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李镇西】来自心理专业与医学专业的反馈——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5)

教育   2024-10-31 19:56   四川  

五、来自心理专业与医学专业的反馈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且已经呈现低龄化和高频化的趋势。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研究而言,来自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反馈与指导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7个问题,共获得了315位专业人士的反馈。

1.对于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我们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对其专业领域进行判断。

1)您的专业领域是什么?(心理学专业人士)(单选)

2)您的专业领域是什么?(医学专业人士) (多选)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的答卷可知,有97名心理专业人士和218名医学专业人士参与问卷调查。其中51人为校内心理教师或者进行校内心理咨询,46人为社会心理咨询;在218名医学工作者中,11人为精神科医生,41人为普通科医生,45人学过医学心理学,57人学过教育心理学,134人学过临床医学。其专业领域包括医院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精神病医院工作者、精神科护士、医疗卫生系统人员、校医、护士,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乡村全科医生、急诊医生、外科医生、中医师、药师、临床医师、疾控中心人员、助产士,以及心理治疗师、海陆空救援音疗支队音疗师等。

2.您所见到的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出现什么类型的问题最多?(多选)

      在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接待的来访者(患者)中,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类型是情绪问题,占比为73.02%;其次是手机(游戏)上瘾问题,占比为65.4%;然后是厌学问题,占比为58.41%;社交障碍和抑郁症占比分别为48.89%和44.13%,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的占比依次为34.6%、25.71%和13.02%。

另外,有少数人反馈还存在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自闭症和智能发育迟缓等问题。

3.您所见到的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的人数有什么变化(单选)

在以上专业人士的工作范围内,对于“问题学生”的人数变化情况,有231人反映“逐年递增,而且越来越多”,占比为73.33%;有40人反映“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占比为12.7%;有27人反映“有所缓解,正在逐渐减少”,占比为5.4%。由此可见,当前“问题学生”的人数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

4.您认为在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从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导致“问题学生”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占比为83.17%;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占比为75.24%;然后是学生的个人性格特质,占比为57.78%;“同伴影响”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这两个因素的占比均为50%左右。以上五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与教师、家长反馈的顺序完全一致。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也对帮助“问题学生”有指导意义。另外,有少数人反映存在“家长人格缺陷”和“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差”等原因。

5.您认为心理学专家或医学专家在帮助“问题学生”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多选)

从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主要帮助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占比82.86%)、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占比76.51%)、教育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占比75.56%)。此外,还可以协助学校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占比61.9%)、提供专业的医学治疗(占比60%)。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研究,并提供科学依据(占比4.13%)。

总而言之,心理与医学专业人士需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且科学的诊疗与救治。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体现“多身份教育”和“第三方立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

6.您在对来访者(患者)进行诊疗时,“问题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多选)

对于心理专业或医学专业人士而言,“问题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能给予足够支持”,家长要么认知不够,要么遮遮掩掩,该因素占比为89.21%;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诊疗的专业能力不足,没有精力或专业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该因素占比为59.05%

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担心学生在校出现自残等危险行为,有安全隐患,而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在学校生活,既能保证正常的作息,又能避免耽误学业,这种家校冲突导致“问题学生”像被踢皮球一样无处可去,又无法自由选择在家或在学校。家庭与学校的协作不够,该因素占比为56.19%。

社会对“问题学生”不够包容,“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宽松包容的环境,有病耻感,抗拒专业治疗。这些因素都源于“问题学生”容易遭到歧视和区别对待,占比均在45%左右。

另外,有两条留言指出家长和教师层面可以改进的地方,现摘录如下:

教师,特别是家长,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恰好反映的是自身的问题,更意识不到最需要学习的是自己。

家长心理伤痕累累,有未疗愈的创伤,导致自己看不到自己,也看不见孩子。其实,孩子可能是我们灵魂的贵人。

7.您希望家庭、学校或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来帮助“问题学生”康复?(开放式问题)

1)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给出了专业建议:

①3-12岁的儿童的心理教育是空白,应该以“发展”为导向“去病化”,拒绝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做法;②完善“非病理性学生”的支持流程;③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不应脱离或依附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因为孩子生活的场景最多的是学校,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内容85%是和学校标准相关,家庭教育建立在学校场景是发展方向;④纯正的心理教育几乎没有,家庭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以问题为导向,无法吸引小龄段和高认知家长。

2)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提出的有效方法:

①防未病甚于治已病。在孩子年幼时,任何小问题都容易显露出来,父母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日积月累,在初中或高中集中爆发成为大问题。等到大问题出现时,再想治已病就是难上加难,需要深入家庭,做学业、心理、父母三位一体的长期系统辅导。

②“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源自原生家庭,留守儿童、隔代养育等现象在山区普遍存在,家校社协同共育联合发力非常重要。需要广泛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杜绝“甲乙丙病了,丁吃药”的现象发生。

3)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对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①加强教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了解,不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在医生诊断之前不轻易断定学生是多动症等问题。理解青少年在心理问题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加强家校沟通,保密青少年的就诊患病信息。重视儿童与青少年在校的社交霸凌问题,及时关注解决被霸凌学生的心理问题。

②由于近年来问题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我建议校内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并凭借专业心理指导教师,每学期或几周内开展心理讲座,帮助家庭缓解亲子关系。

③建议学校最好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相关政府部门、家长与学校有机结合,共同为“问题学生”创造有利的康复环境。

4)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支持进行分析:

家庭方面主要在微观层面去给予孩子支持,比如某个具体的生理或者心理情感和安全等支持;学校主要是从中观层面给予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的和人际社交的支持;社会方面主要是在宏观的层次给予孩子支持,更侧重于氛围营造,比如说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问题学生处理应对相关专业人员素质的行业相关监督等。

5)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从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①家庭支持

家庭是“问题学生”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部分家长甚至有比“问题儿童”更强烈的“病耻感”。

②学校支持

学校应该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团队,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服务。组织各种形式的同伴支持活动,让“问题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③社会支持

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可以设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教育资源与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让“问题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和帮助。

公众认知与接纳: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提高公众对“问题学生”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减少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6)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温情留言:

我自己的家庭角色是母亲。在这个角色里,我经历过喜怒哀乐,也在这个角色里逐渐被“爱”唤醒 。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我希望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有机会去疗愈自己,逐步洞见事情的真相,了解生命的真谛。我希望学校里的所有老师都以开放的心态疗愈自己,洞见事情的真相,感悟教育的真谛。我希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机缘开启自我成长、疗愈自己,让“爱”如泉涌,温暖自己和他人,就像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时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样 ,我祝愿美好的人间早日来临。感谢发起问卷的所有老师,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的爱,也会以你们为榜样,继续前行!

(7)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提出部分家长的难言之隐:

心理专科的收费较高,一些家庭不愿花这笔钱,也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希望能有更好的办法帮助“问题学生”就诊和康复。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的词频云图如下,供参考。

(全文完)

推荐我的三本新书——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