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混血男孩回河南老家记

文摘   2024-08-16 18:10   广西  
今晚截团!
碳水阻断拜拜片
大姜一岁多时,我们要把家从英国搬到德国,就把他放在河南,跟着姥姥姥爷住了半年多。
两岁回德国时,大姜一口流利的河南话,最爱吃的是各种面条、各种馍和各种稀饭。
工作原因,我父母后来搬到了浙江。
我们回国主要目的地,逐渐变成了浙江某城。
马上就15岁的大姜,说中文时,再也听不出一点河南口音。
不过他没事时,经常在卫星地图上看中国,最常看的是姥姥在浙江的家,其次就是河南。
姜姥姥的同事问他:你为什么想回河南老家呢?
他说:因为想去看一看想见的人,吃一吃想吃的饭。
一个没啥文艺细胞的青少年,这估计就是他对“思乡”最诗意的表达啦。




大姜这次回河南,就待了三四天,天天都在吃“想吃的饭”。
胡辣汤、煎包、肉盒、烩面、羊肉汤、各种面条炒菜等……

可能因为以面食为主,河南菜不像川菜、湘菜、粤菜一样盛名在外,也没什么特别有名的菜。
但对在外漂泊的河南人来说,河南饭即使不是“魂牵梦绕”级别的存在,也是思乡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其他面食爱好者,河南饭的吸引力也不低。
比如姜爸,他就一直觉得全中国里,河南饭第一好吃,陕西第二……
大姜更是一提起烩面、胡辣汤、煎包,就忍不住流口水……
大姜是个对吃非常虔诚的吃货。
在回郑州的高铁上,除了窗外的景色,他最关心的是:到底能不能在旅程中点上菜。
所以“想吃的饭”,确实是他回乡的一大重点😂😂😂
“想见的人”,是我的舅舅,大姜的舅姥爷。
这一次,舅姥爷教他练了两天字:
刻了章:
送他和弟弟们一人一副字:
给他熏陶出喝茶的习惯:
吃了各种好吃的饭,还去看了黄河:
逛了少林寺:
大热的天,本来他是去看望长辈的,我真怕他把长辈给累着了……




关于高铁

之前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大姜的微信头像是复兴号,问:大姜是不是喜欢高铁?

哈哈哈……

大姜不是喜欢高铁,他是对高铁痴迷多年……

头几年他识字不多,常缠着我给他打印最新版的高铁地图。

后来摆脱了文盲身份,开始自己在淘宝上搜高铁图集,让我给他下单:

去年的圣诞礼物,他要的是最新版高铁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他把高铁各版本地图背得烂熟于心,甚至知道哪些省哪些市哪一年通了高铁。

这次回德国前,大姜的最大愿望,是去坐一坐2022年新开通的杭台高铁。

怕我不同意,他一直在我耳边念叨:这是浙江最新的一段高铁,也是全国第一条“半民营高铁”,真的很有意义!

好吧好吧,去吧去吧!

作为老母亲,虽然不能理解,但好歹可以尊重。
这次回国,我们还逛了东北。
大姜觉得按展现出来的经济实力来说,河南应该比东北三省强一些。
而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基建水平。
其中重要一条,是“高铁覆盖率”。
他说:

东北好多地级市都不通高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当地不需要这么大的运力;二,当地财政条件不允许。两者都比较能说明该地的经济形势……


而相比而言,河南却是高铁大省,高铁网覆盖全部地级市。


流畅发达的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年,郑州也修建了/正在修很多高架桥,可能和南方省会有些差距,但比我们拜访过的两个东北省会要多不少……
大姜说:都在说老家经济不景气,但单从发展状态来看,我觉得郑州挺欣欣向荣的……
在回河南的路上,大姜一路经杭州、湖州、合肥、周口、许昌、到郑州。
他发现这三个省地貌改变很明显:
浙江多山,安徽前半部还有山,后半部分越来越多平原,到了河南境内,就是一马平川的农田了。
不由感叹道:怪不得河南叫“中原”,大片适合耕种的平原,在古代农耕社会,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
只是到了现代,农业不再是社会的经济支柱,所以中原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都有所下降。
关于吸烟
在东北旅游时,大姜发现随时随地都有人吸烟:饭店、酒店、网约车、户外温泉。
在外叫车,十次里,有七八次一开车门就是强烈的烟味,得全程开窗通风。
大街上、饭店里,还能看到很多20来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吸烟。
在浙江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吸烟,中年吸烟者也比较少,公共场合基本没有烟味。
河南介于两者之间,吸烟的年轻人不多,中老年比浙江多一点。
大姜做思考状,问:在中国,吸烟率和经济发达程度是不是呈反比?
😂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观察样本池也太小了吧……
于是大姜又拜托我观察一下西北。
我在甘肃各地留意了一下,吸烟率确实又高了不少,只比东北略少一点。
关于物价
大姜到河南的第二天,姜姥姥也回去和他汇合。
俩人各见了几个老家亲人,大家都在感叹一件事:
今年青菜明显贵了。
往年普通青菜都是几毛、一块一斤,今年都是几块。
作为一个五谷不分的城市孩子,大姜在中国只吃过菜、没买过菜。
好奇打听了一下后,他觉得:也不贵啊!
我正要批评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却听到他在算帐:

这是零售价,农民顶多拿到一半;一亩菜地可能也就出两三百斤菜,想想我们之前阳台上种的菜,大概两三个月才能收获,还有种子、化肥等成本,剩下的收入分配到两三个月里,真的不多……


经他一提醒,我才想起来,刚上大学那两年,我从外回到家乡,也曾觉得家乡的青菜太便宜:在大城市青菜论块卖的时候,河南小城市的青菜还是几毛钱一大把。
菜农半夜起床,挑着菜走十几公里到城里,卖上一天,也不过收入几十块钱。
我记得和家门口一个卖菜大爷聊了几句,说起他夏秋两季里,每个月进城两三次,每次挣几十块钱,就是他和老伴的“生活费”,因为卖粮食的钱(一年几千)要贴补儿女和攒起来。
我当时匪夷所思,几十块钱一个月怎么够生活?
他说:怎么不够,除了买盐买油买洗衣粉外,其他又不咋花钱。
记得当时还感叹:河南老家青菜便宜,主要建立在家乡农民的付出基础上。
都说谷贱伤农,菜贱同样伤农。
在一定程度上,菜价、量价提高不是坏事,农民的劳动价值,应该得到更多承认。





离开时,大姜还得到一副字帖作为礼物。
舅姥爷告诉他:不要多练,一天一遍就行了,练字是水磨功夫,只要付出时间和耐心,天长日久,自然就能看到结果。
大姜非常当真,虔诚地奉行这个条律,还打算以后经常发些自己写的字给舅姥爷指导。

虽然在聊起经济现状时,两人意见略有分歧,但在这些修身养性的小爱好上,绝对是一拍即合。

这一次河南之旅,大姜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这份关于“心境”的教育啦……

今晚截团
周六返程德国,它是我最想带走的TOP3

德国体系 倾国富养孩子小学逻辑思维奇葩德国规定德国娃做什么

德式育儿 德国小孩好带秘诀二胎相处秘诀德式竖规矩

德国爸爸 财商教育孩子内驱力时间管理

新手妈妈必看 幼儿智商提高绝妙育儿技巧幼儿使用须知

情商教育 内心强大的孩子犹太人的聊天教育讨好型儿童
自我成长 为了你变得更好出国后十项全能
奇葩德国人 德国人的厨房德国人和自行车
乡村轶事 爷爷奶奶的爱情



临走前点个吧!

五月三姜
三个男娃的博士妈妈,十年育儿经验,用最轻松的例子,讲最实用的育儿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