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四双眼睛看“差生”

教育   2024-11-09 18:18   安徽  

大家好!
很荣幸参加第三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四双眼睛看“差生”》。

这个标题肯定会引起争议。有人会想,那么有爱心的李老师,居然用“差生”这个词!我曾写过文章谈这个称呼。就像“问题学生”这是一个不好的概念一样,“差生”同样是不好的概念,但是这类学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研究学生的时候,用这个概念没什么不妥,只是不要把它当做称呼:“喂,差生,过来一下,我和你谈谈。”我的观点是,“差生”和“问题学生”都是不好的概念,但是我们约定俗成就这样用了,关键是怎么对待他们。

“四双眼睛看‘差生’”,哪四双眼睛?这次论坛前,我利用镇西茶馆搞了一个大型的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专业的心理医学人士。我说的“四双眼睛”分别指的这四类调查对象。调查报告全文3万多字,今天晚上将在镇西茶馆全文发布。我希望老师们认真去看,那些数字还包括开放性的答案,孩子们的留言,老师的看法,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我先重点讲一讲这份调查中孩子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平时说“问题学生”、“差生”都是我们的视角,今天我们看看孩子们怎么看、家长怎么看、心理专业人士怎么看。

这份调查报告的调查对象遍布全国每一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还有国外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调查是面向全世界的。调查对象女性居多,母亲、女教师等等,但是总体差别不大,男性40%、女性60%。37000的调查对象当中,学生占了16046人,占比42.28%,医生315人,占比0.83%。医生的比例虽小,但一下子有300多个心理医生专业人员参与调查,也非常不错了。

有人说:“‘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眼光有问题。教育眼光有问题看学生就有问题了。”这个背景下来研究这个话题,我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这次调查我是和王丹凤老师一起做的,具体的操作、分析、统计都是王老师做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在这里向王丹凤老师表示感谢!

先看学生的心声。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我们围绕“学习与生活”“行为与习惯”“原因与思考”“需求与帮助”四大板块设计问题,共得到了16046名学生的反馈。

学习与生活:很满意5分,满意4分,很不满意1分。从平均分看,情绪方面4分,学习方面分数3.66分,感觉比较低一些,属于一般。

行为与习惯:对于“我曾经是否有过旷课、逃学等行为”,多数人说没有,有450人说有的。

对于“是否和同学发生冲突或争执”,多数都说没有,有8.18%的人说有。这里有个问题,参与调查的同学是不是属于问题学生?这个不知道,所以只能模糊的了解这个占比。

我们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有3000多学生说没有不良习惯,但是总共参加调查的是17000人,然后参与调查的学生罗列自己不好的习惯。

原因与思考: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问题学生”这个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有152人回答没有感觉,62人回答无感,有421人回答不知道。

第二,多数学生用关键词表达了对问题学生的负面感受,“会想到人渣、学渣”“令人生厌”等等。

第三,不少学生描述了在看到问题学生时联想的学生形象。“自轻自贱”“我就是没用的人”“我是个多余的”。

“你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样?”答案中,最大的困难是学习,有的是来自父母,有的是来自人际关系,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学习。

造成你遇到该困难的最大因素是什么?这道题非常令人费解,多数人以为是自己造成的,家庭因素22.262%,同伴因素17.2%,学校因素15.8%。为什么个人因素比较多?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

在家庭因素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父母的要求太严、压力大大”,其次是“和父母交流不畅、不舒服,父母紧张”。

同伴因素中,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最多的是孤独,“他们不理我”“被孤立”。

学校因素中,第一列的是“自由活动时间太少”“没有自己安排时间的空间”“规章制度太多太严”“考试频繁”“老师交流比较少”等等。

个人因素占的比例最大,好像不怪别人,都是自己造成的。大家看图片,这是原始的答卷,一两个字、两三个字,说不清楚。为什么他们认为主要是自己造成的呢?长期以来他们都是被责怪、老师批评、家长批评,他们认为都是自己的原因,我们不努力、不刻苦,懒惰,这部分学生是自我否定,没有很自信。

需求与帮助。题目是:“遇到困难时,你通常会寻求谁的帮助?”答案中,家长是最多的,老师和同学是其次。他们最愿意找家长,有2415人提到老师。需要哪些帮助?安慰、理解、鼓励,而不是指责,需要沟通。

孩子们的诉求,这部分是特别触动我的内心,如果我的孩子有这么多苦闷,作为家长我有多难受啊!做教育难不难?难也不难。需要智慧、需要专业、需要技巧,确实很难,不容易;其实也不难,也容易,只需一点就够了:良知。多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或者如果是我的孩子。如果我是孩子,希望遇到怎样的老师?如果是我的孩子,希望他遇到怎样的老师?

我这只是大概说说来自学生的调查反馈,更多内容希望老师们去看全文。

下面我继续简单说说其它调查题的结果数据。   
对老师的调查,有老师居然认为自己班上的差生有50%。我觉得这些老师对差生的标准太低了。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第一个是习惯问题,其次才是学习、情绪。

当然,无论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对“问题学生”有着怎样的认知,但是从对班内“问题学生”的初步判断来看,其人数之多令人震惊;相关教师面临的教育教学工作挑战之大,也足以想象。

有93.17%的老师认为,问题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家庭,认为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只占24%。

“您在和‘问题学生’交流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调查结果,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谈话沟通,这和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来自家长的困惑。一般家长都否认自己的孩子是有问题的,因为几乎没有哪个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是不好的学生,但如果说到具体的现象,就有问题了。

家长也认为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原因排在第一位,排第二位的是社会环境影响,其次是同伴带来不良影响,然后才是学校,说明家长也没有甩锅。

处理孩子问题时的方式,很多家长希望是沟通、交流。希望学校提供的帮助,家校沟通、专业支持。

最后我们看来自心理专业与医学专业人士的反馈。
“您所见到的来访者(患者)中,‘问题学生’出现什么类型的问题最多?”调查结果是,第一,73.02%是情绪问题,其次是手机上瘾、厌学、社交障碍等等。

“问题学生的人数有什么变化?”多数都回答“逐年递增”。

专业人士也认为,问题孩子产生的第一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第二是社会环境因素,第三是个人性格特质,第四才是学校教育。

看,无论教师、家长,还是专业人士,都把问题孩子出现的第一原因指向家庭教育。

我这只是非常简略地、有选择地介绍了这次调查的部分结果,想更全面地了解调查结果,请看“镇西茶馆”今晚推出的调查报告全文。

问题孩子源于问题教育,问题教育源于问题教者,所以,我们只有改造教育,拯救孩子。
下面,我讲一个案例,或者说故事,谈谈“问题学生”的转化。这个故事选自我的书《教育的100种可能》,主人公叫邹冰。

我以四个关键词为这个故事的统帅,谈谈我是如何转化邹冰的。这四个关键词是:期待、欣赏、尊严、信任。

第一、相信孩子(期待)

我们一定要坚信,没有任何一个孩子会发誓做坏人,发誓这一辈子一定要判刑、坐监狱。面对后进生,我们一定要坚信:无论他看起来多么满不在乎,多么“流里流气”,多么不可救药……他的内心深处都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关键是要点燃其沉睡的上进心。

邹冰的表现实在太糟糕,太令我头疼。我就想,得找个办法将他“束缚”起来,我这里指的是精神上将他束缚起来。

于是有一天我对邹冰说,我给你找一个帮助人,好不好?他问,什么是“帮助人”?我说,帮助人就是帮助你的人,我找一位优秀同学挨着你坐,上课提醒你不要说话、睡觉,下课提醒你不要打架、骂人,每天帮助人给你写在学校的表现,然后给爸爸妈妈看,你呢要写自我反思,写当天的表现,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写你在家的表现,给我看。我还没说完,他说:不干!太不自由了。因为此刻他的上进心还没有点燃,如果我强行给他安排帮助人,他会很抵触的。

有一次,他因为考试又不及格,被爸爸揍了一顿,邹冰一气之下出走了。找回来后,我跟他聊了很久很久,我发现他慢慢心里开始活动了。

讲个细节,这个细节是毕业前他写的一篇作文,记录了当时他出走后回到学校我找他谈心的一个片段——

李老师问我:“你想不想当优生?”我说:“想。”李老师问:“为什么想当优生?”我说:“当了优生,成绩好就不挨爸爸的打了。”李老师问:“那你为什么不好好学呢?”我说:“我管不住自己。”李老师问:“你怎么才能管住自己呢?”我说:“非要人监督不可。”李老师问:“那我现在给你找一个帮助人,需要不需要啊?”我说:“需要!”

看,同样的要求,他以前不同意,现在同意了。因为他的上进心被点燃了。慢慢的邹冰有进步了。当然,这个办法未必是很好的办法,而且效果未必持久,但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是可以的,只是不要只用一种方法。但我们首先要相信他会成为好孩子,这就是一种期待。

第二、班级温暖(欣赏)
一定不要把对后进生的转化当作是班主任一个人与这个后进生的较量。要让全班学生都关注他,欣赏他。这是一个同学作文中写的一句话:“我觉得邹冰唱歌时好纯洁啊!没有了粗俗的言行,没有了无聊的疯狂。”我在班上读这句话,让他感到一种荣誉。

向启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谈一次语文考试时,邹冰中途上厕所怎么出去怎么进来,小心翼翼,生怕影响考试。向启说“太让我感动了”。我把这篇作文在全班读,同学们长时间为他鼓掌,每个孩子都在替我欣赏着邹冰。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褒贬化为集体舆论。

第三、给足面子(尊重)

  后来邹冰的进步越来越大,还当了班干部。有了进步就要维护他的尊严。恰好那段时间央视到成都为我拍摄一个专题片,我就告诉编导,多拍邹冰几个镜头。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我对邹冰说:“你现在是公众人物了!”他说:“我知道,我会表现更好的。”看得出非常激动。邹冰后来还上了《今日中学生》的封面。为了奖励邹冰的进步,我还经常带他去公园玩儿。所以我多次说,对后进生的转化,不仅仅是谈心,还要摸爬滚打一起玩儿。

第四、建立感情(信任)

这张照片是一个截图,是《中小学管理》杂志的主编沙培宁写我的一篇文章,里面引用了邹冰的一句话:“现在我觉得有心里话跟李老师分享。”这份信任,就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初中毕业前,邹冰写作文谈了自己的梦想,他梦想10年后驾驶着飞机回母校看老师。还载着老师们在空中转了好大一圈,还送老师们礼物。他说:“老师们都很惊讶,那么调皮捣蛋的我还能记得他们。”

邹冰初中毕业后,我就去苏州读博士了。三年后回到成都,我得知邹冰落榜,在一所学校插班重读高三。当他得知我又回到学校时,打电话要我帮他转到我的学校我的班,我说不可能,我现在教高一。他说那就让我转到学校读高三吧,他的原话是:“只要能够每天看到李老师,我就满足了!
后来邹冰当兵了,每次回成都探亲,他下了火车直接到我家里来看我。前几年,我去双流机场办登机牌,看到在双流机场工作的邹冰,当年的调皮孩子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想到二十多年来,邹冰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不由得想起马克斯·范梅南的一句话:“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为什么当老师了不起?就是因为他们迷恋一个个孩子的成长。

前几年我在成都搞讲座,邹冰也来听了。我讲了他的成长故事,结束时他上台说了几句。他说,我小学的一些同学,当初和我一样调皮,但他们没有遇到像李老师一样的老师,他们后来的人生就走了另外一条路。我有幸在我人生关键的时候遇到李老师。当时我听到邹冰说这句话,很感动,也很幸福。
最后我想说的是,迷恋学生成长的老师,将永远被学生迷恋!

谢谢大家!

(校对:梁成丽、刘先涛、廖丽涛、张晓姝) 

  ————

推荐我的新书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