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大自然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第五届中丹幸福教育大会的演讲

教育   2024-11-05 19:56   四川  

      2024年11月2日,中国丹麦第五届幸福教育大会在山东高密莫言文学馆举行(请点击《幸福教育,自然之约……》)。这次大会的主题是:“教育幸福感·如何与自然保持连接”。我做了题为《大自然本身就是教育 的意义》的演讲。下面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自然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

这个题目,源于我年轻时遇到的一个困惑。当时我爱带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但每次出去都得有一个“名分”。比如我会对校长说,我不是去玩儿的,我是带学生去搞社会调查的,是去搞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是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是去感受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巨大变化的……后来我意识到,为什么一定要赋予我们的活动一个特有的“意义”呢?难道玩儿本身就没有意义吗?所以我后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何必一定要有“意义”?》。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我今天要表达的观点——

大自然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

十年前,我第一批学生毕业三十年以后与我相聚,他们说了一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李老师,您教我们的时候,我们每天都盼着上学!”我感到这是对我教育的最高评价。

那么,当年他们每天盼着上学,是盼望什么呢?如果学校仅仅有上课、作业和考试,他们会盼望吗?当然,学校的上课、作业和考试是必须的,但只有这些是无法吸引孩子们的。

我所有的学生对他们的李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就是李老师当班主任有两个特点,一是爱给他们读小说,二是爱带他们去玩儿。这就是几十年后,他们依然记得当初每天都盼着上学的原因。
还有一年,我参加另一个班毕业三十周年的聚会。我说:“在我从教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有三个因素,让我的教育和其他老师相比更加色彩缤纷——文学、音乐、美术。”我的意思是,我有三个途径,让我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即文学、音乐和美术。

但有一个叫赵刚的学生对我说:“还应加一条,自然。”

我一下意识到,是的,还有自然。因为几十年来,我特别爱和学生一起在大自然里嬉戏打闹、摸爬滚打。

请大家看一组照片,这些照片展示了我从刚参加工作到退休前和学生一起在大自然中的快乐时光——

这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第一次和学生在野外的照片,照片上那个乐呵呵、傻乎乎的小伙子就是当年的我;这几张照片上,我和学生在山坡上摔跤,在河滩上斗鸡,在竹林里捉迷藏;这是我带着学生骑自行车旅行,但因为我和学生在外面住了一夜,学校觉得性质很恶劣,给了我处分,我当然郁闷,但这不能阻挡我继续带着学生玩儿;这是我的一届学生毕业的那一天晚上,我们在岷江边支起帐篷彻夜狂欢的情景;我还带着高二学生徒步登上峨眉山,在金顶打雪仗;这是我和学生在瓦屋山原始森林探险,这是我和学生在黄果树瀑布前,在云南石林,这是我和学生在野外草坪上比赛狗叫,这是我和学生在公园玩“老鹰捉小鸡”,在郊外的原野上玩“斗鸡”……这两张照片上,我明显不再年轻,摔跤摔不动了,斗鸡也斗不动了,但和学生一起做鬼脸还是可以的,还能和学生一起捉迷藏。

这时候,我依然爱带着学生在大自然里玩儿,但校长不批评我了,更不会处分我,相反校长还表扬我,要全校老师向我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就是校长!我经常对老师们说,要他们向我学习,多带学生去玩儿。

多年后我出版了一本书《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书中有一段话——

我每个星期天每个寒暑假都和孩子们泡在一起,在小溪里捉鱼,在岷江边戏水,让风筝在海洋般的蓝天上优雅而自信地写诗,让歌声在似乎走不到尽头的原始森林中激荡我们肆无忌惮的青春……

在享受这一切的时候,我没有刻意赋予每一次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什么“教育意义”。我认为,无需额外地赋予大自然以“教育意义”,大自然本身就是意义!如果一定要说“教育意义”的话,那么,是大自然赋予教育以意义!

大自然本身都有些什么教育意义呢?

第一,亲近自然环境,净化心灵世界。
今年八月,我和一群中国教育者去芬兰考察教育。这张照片,就是我们跟着一位芬兰小学教师在森林里的情景。她让我们每一个人抱着一棵树,闭上眼,谛听每一棵大树的声音。她说,这是母亲的声音。

她告诉我们,我们来自森林,敬畏森林,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一下想到,多年来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我们和大自然并不平等,我们总是居高临下地“保护大自然”,不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而如果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大自然会“造福于人类”。看,我们和大自然在做交易,我对你好,你就对我好,所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果大自然不能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我们还会善待“绿水青山”吗?

然而,真正的善待大自然就应该抛弃一切功利之心,哪怕绿水青山不能给我们带来“金山银山”我们也要热爱,因为人类和大自然不是“利益交换”关系!人类不仅来自大自然,而且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彼此是一体的。

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应该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有“肌肤之亲”。这几张照片,是我和学生们在岷江中戏水的情景,背后就是著名的乐山大佛。这是我们躺在乐山大佛对面的小树丛中,只有我们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我们才能够感受人类与大自然的融为一体,才能感受到胸襟的旷达与心灵的纯净。

第二,促进智力发展,激发创造能力。

注意,不是为了促进智力发展和激发创造能力,我们才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而是当我们的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时,他们自然会变得聪明起来。

相反,如果我们的孩子远离大自然,他们的许多功能将渐渐退化。据有关专家调查,现在相当多的城市孩子不知什么是东南西北,晚上看不见远处的东西,也听不到远处的声音,不会和别人一起玩。专家们指出,孩子们没有自然空间的生存体验,当然也就不会产生识别方向、远声音听取等需求。这就如同在动物园长大的野生动物一样,失去了自然的生存条件,就会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

我们因此而更加体会到陶行知提出“六大解放”的英明。1943年,陶行知在其《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大声疾呼——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儿童能够自由思考,挑战权威,增强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儿童能够通过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儿童能够观察事物,培养观察力。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儿童能够自由提问,增长知识。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儿童能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视野。解放儿童的时间:使儿童有更多自由时间,发展个人兴趣和创造力。

这“六大解放”旨在让儿童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获得自由和创造力。而无论是解放双手和眼睛,还是解放空间和时间,都必须让儿童走出教室,扑向大自然。陶行知的原话是:“使儿童能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扩大视野。”唯有这样,儿童的头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仿佛是两位不同国度的教育家之间的呼应,26年以后的1969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名著《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这样写道——

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儿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美与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够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

大家看,“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够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言语为个人体验所充实。”……说得多好!

这张照片上,我和我的学生拿着本子坐在春天的大渡河边,正在用笔描绘春天大渡河两岸的风景。在这里,无需我做更多的“作文指导”,大自然美妙的景色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会丰富他们的词汇。大自然就是最好语文教师。

第三,增强师生情感,和谐班级氛围。

仅仅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可能有亲密无间的师生感情的。而只有到了野外,师生才会不知不觉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打成一片。

也是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我总是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愁,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对于教育者是创造性劳动中的一种极大享受。我曾时时试图参与孩子们某个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故乡各地去远足,去参观旅行,帮助他们获得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能有完满的教育。”

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介绍道:“我校有一个传统,每逢暑期每个教师都要带孩子们到野外去宿营几天。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草场上宿营。他们迫不及待地盼着那些令人神往的夜晚的到来,那时,他们将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下,在散发清香的干草堆上,倾听关于远方国家和遥远星空世界的故事,静听夜间的沙沙声。繁星的闪烁,可口的米粥,篝火引燃的炭火,黎明前那逼人躲进草堆的寒气,河岔中的嬉水——这一切,都在孩子们心灵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无法忘怀的印象。”

这是我年轻时读过的书,大家看我在这段话旁边的批注:“给孩子留下浪漫的记忆!”

这张照片也是《帕夫雷什中学》的一页,上面这段话,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对自己带着学生去探险的一段描述,我必须读一读——

少年们夏天想进行“水上旅行”乘船经过水库驶入大河,然后登上某个“无人烟”的岛子……我只是现在才意识到,正是我自己使他们产生了这个想法;而当时我觉得,他们产生这个念头跟我给他们讲故事无关。可是我们没有船,于是我从新学年一开始就攒钱,到了春天,我就从渔民那里买来了两条船,家长们又买了一条船,于是我们的小船队便出航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年我读到这里时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今天我重读这段话,心中依然激动不已。这种“冲击”与“激动”应该是一种强烈的共鸣。

简单地说,我感到我的心一下子被苏霍姆林斯基照亮了:“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当年我爱带学生出去玩儿,不但被领导批评,而且还被讽刺:“好像他多爱学生似的!”而读这段话,我仿佛听到苏霍姆林斯基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别怕,你没错,一点都没错!”同时,我感到我也把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照亮了,我用自己的案例为苏霍姆林斯基这段话加了一条中国式的注释,增强了这段话的真理性。

所以,我后来说,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作者和读者的“互相照亮”。毫不夸张地说,正是那次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互相照亮”,我有底气一直和学生保持着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直到退休。

2019年10月,我第二次来到帕夫雷什中学,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带着孩子们划船远行的那条大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条第聂伯河的支流依然辽阔,蓝色的水面在阳光下泛着金光。想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意气风发的中年校长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就是从这里出航去远方,我不禁心潮起伏。

几十年来,我和学生一起在大自然追逐嬉戏,摸爬滚打,至今还有许多美好的故事温暖着我们。

这张照片,是三十多年前我带着学生在峨眉山金顶雪地上的照片。我们用我们青春的身体在雪地上摆出“一班”二字,我躺在最后一个笔画的位置。那个摆“一”的男生说,他特意把脚尖翘起来,这样显得这个“一”字有笔锋。

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当时,我们拍完照片从雪地上爬起来,我动作稍微慢了一些,还没爬起来,就被事先有预谋的学生把我死死地按在雪地上,骑在我身上,用雪团砸我。我挣扎着,反击着,在雪地上和学生厮打成一团。突然,大家发现雪地上出现了滴滴鲜血。我第一个反应是,哪个学生受伤了?可是找来找去,最后在我的手掌上找到了血迹的来源!原来是在狂打中,我的手掌不小心被学生穿的铁钉鞋上的鞋钉划伤了,右手手掌上出现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正从里面源源不断地往外流!可是,我竟一点儿都不觉得疼。

大家开始还很紧张,我安慰大家:“没事儿,一点点小伤而已。”后来大概是知道没有“生命危险”了,学生们又狂起来了:“其实,李老师真的牺牲了才有意思!”“那我们今天就在峨眉山举行隆重的葬礼!”说着说着,他们真的来劲了,又把我掀翻在地,还未等我爬起来,其余的学生立即在我身边围成一圈,呈低头默哀状,杨嵩同学拿起相机极为敏捷地“咔嚓”了一声,拍下了这张“向李老师遗体告别”的照片。

现在我已经退休几年了,看到这些照片,我想,如果没有这些我和学生在大自然的故事,我的教育将多么枯燥乏味啊!

第四,编织浪漫童话,留下温馨记忆。

有一句话很流行,一直没有找到作者,大意是说,多年后把什么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有人说是爱因斯坦说的,有人说,这是爱因斯坦引用怀海特说的……我想,不管谁说的,这个道理是对的。

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问问自己,几十年后,我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知识?分数?方法?能力?……我认为,至少应该给学生和我们自己留下一段或许多温馨的记忆。

我做到了。

这几张照片,呈现的是1996年3月25日,我带着我的两个班的学生在成都市锦江边植树的情景。当时,成都市正在整治府南河(锦江),在我的建议下,学生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银杏树的小树苗,在锦江边种下一片小树林。

看,照片上的他们多么开心,他们只是觉得今天种树有趣,估计没有想到将来,而我却想到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这里会是怎样的风景?

一晃28年过去了,这里,当年我和学生们种下的一片小树林,今天成为成都市特别美丽的街道之一。每年到了十一月下旬,锦江边的这一段都呈现出一片金色——那是金色的银杏树叶在燃烧!看到许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我无比自豪,因为我和我的学生为这座城市创造了一处美丽的风景。

当年植树的孩子们也长大了,他们的孩子也读小学读中学了,他们常常带着孩子到这里来散步,告诉孩子:“这是爸爸(或妈妈)当年和李老师一起种下的银杏树!”有一年,他们请我在这片银杏树附近的学校为他们开了一个讲座,讲家庭教育。他们说:“以前您教我们怎么做好学生,今天我们想请您教我们做好父母。”讲座结束后,我们来到银杏树下,拍下了这张照片。

大家看看这个小视频,是我前年在这里的航拍。视频中,有28年前我和学生植树的照片,有今天已经一片辉煌的大树。树人与树木,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教育,应如童话般美丽!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地充分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图。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注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有意思”。

好的教育,应该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什么叫“有意义”?指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教育,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我们的课程……这都是教育的意义。失去了意义就没有教育。

但教育还得有“有意思”,这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感受教育,就是情趣、浪漫、好玩,如沐春风,让学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学校一晃就放学了”。^

“有意思”的教育不只是在大自然,但离开了大自然,我们的教育肯定没“意思”!

我再次重申我的观点:大自然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人类就是大自然的一员。

正如冰心所说:“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谢谢大家!

2024112日,于高密莫言文学馆

(校对:赵雪飞、邝欣、吴霞、胡欣怡)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