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李镇西】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问卷调查报告(全)

教育   2024-11-01 19:56   四川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学生”,如何改变旧有教育价值观、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改变“问题学生”,已经成为需要直面解决的社会问题。      
 为此,我们特意设置了关于“问题学生”及其教育的大型问卷,并从学生、教师、家长和心理(医学)专业人员等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真实的信息,为研究“问题学生”及其教育收集有价值的数据,切实帮助“问题学生” 。

我们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镇西茶馆”等公众号为平台,结合多个实验区校进行了为期13天的问卷调查,共计收到调查样本总数为37956份,其中有效样本为37956份,有效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00%,覆盖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

一、调查概况

1.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主要来自广东、甘肃、山西、四川、海南、山东、北京、江西、安徽、重庆、湖南,占比总量约为94.08%,另外还有少量来自国外的参与者。

(答卷地图数据表)

(答卷地图分布图)

2.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性别分布为男性15436人,占比40.67%;女性22520人,占比59.33%。

3.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学生与家长的人数相对较多,教师、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的人数相对较少。其中,学生16046人,占比42.28%;家长15032人,占比39.6%;教师6563人,占比17.29%;心理学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315人,占比0.83%。

4.对于“问题学生”这个概念,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与评价标准。为了充分了解众人对“问题学生”这一称呼的真实看法和普遍态度,我们没有提前定义,也没有设定标准,而是采取模糊处理,设置了问题:您认同“问题学生”这个说法吗?

令人吃惊的是,有32566人认同“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占比高达85.8%;仅有5390人不认同“问题学生”这个称呼,占比为14.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心中已经默认“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并且会主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是否有问题”的判断。这一实际情况,令人心情无比沉重。

为了对“问题学生”这一说法加以辨析与研究,我们全方位收集了关于“问题学生”的不同看法,现在摘录部分有代表性的反馈如下。

(1)有人员对“问题学生”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

①一定要给一个不符合你们预期的孩子群体下这个定义吗?

②“问题学生”指哪些?是不认真学习还是不听话?

③怎样界定“问题”?不能界定“问题”,就不能界定“问题学生”!

④所谓的“问题”难道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吗?

⑤我不认同这个说法,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问题。我觉得“问题学生”这个称呼过于狭义,既然能这样叫,那为什么不提问题学校、问题老师、问题家长,而只说问题学生?学校教育学生不要起绰号,但“问题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不就是一个绰号吗?

⑥“问题学生”的问题是什么?没有问题就是好学生吗?那有没有问题家庭,有没有问题老师?有没有问题学校?问题,本身就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⑦每个人身上都有问题,有问题是正常的事,为什么要把正常的事说成“不正常”呢?人的一生每天都在面对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度过,在解决问题中长大的吗?当然,有些问题最终得到的解决程度是不同的。

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什么是问题学生?这个提法就有问题!都是没问题的学生,还要老师去因材施教吗?

(2)有人员就“问题学生”这一概念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①我认为不是学生有问题,而是学生遇上了问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不知道找谁帮忙解决,或者说应该把学生存在的差异现象视为问题。因此,这个称呼会混淆大家对学生的正确认知。

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只是没有遵守学校的统一规定或没有遵从老师和班集体的意愿,被定义为“问题学生”欠妥。

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按成绩区分好坏!不能说不开花就不是好孩子,说不定他本来就是一棵树呢!

④学习和行为习惯欠佳不代表有问题,多动、感统失调、自闭等大多数是天生的,需要接受专业的辅助治疗,简单归于“问题学生”并不恰当。

⑤将学生简单地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不仅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他人对他们的期待,还忽略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此外,这种标签还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包容性,使他们无法得到本应获得的关心和支持。更有甚者,这种固定印象会限制人们对学生改变和成长的期待,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3)有人员就“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①与其说是问题学生,不如说是“遭遇问题的学生”可能更符合。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是因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导致其性格或为人处世方式不被人接受,同时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规划,而被认为是“问题学生”。

②问题学生多半是被家庭或学校逼成这样的,问题不出在他们身上,并且这个根本的问题不解决,“问题学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③每个孩子从出生都是天真烂漫的,行为习惯及学习等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除非本身身体原因外不存在真正的问题学生,这个不仅是家庭、学校的教育引导方式决定,社会大环境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网络信息等途径学到不当行为后直接影响身边的其他同学及同伴,毕竟孩子的辨别及认知是有限的,这个传播速度及影响范围是非常大的)

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且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和青春期,没有“问题学生”这种说法,所谓问题学生只能说是他们只是有一些心理上的小问题 ,他们害怕孤独,害怕不被人在乎,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想让自己被注意,被人重视,来掩饰孤独。

⑤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的人可以很好地应对、快速的解决;有的人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多一些尝试才可以做到,在这个长一点的时间里,这个人就会暴露出各种问题,但事实上他只是解决困难比别人慢了、与别人不同,并不能简单称之为“问题学生”。

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环境、心理问题、成长阶段的特殊需求等,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问题学生”容易忽视这些深层次的因素,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问题学生”的说法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孤立和否定,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⑦标签效应: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可能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这样的标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让学生自我认同这一标签,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固化。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问题也各有不同。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心理状况、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简单地将所有面临挑战的学生归为一类是不公平的。

(4)有人员阐述了对待“问题学生”的基本方案——

①我觉得问题学生只是在某些方面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他们的处境,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而不是歧视或排斥他们。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价值,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能够发光发热。

②教育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延迟性。小孩子一个阶段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内容等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会自然地顿悟和理解。另外,每个小孩子本身具有差异性,每个小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

③每个孩子的花期不一样,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在表达需求,我们需要看到他/她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并对此表达我们作为家长的关爱,孩子感受到了,自然而然就好了。

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我们不能贴标签;从娃娃成长的角度看,“问题”是成长中的偏差;从教育的角度讲,是一个又一个教育故事;法律上也没有这一概念;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个群体存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最好用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表述。

二、来自学生的心声

“问题学生”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苦恼的难题。我们汇集各界力量研究“问题学生”,旨在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倾听学生的心声,探寻“问题学生”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共同帮助“问题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我们围绕“学习与生活”“行为与习惯”“原因与思考”“需求与帮助”四大板块设计问题,共得到了16046名学生的反馈。

(一)学习与生活

在“学习与生活”板块,我们从情绪、人际交往、学习和性格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了解,以五分自陈式量表的方式呈现。参与者用星级进行自我评价,每一个维度都有“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四个维度的总分为20分。

我们将四个维度进行对比,在情绪方面,自评“很满意”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9.8%;在人际交往方面,自评“很满意”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1.2%;在学习方面,自评“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82%;在性格方面,自评“很满意”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7.78%。

与此同时,情绪方面平均分约为4.00,人际交往平均分约为4.05,学习方面平均分约为3.66,性格方面平均分约为3.97。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情绪、人际交往和性格方面较为满意,对于学习方面的自我认同度不高,自评为“一般”“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人数总和接近50%。

在16046份学生问卷反馈中,有3589名学生的总分为20分,即每个维度的自评为“很满意”;有335名学生的得分为10分,每个维度的自评不一;有128名学生的总分为4分,即每个维度的自评为“很不满意”。

我们将学生自评总分为4分、10分和20分的三类答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总分为4分的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向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和亲戚求助的意识与意愿最低,而总分为4分和20分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医生寻求帮助的意愿高于总分为10分的学生。这一组数据反映了自我评价过低的学生普遍较为消极,同时说明自我评价较高的优秀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同样需要重视。

另外,总分为4分的学生在整个问卷的反馈中,表现出反感、无所谓的态度,甚已经将自己视为“问题学生”。总分为10分的学生,在答卷时表达出对“问题学生”的解释,努力为“问题学生”而发声,有帮助“问题学生”的意愿。总分为20分的学生的答卷,整体感觉略显冷漠,更多的是对“问题学生”进行评价。

(二)行为与习惯

在“行为与习惯”方面,我们从学生的旷课、逃学、与同伴争执等行为进行了调查。

1.对于“我曾经是否有过旷课、逃学等行为”这一问题,其中有15596人表示“否”,占比为97.2%;有450人表示“是”,占比为2.8%

2.对于“我是否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或争执”这一问题,有14734人回答“否”占比为91.82%;有1312人回答“是”,占比为8.18%。

3.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对“问题行为”的认知,我们设置了一个半开放问题:我觉得自己有____不良习惯或行为。

其中,有3042名学生填写“无不良习惯或行为”,有2511名学生填写“没有不良习惯或行为”,合计占比约为35%。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回答,分类整理如下——

(1)生活习惯:

懒惰、拖拉、贪玩、缺乏运动、睡懒觉、乱扔垃圾、上厕所不冲水、熬夜、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用完东西不放回原位、不吃早饭、有时喜欢咬手指头、不爱吃蔬菜、喜欢丢三落四、爱抠鼻屎、喜欢骂人……

(2)行为习惯:

爱打游戏、看手机、乱发脾气、容易生气、总想逃避、说话太小声、在家答应父母的事做不到、见到长辈不礼貌……

(3)学习习惯:

计算粗心、不爱阅读、不爱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讲话、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写作业太慢、自控能力差作业写不完、没有按照要求完成所定的目标、马虎、对上学有点抗拒、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不擅长制定学习计划、学习困难,口语不佳、厌学……

(4)其他习惯或行为:

学生填写的不良行为或习惯的对应词频云图如下,可以从中了解概貌。

当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经常被父母或老师提醒、批评和指责时,他们也会慢慢认同,逐渐丧失信心,甚至被同学另眼相待或者孤立,这正是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原因之一。

(三)原因与思考

为了进一步探索“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我们设置了如下三个问题。

1.“问题学生”这个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开放式问题)

(1)其中,有152人回答“没有感觉”,有62人回答“无感”,有421人回答“不知道”。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可得,这类学生没有思考过相关问题,或者个人的感受力不强,或者对于自己感受的表达力有限,或者对于这个词语已经麻木。

(2)多数学生用关键词表达了对“问题学生”的负面感受:不是很舒服、不被理解、给人不友好的感觉、让人有点措手不及、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受到歧视、比较害怕、感觉很差劲、有很多缺点、感觉无药可救、贬义、偏见、侮辱、不尊重、标签化、很悲伤、总是捣乱、作风不良、不受管教、心理不太健康、需要救治、像是给人在起外号、太多的刻板印象……

(3)有不少学生描述了自己在看到“问题学生”时联想的学生形象:

①是学渣不是人渣。

②表现异常,性格古怪。

③孤僻、玩游戏、封闭自己、逃学。

④性格孤僻,心理阴暗或者是抑郁症患者。

⑤感觉是叛逆,喜欢和老师、家长对着干的学生。

⑥霸凌其他同学,抽烟,喝酒,和老师顶嘴,爱开黄腔。

⑦存在身心疾病或者某方面障碍的学生,而非成绩或者品行问题。

⑧如打架、抢劫、跟社会上的人勾结、离家出走、对父母不孝顺等。

(4)部分学生详细地表达了自己对于“问题学生”的感受:

(5)有个别学生表达了这一词语带来的正向感受:

①给人一种需要特别关注和帮助的印象。

②感觉很好,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满意之处。

③同情:我可能会对这些学生感到同情,因为他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些挑战,需要额外的支持和理解。

从以上反馈来看,“问题学生”这个词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负面感受,以至于有学生直接表示:“不想与问题学生打交道!”由此可见,这种来自众人的偏见,会孤立在成长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剧“问题学生”的产生。

2.你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样?(开放式问题)

(1)2810人表示没有遇到过太大困难;2667人提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318人表达不知道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或者不知道如何面对遇到的困难;476人提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考试;239人提到数学;166人提到英语;144人提到最大困难来自父母;140人提到了沟通;109人提到了人际关系。

(2)多数学生用关键词表达了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

被骂、被打、被孤立、被批评、被误会、被冤枉、被造谣、被欺负、被威胁、被压制、被排挤、被罚抄、被起外号、被冷暴力、别人不理解、不专注、不自律、不自信、不敢与他人沟通、不敢和喜欢的人表白、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不会的题目不敢问老师、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沉迷于电子产品、成绩不好被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胆小、父母的交流方式、孤独、家庭暴力、考不好、考试、控制不住情绪、亲人去世、青春期、早上起床难、注意力不集中、患抑郁症吃药、自残。

(3)有少数学生对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①被孤立了2年没有知心朋友;被其他同学语言攻击;很怕自己的优异成绩维持不了很久,被别的同学反超。

②挨打的时候没有地方躲。

③家里吵架的时候 让我感到非常伤心和害怕。

④被老师当问题学生提问然后出丑被同学在背后议论。

⑤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力,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或者未来比较迷。茫。

学生所遇困难的对应词频云图如下,从中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

3.造成你遇到该困难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单选) 

为了进一步探寻学生所遇困难的原因,我们设计了该单选题。结果显示,有3629人认为困难来自家庭因素,占比为22.62%;有2760人认为困难来自同伴因素,占比为17.2%;有2535人认为困难来自学校因素,占比为15.8%;有7122人认为困难来自个人因素,占比为44.38%。
(1)以下家庭因素中,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多选)

排在首位的是“父母对你的学习要求严格,给你很大压力”,共有6655人选择这一因素。其次,是“父母与你交流的方式让你觉得不舒服”,共有6419人选择这一因素。次之,是“父母关系紧张/破裂/家庭暴力”,共有3690人选择这一。最后,是“父母对你的控制欲很强,让你觉得窒息”,共有3103人选择这一因素。

①学生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满:

l父母没有太多时间管我。

l家里人基本上每天都会吵架,这让我很窒息。

l父母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放学后先学习,有的主张先玩。

l父母没有文化,三年级以后的学习内容,父母看不懂,也不会教我。

l父母一边希望我的成绩特别好,一边又从来没有肯定过我,还一直贬低我。

l父母总将他们的希望放在我身上,我知道他们想让我过得更好,但我不喜欢啊。

l父母自己犯了错不知道,又反过来跟我们说相同的道理。

l父母经常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让我觉得特别烦。

l妈妈对妹妹更好,妈妈对爷爷奶奶不好,爸爸在外面打工太累。

l父母给予我很好的物质或精神鼓励,但是我做得不好就来冷暴力。

l父母动不动说我逼他们死,其实我才最想死。一句话重复了好几遍,还是想让我按照他们想的来。什么都是我的错,不管做什么都是我的错。

l爸爸每次让我读课外书,而且不让我读我喜欢的书,如果我不读,爸爸说的那个书他都不让我读,给他写作业。

l看似散养,实际对我的要求比较高。父母给了我爱,我很感谢他们,但是毕竟父母也是人,会有不好的情绪。父母认为给了我很多,但在某些方面,给我真正的陪伴是少有的。有时家长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时,会大声说话,我现在听到别人大声说话、重复说,胸口就比较闷,不舒服,想逃离。

②学生对父母与自己的交流方式表达了不满:

l父母总是误会我,不听我的解释。

l父母说话交流的方式,让我不能平静地与他们交流。

l父母听我说话的时候,总是听一半,不听一半,让我觉得有点委屈。

l有时候我想和父母交流,但是他们给我的回应很少,我感觉自己没有被认真对待,心里没有饱满的爱。

③学生讲述家中的特殊情况:

l我异地上学,寄宿的家庭观念守旧,素质低下,对自己与姐姐经常进行无来源的辱骂攻击(及部分时候的身体攻击),严重时会禁止我上厕所和不给吃饭。

l很小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突然改为邻居照顾,没有经过缓冲适应的过程。

l父母出去打工挣钱,我自己年龄小,许多事情都不会做,经常觉得无助。

l家人有重病,看着他痛苦的模样,而自己却帮不了忙,那种感觉很无助。

l总是因为资料太贵,然后不给钱,可是我也想学习,我也想跟大家一样。

l家庭经济不是很好,所以我很不放心。

l爷爷的压力施加得太大感觉到很烦。

l没有爸爸,让我感觉自己抬不起头。

(2)以下同伴因素中,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多选)

排在首位的是“没有太多好朋友,有点孤独”,共有5388人选择了这一因素;其次,是“害怕与同伴交流,不知道怎么沟通”,共有4731人选择了这一因素;再次,是“被同伴使用语言暴力,很伤心”,共有4268人选择了这一因素。另外,有3857人选择“被同伴孤立,很难过”;有1758人选择“我有喜欢的人,但是不知道怎么面对”。

     ①学生提出自己在与他人交流时遇到的问题:

l作为独生子女,我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

l害怕同伴在背后说我坏话。

l家长不让我与调皮的学生交流。

l经常出现好学生孤立差学生的情况。

l我的实力不够,总是跟不上他们。

l总是有人嘲笑我胖,还给我取外号。

l一个朋友与我的另一个朋友绝交,我夹在中间不知所措。

l朋友莫名其妙不理自己,跟别人一起走,也不告诉我一声。

l我感觉自己说话很耿直,怕说到别人的痛处或者是什么地方而和别人闹矛盾。

②学生表示与同伴的交流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l好朋友们都可以自己出去玩,或者是一起出去玩,每次我都不能出去玩。他们出去玩都有共同话题,每次他们在学校聊天,我都插不上嘴,只能在旁边笑笑。我不能出去玩,也拿不到手机,而我的朋友都可以拿到手机一起聊天,分享有趣的事,聊八卦,而我每次听他们讲这些时都听不懂。我的好朋友可以自己买衣服,而我的衣服都是妈妈买的,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变得越来越自卑。

l有一个很讨厌的同学,但我做不到和她撕破脸皮,而且不得不经常和她见面,甚至还要假装关系很好,这让我感觉自己是个骗子。另外,即使是同辈,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如闺蜜)就会让我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因此我比较逃避别人的亲近。

l我不太喜欢竞争,但是自己似乎陷在这种情绪里了。我希望的状态是能够和同伴一起进步,我也在不断调整这种心态。

l我现在总在无意识地迁就别人,为了避免商量和矛盾,一直都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除非涉及我最根本的事情。有时同伴说的话让我感到不舒服,但我不会说出来,只希望简单了事。

(3)以下学校因素中,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多选)

排在首位的是“自由活动时间太少”,共有6408人选择这一因素。其次,是“规章制度太多太严”,共有4905人选择该因素。再次,是“考试频繁,学习压力大,很伤心”,共有4533人选择。有3989人选择“教师与我的交流沟通很少”这一因素;有2699人选择“教师经常用语言打击人”这一因素。

对于影响学生的学校因素而言,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l感觉老师较为偏心。

l老师道听途说,先入为主。

l老师的语气令人厌烦。

l个别老师骂人,语言打击痛处。

l教师总是对学生施暴。

l老师常用暴力手段处理问题。

l教师的区别对待和处理问题的不恰当。

l没有用的制度越来越多,简单的东西被复杂化。

l很多规章制度不合理,老师平常说的话也会让我很焦虑。

l学校的规定过于奇葩,不考虑学生感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太明显。

(4)个人因素

有391人表示没有;有312人提到学习;有202人觉得自己不够认真;有109人认为原因是自己懒惰;有60人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有44人提到情绪不稳定;有41人表示自己较粗心;有38人认为自己内向、胆小;有38人觉得自己贪玩;有25人回复不知道。对于学生遇到困难的个人因素,对应的词频云图如下,可以直观感觉。

(四)需求与帮助

1.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寻求谁的帮助?(多选)

有111961人选择向家长求助,人数最多;有9121人选择向老师求助,人数其次;有9015人选择向同学或朋友求助;有4381人选择向兄弟姐妹或长辈求助;有1459人选择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有1134人选择向专业医生求助。由此可见,在学生心中,父母是最亲近、最可以依赖的人。另外,老师能够从方法和情感方面给予学生帮助与支持,也成为学生非常信任的朋友。

      在“其他”选项中,有212人选择自己解决,并有学生详细说明自己面对困难的方法:

     l憋在心里;写日记;我不会寻求帮助;我尝试着自己解决;我不会选择任何人;我不知道找谁,很迷茫;我谁也不找,自己忍受;大事找父母,小事自己憋。

l我最困难那段时间是自己消化。

l我会向比我大的知心朋友倾诉。

l我上网查找相似问题:自我消化。

l我自己也可以是治疗自己的最好的医生。

l从偶像身上找启发、心灵慰藉。我会通过他遇到困难的做法/态度来应对我的困难。一个好的偶像会让你越来越好。

l对于大问题觉得其实没有人能完全代入自己,得不到答案,所以就不会求助别人。我会发帖子求助,因为没有人会真正认识我。

2.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其中,3253人提到需要帮助,2415人提到老师,1615人提到家长,1374人提到需要安慰,1048人提到需要理解,837人提到需要鼓励,722人提到需要关心,406人提到需要沟通。

(1)学生希望获得以下帮助:

l安慰、抱抱我、爱的抱抱、爱的教育、爱心和关怀、安静地陪伴我、带我吃一顿好吃的,懂我的情绪,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关心。 

l被家长和朋友安慰和鼓励。

l给我一种启发,慢慢开导。

l给我一个拥抱,安慰我说做不好也没关系。

l大自然的美景,朋友之间的分享,小动物的陪伴,真诚的问候。

(2)学生详细表达了自己的需求:

l有人帮我把事情从头到尾都顺一遍。

l帮我分析出困难的原因和如何解决困难。

l帮我解决,但不要太干涉我的日常生活。

l帮我解决困难,而不是只提出问题!

l保护我隐私的前提下,从身心和专业的角度给予帮助。

l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际行动以及鼓励。

l比较有用的帮助,如心理安慰、实际上的行动,解决现实问题的帮助。

l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希望有人第一时间帮助我,缓解我的情绪,让我第一时间脱离不好的情绪,并帮我想出解决办法或整改方案。

l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把所有的利弊关系给我讲清楚,在我迷茫的时候可以拉我一把。

l我只是需要一个知心的朋友,无话不谈的朋友,不离不弃的朋友。我只想让他坐下来陪我聊心,当然他要懂我的心,还会安慰我,他是温柔的。

l得到安慰、鼓励、开导,帮我分析情况(利与弊),一起寻找解决办法,陪我一起战胜困难。

l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并解决目前困难,使我看到希望,同时也希望自己去解决,自己在想办法。

l需要朋友、家人和专业人士的理解、鼓励和实际行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困境。

l给我鼓励和信心,使我有勇气解决这个困难,或伸出援手,和我一起面对困难。

(3)孩子对爸爸妈妈吐露心声:

l我希望爸爸妈妈给我安慰,帮我面对我不能战胜的困难,但从来没有过。我不喜欢我的家人,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情感,甚至觉得讨厌我的家人。

l我最希望他们能够换位思考,可以从我的视角来感受我的思想,他们总是不等我解释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就骂我,他们冤枉我了,他们也不说一句话,他们总说,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我一要他们就找理由不给我买……

l比如我遇到学习困难时,希望爸爸妈妈认真教我。

(4)学生向老师诉说希望:

l在学校希望老师第一时间对发生的事情经常深入地了解,并且客观正确地处理,而不是只看表面。

l在学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通常最希望的是得到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希望老师们能够耐心倾听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更好地帮助我们。

l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学习上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稍加引导我(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然后靠自己做出来]。

l希望在学校,遇到困难或被欺负等不公平,老师能及时倾听我诉说的事,帮助我解决!更多地在意我的感受!让我感觉到温暖,内心脆弱敏感。

l当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希望老师不偏不倚,认真了解情况,一视同仁。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希望老师认真,耐心地讲解,不要一下课,就万事大吉了,虽然现在学校成绩不排名,但也要尽到一个老师应尽的责任。

l不是一味地打击学生,而是给予鼓励支持表示理解。也不是一味地以年长者的视角去看我们这些对于你们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

(5)学生的肺腑之言:

l希望老师给予心理上的开导,也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太过于去在意成绩,注重成绩,给我们身心更加健康快乐一点,在我们考的差的时候少一些责备,多一些鼓励。在人际交往方面,我希望老师和家长能让两位同学在当面沟通,如果沟通实在不行,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需要家长跟老师进行协商和沟通。

l希望父母能从我的角度去理解我,而不是打压我;希望老师能与我沟通,希望朋友能帮助我。

l希望老师和家长能先理解我的心情,再慢慢地来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l希望得到老师的耐心指导,而不是严厉批评;希望得到家长的包容,而不是严厉指责

l老师或家长先心平气和的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出他们的意见,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用质问的口吻劈头盖脸的。

l老师能跟我认真地沟通,家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我好好说谈心,有一个交心的朋友能和我一起袒露心声。

l明事理,公平公正,讲证据,不在没有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下乱下结论。

l理解我,不是一味地说我应该如何如何克服,我应该坚强点,但是又无法给予我适合我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希望他们能引导我,给我多方的方向,让我自己做出选择。

l我希望能得到真诚地倾听和理解,让我有机会倾诉心中的烦恼。希望得到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我找到解决困难的方向。

l耐心点,不要大声且生气地对待我。越快理解我的烦恼与心事,我就会越快恢复自己的思绪。我还是希望能得到对我最有益的帮助。

l遇到困难时,我希望被我求助的人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问题,可以听听我的说法,不要武断,不要和稀泥,不要总是告诉我,别人已经道歉,说了对不起,我就要谅解。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对不起都能换来没关系。如果是这样,还要警察干什么?

l越对我使用暴力我就越听不进去,越对你反感,这是一种失败的落后的封建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坐下来好好跟我沟通,用一个平等的高度,不要高高在上,能安慰一下我,多听我说说而不是多给我说说。

l给我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给我一些时间和空间,让我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给我一些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给我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提供一些资源或者帮助我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l我希望别人帮助我的时候先倾听我的问题,然后再试着帮我解决问题,不要说出问题了之后就来责备我,或者说这是我错的,我希望能有这样的帮助。

l不要自顾自地给予我所谓的鼓励,从而给自己心理上的满足与感动。不要太过于关注于我自身的问题。也不要偷换问题的概念,把矛头指向我。我需要信任,但是不需要盲目地支持或信任,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希望有人可以站在我的自己角度思考,告诉我到底是否正确,指出我的错误,给我合理的解释。

     对于学生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对应的词频云图如下,可以直观感受。

三、来自教师的看法

“问题学生”这个术语是因为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层对某些学生的行为、学习或心理健康状况的担忧及重视而产生的,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对于学生行为和表现的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教育领域对于“问题学生”的看法,我们设计了如下6个问题,共得到6563名教师的反馈。

1.您认为您现在任教班级中“问题学生”的比例是多少?(单选)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初步估计约有30.38%的班级中“问题学生”人数为0%2%;约有29.62%的班级中“问题学生”人数为3%5%;约有18.45%的班级中“问题学生”人数为6%10%

与此同时,如下数据需要引起重视:有411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约有11%15%;有366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约有16%20%;有248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约有21%30%;有138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约有31%40%;有122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约有41%50%;有129人反馈,班内“问题学生”达到50%以上。

无论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对“问题学生”有着怎样的认知,但是从对班内“问题学生”的初步判断来看,其人数之多令人震惊;相关教师面临的教育教学工作挑战之大,也足以想象。

2.您认为您任教班级中对班级影响最大的学生问题类型是什么?(多选)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从教师群体的视角来看,对班级影响最大的问题为学生的习惯问题,占比65.79%;其次是家庭问题、手机上瘾问题、学习问题、注意力涣散问题、情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占比均在40%以上;人际交往问题对班级的影响力最小,占22.89%

以上数据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点与难点,也反映出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类别广泛。只有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相应的解决方法、策略与路径,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否则,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将会无计可施,从而感到苦不堪言。

部分教师具体提到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类别的问题:

1)身体与心理问题:

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阿玆伯格、早产儿、发育迟缓、体质非常弱、大脑发展不完善、可能有智力发育障碍、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2)家庭问题:

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宠溺、家长的导向问题、家庭价值观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亲子关系问题很大。

②最头疼的是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家长,孩子闯祸或者伤及他人,第一时间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而是想着怎么推卸责任,造成老师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3)学生现象:

学生虽然听话,但是眼中无光,并且缺乏自我内驱力去探寻新问题和方法,只会被动等待。

以上问题值得研究,也需要有专业人员提供方法并进行指导。

3.您认为导致学生成为“问题学生”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从教师群体的视角来看,有6115人认为导致“问题学生”出现的首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占比为93.17%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个人性格特质,占比分别为61.08%52.93%再次是同伴影响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占比分别为34.07%24.64%
1)首当其冲的是“家庭教育缺失”这一因素,有教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当了老师才发现很多人不适合做父母。”部分教师对此作出了详细说明。

①现有很多单亲家庭,孩子没人管,缺少陪伴。

②家长的理念和从小培养孩子的习惯方面都有问题。

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给了学生更多升学压力。

④家长的育儿知识匮乏,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头,家庭暴力导致问题学生。

⑤家长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接受专项教育,结果将孩子放在大班额里成长,浪费了教育契机。

2)“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教育因素”都不容忽视,许多教师感受极为深刻,现摘录部分反馈如下:

①学生从小全方位地“被控制”,无法按正常规律成长。另外,目前整个教育环境以控制为主,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性。

②大多数人对这类学生没有包容性不够,大多选择放弃,关注少,缺乏经验引导。

③学校评价方式单一,只要成绩差,就被歧视、被放弃、被否定。社会评价方式单一,严重影响了家长和学校的行为选择。

④先天性使然,教育体制改革不成功,大班制教育普及率太高,教育评价机制与导向有偏差。

⑤在学校这一以学习为主的环境下,不能从学习上获得乐趣的学生,当周围同伴都在成绩上有所追求的时候,很容易孤独,在学校失去乐趣和归属感。

⑥来自各方压力导致学生厌学,社会除了提供升学途径但又没提供更多其他出口,让厌学孩子无所适从。

⑦我目前刚刚接手一个六年级,前面换了三任代课老师,难教儿童很多,我个人感觉除了以上问题,每一任班主任在那一棒的时候有没有到位的情况。

⑧学生的成长与自身启蒙方式有关,也和班级的整体氛围有密切关系。

⑨网络信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电子产品诱惑太多。

3)“学生的性格特质与身体原因”也是一个客观因素,有部分教师进行了说明。

①有的学生是先天发育存在缺陷,还有一些学生是在幼儿期时,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教育,导致出现了性格异常。

②有不少来自身体的疾病让这些孩子成为“问题学生”,如注意力障碍、自闭症、狂躁症等,多动症或谱系儿童。其实这些孩子不该叫“问题学生”,他们是特殊学生,但他们确实给正常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很多干扰。

4.您在和“问题学生”交流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多选)

教师与“问题学生”最主要的交流是谈话沟通,占比为95.25%;其次是家校合作和心理辅导,占比分别为79.78%68.84%;有少数教师采取惩罚措施,占比为15.42%。师生谈话沟通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学生的问题越突出、越复杂,对于教师的沟通水平与要求就越高。有时候,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且持续关注,反复交流,才能对“问题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不少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反馈。

50%以上农村家长根本不配合学校,只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学生发生矛盾时,明明是他家孩子的错,拒不承认,有时还嫌老师偏心。

②我不知道怎么做才会更好,因为到最后基本是有心无力,只能“放任不管”。

③忽视成分居多,想管——心有余力不足,不想管——又不忍,毕竟成绩催得很紧!

④在家长不配合的情况下,教师是无能的,教育是无力的。

⑤我想联系家长合作共管,但是学生家中大多数是爷爷奶奶监管,他们根本管不了,甚至还有在办公室大骂爷爷奶奶的学生,我真的束手无策。

⑥实际上,学生留给老师的时间很少,而且高中三年每年更换教师,所以我们对学生很难长期跟踪、深入了解,即便是谈话更多只是倾听。

2)许多教师尝试了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观点或方法。

l 多元评价;生命自觉;激活学生生命活力,满足学生“三被”需求(被看见,被需要,被实现);飞轮展示;静待花开。

l 通过班级公约对学生进行约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建议惩罚措施换成行为矫正;

l 不打扰;不放大问题;真诚的爱;让他做自己,顺其自然;见招拆招,将心比心;创造一个尊重、信任、爱的场域;鼓励、支持、尊重和接纳学生,并提供一对一帮助;

l 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如纸条、书信、微信、悄悄话信箱等;遇到更特殊的学生,可以采用沙盘游戏、绘画等形式交流。

l 多开展班级活动,如文学采风、艺术创作、户外运动、自然运动、烹饪、种植、劳动、写日记、写诗、朗诵、戏剧表演,并找班上的同学暗中帮助关心“问题学生”,让他们在温暖的班级氛围得到滋养。

l 一般是多开展活动,走近孩子,发现孩子,把自己融入他们中间,课堂上是学生的朋友,课下成为他们亲密的伙伴。

l 努力发现其闪光点,针对不同问题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寻找机会让他为班级、同学、老师贡献力量,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实现自身价值。

l 真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一些亲近孩子的方式,先接近他,做朋友,再教育。

l 对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学生,我会持续观察,寻找原因,然后找合适的时间节点和合适的方式去慢慢沟通,先取得孩子的信任,再慢慢影响和帮助他。

l 在具体问题中,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给学生搭梯子中,同时传递力量,激发兴趣,调动他们挑战困难的欲望,培养勇气。

l 真诚平等地对待,让他感觉到我在意他,但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遇到问题,真诚地提供帮助,帮他一起慢慢解决。

l 日常全方位关注,尤其是周围环境,我们要努力减少对需要关注孩子们的干扰。

l 尝试在谈话、心理沟通后组织实践性、反思性活动。

l 因材施教,态度问题要追踪根源,非态度问题要耐心指导。

l 我目前不是班主任,尽量不去惹他。班主任和学校用了以上四个选项的措施,对这个学生而言,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l 提高全体任课教师的情商,真正全方位给予学生关怀。

l 与社会专业心理老师合作,共同帮助“问题学生”。

l 尽力帮助学生调和亲子关系。

5.您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来更好地帮助“问题学生”(多选)

教师认为学校最应该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建立家校联系机制”来帮助“问题学生”,这两种方法占比分别为79.93%76.5%。这些方法能够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更科学的帮助,同时赢得家长的支持,从而给学生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其次,“加强教师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和“开展行为矫正课程”的认可度分别为62.12%54.24%,这两种方法都是从教师主体出发,也会带来较好的效果。“建立专门的爱心支持小组”“优化学校规章制度,多包容学生”“降低考试带给学生的压力”这三种方式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采用这三种方式的难度较大。

对于学校能够为“问题学生”提供的支持策略,教师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并且倾吐肺腑之言。

1)对于学校的考试,教师这样看待:

①学校在每次月考后从六个维度给老师赋分,并且在质量分析会公开分析,这样会导致教师把学业压力传递给学生。我觉得不能以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以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给老师排名次,要降低考试带给教师的压力,否则会导致出现更多的“问题学生”。

②上级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将学生当“人”看,不要把自己的政绩压给老师,不要把成绩质量分析会变成批判会,不要给老师之间制造焦虑,制造恶性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要给老师和学生安全感,认可感,归属感。

2)对于学校领导层面,教师这样建议:

①提高教师校长对教育的理解,让所有教师认真学习心理学,形成用心理学指导日常工作的思维习惯。

②减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要多学习,依法、依照教育规律科学管理学校,不过度管理。核心是要选拔出真想做好教育的“一把手”来管理学校。之后谈帮助问题学生才比较有用。试想,学校的一把手只想着不出事,唯上唯分数,“问题学生”怎么可以解决呢?

3)对于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师这样认为:

①改变对“问题学生”的评价方式,改变学校的文化和课程,让“问题学生”在丰富的学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信心。

②减少形式主义,把体音美按课标上,减少语数英占用过多时间,真正落实五育并举。

③减少学生在校时间。课后服务开展以后,学生明显上课浮躁了许多。

④应该设立心理课,专门用于减压,轻松快乐的没有任何作业或者任务的课程。

⑤优化学校量化考评,多角度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位学生获得价值感。

⑥构建健康成长案例,让文学采风融入大自然去治愈心灵,提升学生自我信仰力量;构建更多自我艺术疗愈空间,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给予孩子更多的课程选择。

⑦进行养成训练或者生涯规划,比如教会学生规划时间,合适进行业余娱乐和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课堂专注力,如何克服小毛病,获得不同的职业体验等。

⑧如果是初中生,初中后可分流,社会能促进良好就业环境。如果是高中生,则提供好的就业。

4)教师从“家校联系机制”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①由班主任带头,定期向家庭推送先进的教育观点,引领家长学习成长,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

②建议从小学开始学校开设家长培训课堂,让家长从小建立孩子正确的升学观,真正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感觉上学的幸福!这个幸福的教育真正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少大量的“问题学生”

③有些家庭的环境不适合学生成长,有些“问题学生”需要家校医社的协同支持。希望政府对“问题学生”多加关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方面,从政策和基金上给予补助。

另外,还有教师建议提高教师的惩戒权,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犯错是有成本的,不要越过底线。

6.您对改善“问题学生”的现状和提高教育质量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开放式问题)

1)教师的肺腑之言:

①教育是一件需要情怀的事情,但老师们的情怀正在无奈地消逝,因为有太多想做不能做,愿意做却被各种抹杀,甚至还需要自行承担全部教育风险。如果老师们不能专心做好学生教育,只能无奈地唯分数是从,不敢教育,敷衍管理,收回情怀,那学生问题又有谁来引导关注、协同探讨、努力帮助并争取解决呢?

②我们不应仅仅想着去诊疗他们,而是要真心接纳他们,无条件地爱他们,让他们的情感世界变得丰富而温润。真正的爱是教给学生本事,提升他们的能力,助力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的问题。

2)教师对课程或教学评价的建议:

①开全开足课程,每天开展适合学生的社团活动。

②多开设到探索大自然的课程,如徒步,爬山等活动,让学生从源头释放身心灵压力,这是提高孩子身心健康的有利途径,并且实施起来没有太大难度。

③定期开展心理团辅,让孩子在团队协作锻炼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待问题学生,不能把压力强加给教师,不能掩耳盗铃式地减负,要切合实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边说不用分数衡量学生,一边却又用分数来量化评价教师。

④学生、学校评价机制不以分数排名,只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或者只是有一个最低标准,符合这个最低标准就都是合格学生,合格学校。例如,学生平均分达到60分即为合格学生,学校设施设备及各项工作只要基本符合国家要求就是规范学校。不能用升学率排名,也不能用期末学生考试成绩给老师排名,给学校排名。

3)教师对评价的反馈:

①多方面评价学生和学校,不以分数论英雄,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不应该过于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成绩而忽视了“人”。在我看来,小学教育尤其不应该仅有分数,而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现在为了那一点点分数,许多事情都被忽略了,甚至连最基本的教育底线也被抛在脑后。例如,为了学生有一个好看的分数,领导为了政绩竟然在教师大会上公开要求老师教学生舞弊,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学校好,因为其他学校都在这么做,如果不这样做,自己的学校就会吃亏。为了可怜的分数,学生的音体美课被占用,午休被占用,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月考。天哪,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没有“人”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健全的孩子?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减负,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仍然以分数来评价学校,学校则以分数来评价教师,教师再去给学生施压,学生的负担怎能减轻?

②随着受教育程度提升,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向,加上社会更加多元,包容度更大,教师们对于“问题学生”的包容度也随之增加。但往往是在学校层面,对于及格率、优秀率的过度关注,使得“优秀班级”评价维度很单一,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够多元,认为班上有“问题学生”就是教师管理有问题,能力不足,从而导致老师们急于求成,对于“问题学生”从内心感到不满,进而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够科学。对于“问题学生”,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在学生毕业时也不一定能彻底改变,但是如果教师们没有来自学校的压力,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学生总会在某个瞬间“花开”。

4)教师的实践案例:

我认为作为教师,面对“问题学生”应该多点耐心和爱心,摸索出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本学期我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自闭症孩子,之前一直由家长陪读,因为孩子会影响其他学生,而且他无法独立学习,需要全程家长陪同。我尝试让家长适时退出,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情况比我预想的要好。当然,期间也收到个别家长的投诉,但我都合理解决了。其他任课教师也由最初的担心变为适应。我在班里一再强调,孩子们都要去关心这位“问题学生”,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好学生。班里的孩子们也都能接受,目前这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能跟得上,只是由于病情,他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拍手或发出怪声,课堂上有时需教师特别关注。

总之,我认为“问题学生”各有不同,作为教师,一定要与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能绽放光彩!

5)教师的综合建议:

l 开设家长课堂,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能力;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孩子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对课堂进行改革,让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同时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

l 改善学生现状和提高质量的前提是改善家庭、老师、社区、学校的现状,比如,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培训;社区提供较为精准和全面的服务;学校拥有更强大的专门的心理干预团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在成绩方面,应减轻教师的成绩压力,让老师能够更多关注孩子品质的培养。另外,就像医生会诊一样,对于特别突出的孩子,应组成“会诊”团队,给孩子,任教老师和对应家长提供更多的可行建议和专业支持。

l 了解其内在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拿到高分,孩子只要进步就可以了。进步的方面还包括:是否喜欢学习,学习的态度是否有改进;学方法是否有改进;③具体的学习内容是否能够掌握。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针对“问题学生”,可以设计专门的评估方式。更多的是注意沟通,加强情感链接,帮助这类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自信。

l 按不同程度、不同问题个性对待,其中不变的是爱和尊重。以图书、影视等大众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问题学生”的成长案例。给15-18岁中考失利的学生提供更多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营造“行行出状元”的社会共识。进一步规范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

l 承认大部分人最终都是普通人,降低就业焦虑。社会与国家层面应树立正确的职业导向,例如,掏粪工人时传祥也是全国劳动模范。

四、来自家长的困惑

人们普遍认为,“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有着问题家长。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反馈数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有74.54%的孩子选择寻求家长的帮助;而在教师的视角中,“问题学生”的产生,有93.17%的原因是来自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全面了解家长的困难与困惑,我们设计了如下8个问题,共得到15033位家长的反馈。

1.您是否认为您孩子存在问题行为?(单选)

10898名家长并不认可自己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占比为72.49%;有1573名家长认可自己的孩子存在行为问题,占比为10.46%;还有2562名家长表示不确定孩子是否有行为问题,占比为17.04%。由此可见,家长对“问题行为”这一词语略有排斥,或者不太认可。

2.您认为您孩子存在以下哪些类型的问题吗?(多选)

为了进一步探寻家长内心深处的观点,我们在第2题中列举出9个常见的问题行为选项,请参与者进行判断和选择。

在该问题的反馈中,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在习惯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最严重,其中有6492名家长表示孩子存在习惯问题,有6441名家长表示孩子有学习问题,两类问题的占比均在40%以上。其次,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注意力涣散问题不容忽视,占比均在35%左右。另外,手机上瘾问题和性格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占比均在25%左右。有3524名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问题,占比为23.44%。有734名家长表明孩子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占比为4.88%。有726名家长认为孩子存在家庭问题,占比为4.83%

在本问卷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有家长整理并提供了周围朋友家中的案例——

问题学生1:男,18岁,初一开始辍学在家,不想学习、不说话、只玩电脑,诊断为抑郁症。

基本情况:从小父母离异,孩子由奶奶看管,奶奶的家庭也是组合家庭,奶奶比较强势,对他宠溺有加,但要求学习钢琴,在小学四年级钢琴通过十级。

问题学生2:女,36岁,从高考失利后一直待在家,沉迷上网,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不知道任何礼貌和规则,现在还在参加高考,一直400多分。

基本情况:妈妈不爱说话,爸爸暴躁,家庭缺乏沟通。小时候奶奶带的多,奶奶性格执拗孤僻,不接触外界,对她宠溺有加,要什么给什么,不让做任何事。

这位家长解释道:“社区里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即使确诊存在某些问题,也不想暴露出来,害怕自己和孩子遭到非议。”由此可见,实际情况比问卷收集的数据更加严峻。

3.您认为导致孩子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9373名家长认为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占比为62.35%。其次,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与“个人性格特质”这两个因素,占比分别为49.45%45.21%。“同伴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因素紧次其后,占比为30.96%。从家长视角来看,“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占比仅为20.8%。另外,有少数家长强调了电子产品的副作用,提到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以及家庭成员间教育观点的不一致。

4.您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多选)

     通过调查可知,家长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多采用“鼓励、关怀、帮助等方式”的方式,占比为86.32%其次是“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或社交活动放松心情”,占比为49.14%然后是“说教、批评、指责等方式”,占比为37.11%“打骂、惩罚、发脾气等方式”,占比为11.34%

家长在寻求其他力量帮助时,首选是希望获得学校老师的帮助,其次是亲朋好友的帮助,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医生的帮助。

从以上数据可知,大多数父母希望通过柔性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家长观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学习提升的意识与渠道,导致了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仍然选择打骂或责罚等方式。

5.您是否认为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缺乏专业指导或支持?(单选)

5325位家长认为自己在处理孩子问题时缺乏专业指导,占比为35.42%;有9708位家长认为不缺乏专业指导,占比为64.58%

1)家长认为自身能力有限,无法正确处理孩子的问题:

①没念过书,不能辅导作业。

②没有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③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也读不懂孩子的心理。

④孩子的问题千奇百怪,我们有时候仅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难以解决。

2)家长表示自己缺乏经验,无法应对孩子的问题:

①我第一次当父母,经验不足,也没有上过相关的育儿教育。

②第一次做父母,我也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也不知道怎样做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③第一次为人父母,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可能处理起来会习惯性地沿用父母教导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但是时代不同,环境也不同,必然结果也不会相同,所以我很迷茫。

3)家长倾诉自己的困境、顾虑与需求:

①作为家长,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希望孩子好也怕自己用错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想求助学校老师又怕影响老师工作。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学生,老师也不可能单独围着我的孩子打转。所以,我们很需要有这样的平台帮助家长答疑解惑,指明方向。

②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在处理孩子的相关问题时存在信息差,眼界也有限,很需要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③我不会处理也没办法处理,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因为我要生存,要每天拼搏赚钱!

④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无人能理解一个家长每天都处于崩溃边缘的感受。

⑤我不懂说话的技巧,也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每次交流的结果都不理想。

⑥在处理孩子问题时,我们能寻求帮助的渠道太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费用太高。

⑦希望拥有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我们分析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征,为我们提供助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4)家长提到自己的矛盾心理与教育的阻力:

①迫于中国传统的棍棒教育,孩子一旦有问题行为,周围人的眼光就觉得父母没有严厉教育,所以我们父母一方面想去共情孩子,另一方面又要不得不在意他人眼光,唯恐把孩子宠坏。

②在孩子有情绪时,我自己也欠缺专业的方式去处理,然而家人却依旧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去威逼利诱,我想阻止却导致产生很多家庭矛盾。

5)家长表达了自我学习提升的诉求与遭遇的困难:

①我想看书学习,但是家庭教育的专业书籍太少,理论性又太强,很难看下去。

②虽然育儿书很多,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似乎都不同,还是要靠自己用心去对待,有时候也感觉挺难的。

③我每次只能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网络查找资料,没有找到更专业的指导。

④我一般都是自己看家庭教育的推文,希望能得到启发并实践运用,但是收效却一般。应该是专家的观点理论性太强,而我又理解不了。

⑤我认为真正能救孩子的外在关系一定是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根。但是我很多时候感觉力不从心,因为大多父母本身就有很多创伤未曾疗愈,如何引领孩子成长?所以我们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人指导自己更快速地成长。

⑥我学习了尹建莉、郑渊洁、孙瑞雪等教育专家的系列书籍,她们奠定了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教育理念基础,现在遇到孩子性格急躁,不经意说脏话的毛病,正在学习《正面管教》,以期帮助孩子度过他的叛逆期。

6)家长提到孩子的现状,表示非常苦恼,十分渴望得到帮助:

①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晚得特别睡。我们说重了,他生气;说轻了,他不改。

②孩子写作业慢,专注力差,我们家长缺乏方法,学校也没有提供专项的应对方法。

③孩子的学习出现问题,我们家长想找老师时,孩子就很抗拒,一直哭闹。我们作为家长确实不太会处理。

④孩子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有手机瘾,一说就哭,希望学校能有心理老师帮忙沟通。

⑤孩子不想上学,我不知道是该支持她不上学还是鼓励她继续上学,因为毕竟初三了,升学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⑥孩子逃避写作业,我们同他商量并制定计划,但是最终都没有写。多提醒多几次,孩子就发脾气、闹情绪。我只是要求他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这都很难。为了作业那些事,我们吵架,难过,哭泣……

⑦孩子休学在家,大部分时间在用平板玩游戏、看短视频,这有助于孩子缓解压力,但长时间使用平板对孩子的身心又是不利的。孩子对其他事情又都不感兴趣。我们不知如何帮助孩子减少对平板的依赖?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以上内容可谓字字泣血,句句含泪。我们迫切希望尽快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凝聚更多力量,建立更多渠道,来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6.您希望学校或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来解决孩子的问题?(多选)

     家长们最期待的是加强家校沟通,共有12437名家长选择这一选项,占比为82.73%其次是希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共有9180人选择,占比为61.07%7093名家长选择“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占比约为47.18%

1)家长对手机和电脑游戏深恶痛绝,提出质疑或建议:

①目前有成批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绝大部分孩子的自控能力很差。别说孩子,成年人的自控能力也有限,不然国家为何要用法律来禁止赌博、嫖娼和吸毒?

孩子们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应该高度重视手机和电脑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应该立法保护孩子。我建议国家将所有手机和电脑游戏进行管制,成立一个专用的游戏管理平台,所有游戏公司只能在这一个平台上注册运行,如果在平台之外私自发布必须重罚。所有玩家必须在这个平台上注册真实身份,只能进入这个平台才能玩游戏,而且这个平台要统一管理玩家。成年人玩游戏不限制时间,12岁以下的儿童不准玩手机游戏,12岁以上青少年可以注册,但是有时间限制,例如只能在假期玩游戏,并且每天只能玩1个小时。如果家长或其他成年人注册登录后给孩子玩的,那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判刑罚,为了国家未来必须用重典。

②关于手机使用的问题。学校经常要求学生和家长在手机上完成任务,至于完成的质量怎么样?完成后作业,在手机上玩游戏或看视频该怎么监督?学校经常甩锅给家长,说家长没有监督到位,换成你会怎么想?

2)家长对学校教育发出呐喊:

①孩子的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呢?我希望孩子在语数英的学习之外,能充分学习其他课程,得到放松,而不是以视频的方式教育。孩子会画、会唱、会跳,孩子身心健康,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②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改变中国式教育教学,让孩子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多给孩子一点自由活动时间。

③实现真正的减负和素质教育,不开倒车,不喊口号,不讲一套做一套,只做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例如延时减负,最后走样变成增负。

④加大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专业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干预技术,由班主任指导家长,多开展家校共育活动。

⑤我对学校非常失望,沟通了也没啥实质性的效果,只能提高自己的认知,以正确的方式爱孩子、教育孩子。

3)家长的其他诉求:

除了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我希望学校鼓励多元化的个性化教学,能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开展社交技巧课或团体活动,帮助孩子们学会与同龄人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社区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公益项目,给孩子提供安全且有意义的社交场所和成长机会;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学校和社会可提供专门的资源和支持。

不管孩子多努力,都要面对初中普职分流的问题,希望考不出好成绩的孩子也能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尊重。

希望国家多点资源,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国家和社会肩负着重大责任,促进孩子良好发展的资源太少,大部分家长都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包括我自己。为什么生育率低?这也是原因之一。

7.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自家孩子出现问题?(多选)

       如何避免孩子出现各类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并探索的议题。家长们在问卷调查中给出了反馈:有12994人认为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占比为86.44%;有10859人认为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占比为72.23%;有10669人认为自己心态良好、情绪稳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占比为70.97%;有10497人认为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占比为69.83%;有9441人认为要与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占比为62.8%;有5726人认为需要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占比为38.09%

8.您对改善孩子问题行为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开放式问题)

家长的反馈如下:多倾听,多陪伴,多鼓励,多包容,多共情,多引导,多理解孩子,多换位思考,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注重孩子的心理感受;自己多学习,改变自己,为孩子当好榜样;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改善家庭氛围、高质量陪伴、加强体育锻炼;期待老师家访,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强烈要求关闭游戏。

1)家长深刻的家庭教育感悟:

①要亲自养育孩子,多加强亲子陪伴。童年只有一次,这种陪伴永远无法替代。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首要责任人,即使有隔代抚养,祖辈也不可能替代父母。

②经常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引领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共同协商解决方案,制定亲子互动时光,增进亲密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信任你。

③家庭教育应该是家庭全员都应该参与的活动,而不只是父亲或母亲的事,而且需要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家庭成员不认同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硬伤。所以我觉得家庭教育的实施者,需要建立统一战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④首先要耐心观察与孩子沟通,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心理需求未满足、环境影响还是学习压力等。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请保持开放、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⑤建立家长与孩子的心理链接,借助《窗边的小豆豆》与《佐贺的超级阿嬷》,还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理念与方式,以快乐为基本和最高准则,不过度教育,汲取电影《抓娃娃》中两夫妻的教训,顺应孩子的天性、能力、个性、兴趣与爱好,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舒适、愉快的生存生活方式。

2)家长的家庭教育小妙招:

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做饭过程,只要父母对做饭保持一定的兴趣,以开放姿态邀请孩子参与,这就是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时机。多带孩子去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读一些有趣的笑话,笑起来的时候大家沟通就容易多了。和孩子讨论一下他们在学校的生活,保持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度,不要忽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描述。

3家长对社区和政府的建议:

①建议政府建设一些适合幼儿至青少年参加公益户外活动的教育场所,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

②现在的孩子集体活动太少,集体荣誉感不强,社会责任感欠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建议以社区或学校片区为单位,定期组织户外活动、体育活动,组织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内容,学习爱护环境,组织进养老院照顾老人,学习尊老爱幼等等。

4家长的专业建议:

①及时沟通: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观察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明确孩子内心的诉求。可以让孩子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正确表达,从而预防比较恶劣的行为问题发生。

②教育纠正:孩子喜欢打人、骂人,或者经常摔东西,脾气比较急躁,可能与家庭环境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应该给孩子树立比较良好的榜样,纠正问题时,尽量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③心理治疗:如果孩子有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比如重复刻板的行为,或者有自言自语、胆小、不合群等方面的问题,可能与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有关,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5家长的全面思考与观点:

以下是关于改善孩子问题行为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些建议和想法:

①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花时间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梦想和担忧。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声音被重视。观察孩子的行为,尝试理解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或者是与朋友之间有了矛盾。

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风格,避免批评和指责,而是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经历。当孩子表达观点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③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规则要明确、简单且合理,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要有一致的惩罚措施,但也要给予孩子解释和改正的机会。

④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展现积极的价值观,如诚实、善良、勤奋和责任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不良习惯。

⑤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分配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家务,让他们明白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⑥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兴趣爱好 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但不要给过多压力。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专注力。

⑦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经常拥抱、亲吻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和成就,哪怕是小小的进步,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支持,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定期举行家庭活动,如一起看电影、做游戏、外出游玩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五、来自心理专业与医学专业的反馈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日俱增,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且已经呈现低龄化和高频化的趋势。因此,对于“问题学生”的研究而言,来自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反馈与指导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7个问题,共获得了315位专业人士的反馈。

1.对于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我们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对其专业领域进行判断。

1)您的专业领域是什么?(心理学专业人士)(单选)

2)您的专业领域是什么?(医学专业人士) (多选)

综合分析以上问题的答卷可知,有97名心理专业人士和218名医学专业人士参与问卷调查。其中51人为校内心理教师或者进行校内心理咨询,46人为社会心理咨询;在218名医学工作者中,11人为精神科医生,41人为普通科医生,45人学过医学心理学,57人学过教育心理学,134人学过临床医学。其专业领域包括医院心理咨询师、精神卫生防治人员、精神病医院工作者、精神科护士、医疗卫生系统人员、校医、护士,还包括神经内科医生、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乡村全科医生、急诊医生、外科医生、中医师、药师、临床医师、疾控中心人员、助产士,以及心理治疗师、海陆空救援音疗支队音疗师等。

2.您所见到的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出现什么类型的问题最多?(多选)

      在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接待的来访者(患者)中,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类型是情绪问题,占比为73.02%;其次是手机(游戏)上瘾问题,占比为65.4%;然后是厌学问题,占比为58.41%;社交障碍和抑郁症占比分别为48.89%和44.13%,多动症、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的占比依次为34.6%、25.71%和13.02%。

另外,有少数人反馈还存在焦虑症、强迫症、躁狂症、自闭症和智能发育迟缓等问题。

3.您所见到的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的人数有什么变化(单选)

在以上专业人士的工作范围内,对于“问题学生”的人数变化情况,有231人反映“逐年递增,而且越来越多”,占比为73.33%;有40人反映“基本持平,没有太大变化”,占比为12.7%;有27人反映“有所缓解,正在逐渐减少”,占比为5.4%。由此可见,当前“问题学生”的人数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

4.您认为在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从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导致“问题学生”出现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占比为83.17%;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占比为75.24%;然后是学生的个人性格特质,占比为57.78%;“同伴影响”和“学校教育方式不当”,这两个因素的占比均为50%左右。以上五个因素的排列顺序与教师、家长反馈的顺序完全一致。这一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也对帮助“问题学生”有指导意义。另外,有少数人反映存在“家长人格缺陷”和“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差”等原因。

5.您认为心理学专家或医学专家在帮助“问题学生”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多选)

从心理专业人士和医学专业人士的角度出发,可以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主要帮助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占比82.86%)、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占比76.51%)、教育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占比75.56%)。此外,还可以协助学校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占比61.9%)、提供专业的医学治疗(占比60%)。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研究,并提供科学依据(占比4.13%)。

总而言之,心理与医学专业人士需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且科学的诊疗与救治。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体现“多身份教育”和“第三方立场”,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

6.您在对来访者(患者)进行诊疗时,“问题学生”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多选)

对于心理专业或医学专业人士而言,“问题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能给予足够支持”,家长要么认知不够,要么遮遮掩掩,该因素占比为89.21%;通常情况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诊疗的专业能力不足,没有精力或专业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该因素占比为59.05%

当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学校担心学生在校出现自残等危险行为,有安全隐患,而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在学校生活,既能保证正常的作息,又能避免耽误学业,这种家校冲突导致“问题学生”像被踢皮球一样无处可去,又无法自由选择在家或在学校。家庭与学校的协作不够,该因素占比为56.19%。

社会对“问题学生”不够包容,“问题学生”在学校没有宽松包容的环境,有病耻感,抗拒专业治疗。这些因素都源于“问题学生”容易遭到歧视和区别对待,占比均在45%左右。

另外,有两条留言指出家长和教师层面可以改进的地方,现摘录如下:

教师,特别是家长,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恰好反映的是自身的问题,更意识不到最需要学习的是自己。

家长心理伤痕累累,有未疗愈的创伤,导致自己看不到自己,也看不见孩子。其实,孩子可能是我们灵魂的贵人。

7.您希望家庭、学校或社会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来帮助“问题学生”康复?(开放式问题)

1)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给出了专业建议:

①3-12岁的儿童的心理教育是空白,应该以“发展”为导向“去病化”,拒绝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做法;②完善“非病理性学生”的支持流程;③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不应脱离或依附学校教育,要有机结合,因为孩子生活的场景最多的是学校,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内容85%是和学校标准相关,家庭教育建立在学校场景是发展方向;④纯正的心理教育几乎没有,家庭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以问题为导向,无法吸引小龄段和高认知家长。

2)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提出的有效方法:

①防未病甚于治已病。在孩子年幼时,任何小问题都容易显露出来,父母和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日积月累,在初中或高中集中爆发成为大问题。等到大问题出现时,再想治已病就是难上加难,需要深入家庭,做学业、心理、父母三位一体的长期系统辅导。

②“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源自原生家庭,留守儿童、隔代养育等现象在山区普遍存在,家校社协同共育联合发力非常重要。需要广泛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杜绝“甲乙丙病了,丁吃药”的现象发生。

3)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对教师提出如下建议:

①加强教师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了解,不轻易给学生贴标签,在医生诊断之前不轻易断定学生是多动症等问题。理解青少年在心理问题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加强家校沟通,保密青少年的就诊患病信息。重视儿童与青少年在校的社交霸凌问题,及时关注解决被霸凌学生的心理问题。

②由于近年来问题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我建议校内开设心理辅导咨询室,并凭借专业心理指导教师,每学期或几周内开展心理讲座,帮助家庭缓解亲子关系。

③建议学校最好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相关政府部门、家长与学校有机结合,共同为“问题学生”创造有利的康复环境。

4)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的支持进行分析:

家庭方面主要在微观层面去给予孩子支持,比如某个具体的生理或者心理情感和安全等支持;学校主要是从中观层面给予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理的和人际社交的支持;社会方面主要是在宏观的层次给予孩子支持,更侧重于氛围营造,比如说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问题学生处理应对相关专业人员素质的行业相关监督等。

5)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从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和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①家庭支持

家庭是“问题学生”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需求。部分家长甚至有比“问题儿童”更强烈的“病耻感”。

②学校支持

学校应该根据“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团队,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服务。组织各种形式的同伴支持活动,让“问题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③社会支持

心理咨询与辅导:社会可以设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机构,为“问题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教育资源与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和学习平台,让“问题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和帮助。

公众认知与接纳:通过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提高公众对“问题学生”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减少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6)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温情留言:

我自己的家庭角色是母亲。在这个角色里,我经历过喜怒哀乐,也在这个角色里逐渐被“爱”唤醒 。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我希望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有机会去疗愈自己,逐步洞见事情的真相,了解生命的真谛。我希望学校里的所有老师都以开放的心态疗愈自己,洞见事情的真相,感悟教育的真谛。我希望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机缘开启自我成长、疗愈自己,让“爱”如泉涌,温暖自己和他人,就像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时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样 ,我祝愿美好的人间早日来临。感谢发起问卷的所有老师,我已经感受到你们的爱,也会以你们为榜样,继续前行!

(7)心理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士提出部分家长的难言之隐:

心理专科的收费较高,一些家庭不愿花这笔钱,也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希望能有更好的办法帮助“问题学生”就诊和康复。

对于这一问题,相关的词频云图如下,供参考。

(全文完)

————
推荐我的新书——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