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貌似“深刻”,实则不懂常识——席慕蓉质疑《愚公移山》有道理吗?

教育   2024-10-16 19:56   四川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批判中国著名寓言《愚公移山》的,大意是说,愚公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愚公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搬家而不是挖山。愚公这样做不但愚昧,还很固执,还要拉着他的子孙后代一条道走到黑。

这个所谓“深刻”的“质疑”并非今天才有,至少从八十年代我就听到过这种言论。这些人自以为是独立思考,是有批判精神,其实说这话的人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完全混淆了虚构寓言与真实事件的界限。

犯这种错误的不仅仅是一般的读者,还有大名鼎鼎的诗人席慕蓉。对席慕蓉及其诗作,几十年来我一直非常尊敬与欣赏。但就事论事,大概是十年前,她在南开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把《愚公移山》从教材中移除”,理由是愚公移山是一种破坏生态环境、不尊重自然的行为,她说:“这个故事太可怕了!”

她对于大自然的关切,我特别有共鸣,人类的确不应该无休止地“开发”自然资源了,这是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自然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能没有大自然。

但这和《愚公移山》有什么关系?《愚公移山》是另有所指的寓言,而不是“向大自然进军”的新闻稿或“如何移山填海”的教科书。

看来,席慕蓉擅长写诗,却不懂寓言。

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的故事情节均为虚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大自然的万物。

也就是说,寓言故事均为作者通过想象创作的,而作者的用意不在讲故事本身,而是通过故事表达某种道理。比如《愚公移山》,重点不是挖山,不是想解决愚公出行困难,更不是想改善愚公的居住环境,而是讲毅力的重要性,表达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的道理。
可是,批判者却把寓言当新闻,非要把虚构的故事当作真实发生的事件来批判,完全不管其寓意。这是何等的荒唐!

在不少(的确是“不少”)讲授《愚公移山》的公开课上,老师在最后都要安排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讨论:“愚公该不该挖山?”“愚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愚公是继续挖山好,还是干脆搬家好?”……
如此完全背离这篇寓言的主旨,典型的“带偏节奏”,可这些老师还以为自己是在“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按这个逻辑,别说《愚公移山》,中国的其他寓言也是经不起“批判的”——

比如《精卫填海》,因为自己被大海淹死,就化作鸟儿衔石要把海填平,即把大海给“灭”了,这是公然破坏大自然啊!

比如《后羿射日》,严重违反起码的科学常识,天上哪会同时出现的十个太阳?居然想射下太阳,这不是想毁灭太阳系吗?

比如《夸父追日》,人能跑得过太阳吗?

比如《龟兔赛跑》,乌龟和兔子本来就属于不同的动物,为什么要让它俩参加统一规则的赛跑?而且,兔子在跑的过程中会睡觉吗?纯属作者胡编乱造。

比如《牛郎织女》,牛郎为了阻止织女返回天界,居然偷走了她的衣服,这是典型的耍流氓啊!

按照“现实”和“科学”的“逻辑”,中国寓言几乎可以被“一网打尽”。

岂止中国寓言,以这个“逻辑”,西方寓言无一例外都是荒谬的,同样可以被“斩尽杀绝”。

1949年,毛泽东写下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文中引用了一则伊索寓言《农夫与蛇》,毛泽东是这样写的——

这里用得着古代希腊的一段寓言:“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

毛泽东说得非常好,他以此告诫人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正是汲取了农夫的教训,一举夺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可是,如果以今天某些人的思维,从“科学知识”的角度看,蛇咬人是其生物本能,它又不是人,不可能有什么“感恩之心”,说它“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完全就是把人的道德情感强加于蛇,这是违背常识的。农夫热爱小生命,怀着爱心救蛇,是没有错的,错在他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这样分析,岂不荒唐!

还有《狐狸和乌鸦》,说狐狸为了乌鸦口中的一块肉,便奉承乌鸦,请乌鸦唱歌,结果乌鸦一张口,肉就掉了。这个寓言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虚假的赞美所蒙蔽。

可是,动物有语言吗?会说话吗?就算有语言会说话,不同的动物会有相同的语言吗?狐狸说话乌鸦能听懂吗?……

这一连串的质问,貌似雄辩,实则胡搅蛮缠。

以这样“科学”的胡搅蛮缠批评寓言,无往而不胜。

只是这样一来,不但没有了寓言,而且所有文学作品都会消失。

 20241014

(校对:蒲俊男、谭诗语、苟雅茹、罗艳)

 新书推荐——


镇西茶馆
发布我的教育观点、教育经验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