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AI能够替老师给学生写评语吗?
教育
2024-11-10 17:55
湖北
大家先看PPT。我特意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这是我做校长同时兼班主任的时候和学生在一起的照片。我想通过这张照片传递一个信息,教育需要这样的快乐、温情、浪漫、诗意,而这是人工智能无法给予的。这个话题从哪讲起呢?先看一道二年级的作业答案,这是在成都真实发生的。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你们也可以现场做做。它是一道填空——“我还能说:校园像……,因为……”根据老师的预期,孩子多半会这样写——“校园像花园,因为我们在这都很快乐”。这个可能是标准答案。可是二年级的孩子用他切身的体验造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句子,其实这都不叫创意,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他说:“校园像工厂,因为里边有许多学习机器在工作。”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校长看这个答案有什么感受。人类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了,却把人变成了机器,这令人深思。本来AI它是英文“人工智能”的缩写,但是就那么巧,它可以对应汉语拼音很多字。对,下面有老师说“爱”,是的。由于 AI 技术的出现,我们把很多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的、没有半点思维含量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期望把教育回归人本身,这就是人工智能的“爱”。但是前提是怎么用这个AI技术,否则“爱”将变成“癌”。有一次我和北京四中的刘长铭校长交流,他说了一句话,我特别赞同。他说:“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包括AI技术,成了应试教育精致的帮凶。”
“专注力可视化”,这个消息大家可能记忆犹新,网上曾引起一片热议。注意力、专注力本身是大脑里边的现象,现在居然可以看得到了。为什么?科学发达了。关键是家长还一片赞美。买家评论区有多达300条好评,多为自主购买头环的家长反馈:“孩子用完再也不敢走神了”、“用完头环,期末考试成绩提升了十几名”等。咱们再看这个,这是我在这个商家的视频号上看到的,他们用现代技术、信息技术发明了一款智慧校园 AI 监控系统,用来干什么的?专门用来监控大脑的,针对学生违规行为进行语音警报。怎么警报呢?大家看这个视频画面上,是每一个学生编了码,人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被监控了。孩子们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但他随时被监控,课间也是一样的,一进学校就被监控了。孩子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知不觉就被监控了,这都是AI技术运用的一些实例。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它不是“癌”又是什么呢?我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AI 技术。刚才说了,我在这方面是外行,但我通过学习了解一些常识。
ChatGPT可以在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智能化地提供问答、翻译、写作等服务。在教育领域,ChatGPT可以成为教学辅助工具、解答专业学术问题、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重构学校教育结构等,为教育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它的技术基础有三点:先进算法、强力算力和海量数据。国内类似的软件还有豆包、通义、KIMI等,这些我都用了,可能在座的各位也用了一些。
最新发布的ChatGPT升级版——GPT-4还可以更好地解决实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创意写作。它的教学辅助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于教育本身应该有的精神、灵魂、情感、思维,关注人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发展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上面我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一些优势,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教师能否比过AI 机器人呢?我估计多数老师会说教师肯定要比过机器人,因为人有自主性嘛!但是,去年河南郑州进行首场教学人机大战,由3名有17年教龄的高中教师对阵一台机器人,结果26.18比36.13,机器人大胜。这个比分差距还比较大,当然,还是要比0:7好得多。呵呵!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关键在于比什么。这一场比赛不过是传统的应试教育PK人工智能的应试教育,也就是说比知识、比技能,那机器的记忆力肯定比人强。问题是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吗?显然不是。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关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是指向灵魂、指向精神、指向心灵、指向情感、指向价值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比这些,谁胜谁负不言自明。
大家看这个英国BBC分析的在未来最容易被淘汰的12个职业,里面有没有教师?没有。为什么打字员、接线员这些职业容易被淘汰?因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它不需要任何天赋,只要反复训练,熟能生巧;第二,重复性,大量重复性劳动;第三,无需思考,无需视野。例如高速公路收费员,在狭小的亭子里边,每天面对来来往往的车,都是重复的动作——收钱、给票,不需要思考,所以这样的工作很快就被ETC所取代了。也就是说这些工作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物,而不是人。就算面对的是人,比如说高速收费员面对司机,但司机在他的眼里边也是物,不需要精神交流、灵魂沟通。大家再看最难被淘汰的 12 个职业,有记者、保姆、牙医、心理医生、艺术家等,其中教师排在倒数第一,与酒店管理者并列,概率是0.4%,几乎不可能被淘汰。这些职业为什么不容易被淘汰呢?对应刚才的情况,刚才的职业面对的是物,而这些职业面对的是人,而且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这些职业需要与人沟通,需要人情练达的艺术,需要爱,需要同情,需要善良,需要带着情感,同时它要有创意和审美,它应该是美的,而这在目前来说是 AI 技术所不具备的。当然,我也要说,如果有的老师做教师只简单重复、机械训练,那肯定也会被淘汰。ChatGPT虽然具备知识基础、推理能力、表达能力,但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在面对情感交流、人文关怀等非预设性问题时还无法展现出超越人类教师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因而人工智能无法真正取代教师。至少在目前,AI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情感品质、道德感、价值观。雅斯贝尔斯有这么一个观点,他说教育要使学生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不仅需要知识内容的传授,还需要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这些只有人对人才能做到,AI 是无法给予的,所以课堂真正的“智慧”不在AI,而在人本身。各位老师,一定很熟悉这个概念——“智慧课堂”,还有“智慧校园”。什么叫智慧校园呢?就是用信息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校园叫智慧校园。我曾写文章批评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荒唐。为什么?智慧是人的大脑、人的精神所特有的现象,现在却好像是机器才有,好像不用这样的设备,就没有智慧,好像智慧不是人的,而是设备的。所以说这个概念多荒唐,而且我查了一下这概念最早出自哪儿,不是出自上级的文件,而是一个商家的广告。但是很遗憾这个概念已经正式进入很多教育性文件了。这不是我一个人有异议,还有很多学者都对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的观点。我认为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类课堂和校园,我宁肯用“智能”课堂,“智能”校园,因为它们帮助人来实施教学或者管理。
马克斯·范梅南有一句话,他说:“培养和提高一个人的教育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就是在迎接这样一种挑战——针对不同的个体实施不同的教育行动。智慧的教育者形成了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他们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人生活的独特性。”也就是说,教育、课堂一定要关注人的独特性。其实,用孔子的话来说更简洁,那就是“因材施教”。这张图展示的是2018年丹麦的一堂中学数学课,我一走进这个课堂就感觉走进了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我当时还跟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开玩笑,我说丹麦都学你了。课后我对丹麦这个老师说,你们上课太轻松了,我们中国老师备课就是很大的工作量了,备了课以后去上课,一堂课讲得口干舌燥,而且有的时候一天不止一堂课,是好几节课,讲完以后话都不想说了。你们多轻松,背着手走来走去的,跟这个学生聊一聊,跟那个同学聊一聊。她说不对,我们这样上课对老师的挑战性更大,你们虽然很累,但是你们提前可以备课,我们无法提前备课,我们必须在现场即兴的观察、思考、留心每一个孩子表情、动作、眼神,从而判断出他的困惑在哪,继而给他提出只对他一个人有用的学习建议。也就是说他有20个学生要备20套教案,这20套教案是临时生成的。我一下明白了,他说的就是“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是AI没办法达到的,因为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样,是即兴的。
课堂智慧还意味着心灵互动,在心灵的互动中体现出人独有的智慧。我们必须知道,和其他职业相比,教育,更多关注的不是因果,不是规律,不是物性,而是价值,是精神,是人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准确地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或者说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离开了人与人的精神相遇,就没有课堂。而这恰恰是目前的AI无法做到的。2003年,我在郑州铁路二中执教了一堂朱自清的《冬天》。这堂课是意外的课,当时我是去讲班主任管理,校长崔振喜说你既然来了,给我们上节语文课吧。我毫无思想准备,没带教材,怎么办呢?于是我临时在网上下了一篇文章,那就是朱自清的《冬天》。
这篇文章非常短,第一段写童年时候和父亲吃豆腐,第二段写青年时期和友人游西湖,第三段写中年时候在台州上课,享受家庭温暖,最后一段写:“无论怎么冷,想到这些,心里总是温暖的。”就这四个自然段,我跟学生一起讨论怎么学。我说一篇文章要读懂,得八个字——“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共鸣联想,热泪盈眶,心潮起伏。如果一篇文章读得麻木不仁,不能算读懂了。什么叫“读出问题”?思考、质疑、批判。这堂课非常活跃,比如说“读出自己”,很多同学流泪了。为什么?一个女孩说想到小时候爸爸妈妈给自己夹菜,这就叫读出了自己。关于“读出问题”,学生们也讨论很激烈,有人问,整篇文章没有写冬天的景色,这个题目叫《冬天》是不是文不对题?有人说朱自清几件事都是在冬天完成的,题目叫《冬天》不是很合适吗?还有人说,不仅仅是因为这几件事都发生在冬天,而且都体现出人间的温暖,所以朱自清不仅仅是在写冬天,而是在写冬天的春天。这就是深度的思考。这种个性化的体验、批判性的思维,只有人才具备。无论课堂上、教室里面有多少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无法表达出这种心灵之间的交流、共鸣、碰撞。
朱自清这篇《冬天》至今还没有被收录进中小学语文课本。今年我为工作站学员第二次上了这篇课文。21年前还没 AI 一说,今年咱们有 AI了,我对学生说:“我们看看AI是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一搜索,结果AI煞有其事地胡说八道,说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薄薄的雾气笼罩,朦胧而神秘”,还有“麦苗在寒风中摇曳”“月光如洗”。完全是胡说八道!ChatGPT 不是很牛吗?怎么会这样呢?仔细想想就明白了。ChatGPT 处理文字数据有三个特点,算法、算力和数据。因为这篇文章迄今为止没有被选入教材,一直是不太知名的一篇文章,所以大数据里边还没有关于这篇文章的任何分析。如果我输入“请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输入“请分析鲁迅的《孔乙己》”,答案绝对很多。因此无论 ChatGPT 有多么海量的数据,都是人给的,人不给它,它就无法给人输出。 AI 只能复制已有的事实,而无法创造未知的世界;只能统领共有的模式,无法关注个性的对象。人工智能可取代人类吗?至少我目前看不出有这个可能,因为它只能组装与合成海量的数据,无法“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无法解决课堂上的个性化和不确定性。有老师说“可以”。嗯,的确是可以的。我昨晚试了试,分别给AI发出指令:“请写一个评学兼优、发展全面的学生评语。”“请写一个无论学习成绩还是行为习惯都很糟糕的学生评语。”“请写一个成绩不好但很善良正直的学生评语。”“请写一个性格内向、心地善良的学生评语。”结果你们看,都给我写出来了。但是仔细看,这些评语都是类型式的,比如优生类、差生类、中等生类等。因为大数据都能讲概率,讲类型,无法精确到每一个人的特点。要准确地写出符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评语,还得靠班主任自己。
下面看看29年前的1995年,我给学生写的评语。当时的评语风格都是公式化的,许多套话,比如“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等等,结尾多半写“希望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之类。我就想,能否让评语换一种面孔?当年这样尝试写的评语已经收入我二十多年前出版的《走进心灵》一书。我读三则——游佳:曾经是“老师紧张症”的严重患者,一见到老师就口讷脸红脖子粗,二目无神虚汗流(不知见了你身为老师的爸爸妈妈是否也有这些症状)。在我和同学们的精心“医疗”下,你现在已完全“恢复健康”。不但在老师召见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且和我一起回家时,居然还谈笑风生。学习上一贯自觉,你所写的反映刻苦学习的作文《拼搏》、《我们的一天》,表达了你以苦为乐的豪迈气概(这也是你学习成绩好的重要原因)。小组长当得颇有幼儿圆阿姨的特色(这是同学们说的),把组员们“经优”得“乖乖的——绝!
涂娅玲:你的座右铭是“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难怪我在班上读了路遥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后,同学们都说你像里面的吴娅玲一样善良(涂娅玲、吴娅玲,名字也差不多)。当初你主动要求当生活委员时(巧了,吴娅玲也是生活委员),我实在不放心你柔弱的性格怎么组织得好每周两次的大扫除!可一学期下来,班上的清洁总是搞得干干净净,可很少听说哪个同学不服你管。而且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而大家对你的意见,竟然是说你“太温柔”了!)看来在工作艺术方面,我这个班主任确实还得向你学习啊!生活委员琐事太多,可你对待这些鸡毛蒜皮的工作,却认真到了一丝不苟的地步,因而大大减少了我这个班主任的繁琐事务。在此,向你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李勃轶:男孩李勃轶,可爱小弟弟。天性属纯真,机灵又调皮。性格颇活跃,淘气不违纪。对人很温和,有副好脾气。见我便羞涩,憨态真可掬。关心组上事,热爱班集体。校运会长跑,为班争荣誉。数学比较好,物理还可以。喜欢动脑筋,爱钻偏难题。语文有点弱,作文羞于提。作业较草率,发言不积极。老师提问时,脑袋欲入地。主编玉林报,不是好编辑。近来有进步,千万别泄气。文理不可偏,发展应整齐。如果成跛子,自己害自己。将来考大学,后悔来不及。可怜瘦弱貌,弱不禁风体。若无健壮身,状元算老几?即使饱学士,也难出大力。愿你早成熟,盼你有出息。报国建勋日,都夸李勃轶!接下来大家看两段川西景色视频和其中的文案,一段是AI生成的,一段是我写的。这是我拍的川西格底拉姆的景色,随着画面,AI提供的解说文案是:“川西的秋天有多美?你见过被上帝遗忘在人间的仙境吗?如果你没来过这里,你一定想象不到川西的美竟然如此令人震撼。这是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的网红打卡地格底拉姆天空之城。从空中俯瞰,云雾缭绕下的高山草甸犹如仙境一般。山间成片的牛羊好似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点缀在这碧绿的草原上。牧民们骑着马儿在草原上游荡,远处的雪山巍峨耸立,近处的帐篷炊烟袅袅,这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吧!这里没有喧嚣与烦恼,只有宁静与祥和,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净土。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秋日里难得的凉爽,也可以远离城市的繁华,暂时做一个无忧无虑的自由人。当你站在山顶,望着这片如梦如幻的美景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原来人间也是有天堂的!”第二个视频是我前天拍的,我自己写的文案字幕:“今天,我的川西雪山森林之旅,是从五百米高空的云海开始的。一场纷飞的大雪,给森林铺上一层银色的纱巾。太阳出来了,雪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圣洁。雪地上居然有牦牛,树林间还有灵巧活泼的猴子。因为被雪雾笼罩,山坡上大片彩林此刻并不鲜艳。但挂着雾凇的它们,如仪仗队一般静静矗立。覆盖着积雪的群山,如凝固的汹涌波涛,在天地间起伏奔腾。深邃的蓝天上,纯洁的白云翩翩起舞……拐过山间蜿蜒的公路,秀丽的景色替代了壮美的风光。色彩斑斓的密林,把自己迷人的风姿,写成了一首飘在湖面的秋天赞美诗,并随着湖水的荡漾,飘向远方。我想起了年轻时读过的诗句:‘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就是此刻的写照。造型别致的藏寨房屋,给五颜六色的山腰又增添了童话的梦幻。从清晨到黄昏,我穿行于阿坝州的奶子沟,徜徉在米亚罗、雅克夏雪山、洛哩措、羊茸哈德藏寨、七彩甲足寨……我和大自然一起,在这金色的秋天,享受着阳光的抚摸。游者与阿坝相逢,碧湖与藏寨相依,雪山与彩林相恋,人类与自然相爱……我实在无法想象,宇宙间,还有比这更美的境界!”
嗯,大家看得到我的文案肯定写得比AI好。AI的文案是模板式的,无法针对每一个画面,甚至无中生有。比如,画面并没有牛羊和牧人。而我的文案是对每一个画面有针对性的描述的。这是AI无法做到的。AI是技术,是工具,刚才说了很多它不如人的地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工具也是很厉害的。有时候工具的变化将引发观念的革命,包括一些物质形态的变化,比如说马镫。没有出现马镫之前,马的功能主要是运士兵,士兵下马作战。后来马镫的出现,让士兵在马上更稳定、更灵活、更自主,于是一个新的兵种诞生了——骑兵,一个新的战争形态也诞生了。这就是一个小小工具带来的变化。还有大家知道的无人机,无人机的斩首,改变了战争形态。还有PPT的出现,改变了课堂形式,等等。所以说, AI 技术对人类教育变革带来的伟大意义不可小视。AI对教育变革的伟大意义至少有: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使命,是精神导师,人生导航;让我们重新明确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让我们重新审视师生关系,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伙伴;让我们重新建构学习形态,时空被打破,人人都是学者,处处都是课堂。
去年国庆我在日本见到了佐滕学,我得意地和他互相交换各自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内涵——活动、合作、反思。这都只能是人能实施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在AI的帮助下,但AI本身无法实现这种学习形态,必须是以人为主体来实施。这种“学习共同体”有两种教学方式:一是“服装剪裁式”的教学,““像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一是“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人与人的交往绝不是预成的、调和的、平平静静的。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和谐的声音,常有不协调的声音伴随,这才是自然的。”关于AI时代下的人的价值,我想到了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总之,永远不要忘记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最后我用一个短片结束今天的演讲,这是我在贵州大山里看到的田字格实验小学,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格林镇兴隆村。我把它称作中国最好的小学之一,至少排前五。
这所小学的孩子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只有人给予,AI不能。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