再深造一次;有的年轻时贪玩,20大几才收心读本科,年近30慢悠悠读硕士;也有本科读了其他专业,工作几年发现不喜欢,于是换个专业读硕士的。对这些人来说,年龄好像确实只是个数字,没有任何值得焦虑的意义。“为什么欧洲人方方面面都更松弛”,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已经模糊地转了十几年。但最近工人A关于度假和挣钱的取舍,还是让我忍不住破防了:无论是生活便利性、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还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德国都明显出现“颓势”,越来越和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相形见拙。
但有一说一,大部分的德国普通老百姓,还是比我们中国老百姓活得轻松多了。成熟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这份松弛感的托底。
其实德国父母的“不纠错”、“不斥责”,仔细想想,虽然有部分性格、文化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本身+下一代,都有能托底的社会保障体系吧……中国很多真正有实力的家庭,对孩子教育也是相对松弛的。在这个社会能替我们托底/我们自己一夜暴富能替下一代托底前,真正的松弛感,估计是很难达到了……网上关于松弛感的文章很多很多,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写不出新花样,也没有仔细探究过,直到最近,我被工人A拒绝。同一天,我看到一篇关于香港女首富甘比的报道,说她被财气滋养多年,终于养出了富贵的松弛感,出现于众人面前时,穿衣打扮、行为举止不再“用力过猛”。那一瞬间,我在想:一个是德国靠手艺赚钱的普通工人,一个是香港首富,为什么给我一种类似的“松弛感”?
常看文章的姐妹知道,我一般是吐槽德国的,今天的文章可能多夸了德国几句,但并不是我觉得德国就比中国好,而是德国作为一个老牌发达国家,虽然很多方面在走下坡路,但在一些社会保障制度设立上,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2019年买了一点股票,一直砸在手里,前两天终于解套了,解套第一天,我就想全卖了,姜爸劝我留着。5年回报率15%,要说已经不高了,但我还是拿着不踏实,总觉得涨得太快,有点想落袋为安,大家怎么看?
PPS,现在正在团超级好用、除了贵没毛病的《柏曼护眼台灯、大路灯、吸顶灯》,今年的大路灯虽然还是不太便宜,但性价比已经很高,光照质量一流,放在房间里也超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