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过圣诞节,最让我和TT期待的并不是圣诞大餐或是唱诗晚会,而是一档在BBC4台播出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科普电视节目——圣诞讲座(Christmas Lectures)。
圣诞讲座每年的收视率都非常高,还被TT学校推荐为寒假作业。今年的讲座从12月29日开始播放,每天一集,一共3集。这个英国孩子必看的《圣诞讲座》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由英国皇家科学院专为孩子们举办的圣诞讲座从1825年开讲,到现在竟然有了200年的传统!
英国皇家科学院(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简称Ri)于1799年在伦敦成立,旨在向公众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和我们当年五四运动时发起的“赛先生”一样的初衷。
Ri一共出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了10个新的化学元素,组装了世界首台发电机……但在英国,Ri最广为人知的却是为小孩开讲的圣诞讲座。
Ri的创始与发起人呢,则是写进全球中学教科书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被誉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200多年前的90后。他出身穷苦,只上过两年小学,却是19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也正是法拉第的影响,Ri在面对孩子的科普上,从一开始就不遗余力。
1825年,第一期圣诞讲座开讲,由John Millington主讲“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200年过去,中途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中断外,年年不落。
第二年开始的主讲人,就是法拉第本人,他也是演讲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一共讲了19场圣诞演讲,讲的内容包括化学、电学、力学等等。
最有名的是他在1860年的最后一次演讲,《蜡烛的故事》(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那年圣诞节,法拉第连续做了6天讲座,通过蜡烛燃烧的种种表演和实验,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并教小朋友们进行实验,后来演讲内容还出版成为一本著名的科普读物。
早期的圣诞讲座,如果不能亲临伦敦讲堂现场的话,就只能通过电台广播收听,英国小朋友央求大人到时间就打开收音机。
快一个半世纪后,到了1966年,圣诞讲座才首次通过BBC进行电视转播,影响力也迅速扩大。
200年来,英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纷纷在此演讲,圣诞科学讲座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
圣诞讲座的主讲人都是该研究领域中杰出和权威的教授学者,不乏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1977年),理查德·道金斯(1991年)等。演讲的内容领域也非常丰富,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航天等,但还是理工和自然科学为主。
英国皇家学会在1986年设立“迈克尔·法拉第奖”,专门奖励对科普做出特殊贡献的科学家。这个奖项每年颁发一次,包括一枚银质奖章和2500英镑奖金。同时,还有一个特殊条件:每位获奖者在获奖时应作一次圣诞科普讲座。
因为圣诞讲座面向的主要是孩子们,历代演讲者都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专业,还带着很多特有的英式幽默。现场还有很多互动试验,近年来还有许多场外实验,形象生动的向孩子们展示科学的乐趣和美。
圣诞讲座每年讨论的话题都会选择最前沿的热门话题,英国民众也能从圣诞讲座中了解到最杰出科学家的最新研究状况和成果。
我搜罗了近10年的英国圣诞演讲的话题,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针对的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每个话题又高精尖但又很接地气。
2014年-互联网人工智能:《如何破解自己的家》;
2015年-航天太空:《如何在太空生存》;
2016年-新能源:《超限储能·驱动未来》;
2017年-生态生物学:《生命的语言》;
2018年-哲学:《我是谁》;
2019年-心理学:《秘密和谎言》;
2020年-地理学:《美丽地球》;
2021年-自然科学:《疫情如何永远改变了科学》;
2022年-生物学:《了解你的身体》;
2023年-计算机学:《我的AI生活》
2024年-生物学:《食物革命》
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官方网站上(www.rigb.org)还特别单设了Christmas Lectures的专题,其中Watch(观看)的下拉菜单,能在线看到收集最全的从1972年以来的历年圣诞演讲视频。
圣诞演讲讲了十多年后,1840年,中英之间就开始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那时英国圣诞科学演讲也普及了十多年,第一次听了圣诞演讲的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当年播下的科学的种子,化学、天文学,有机化学,运动定律、煤的化学性质、力与反作用力……都已经悄然发芽。
反观中国,那时还在清朝道光年间,大清王朝正是吏治腐败,人心颓废,日益没落之时,当时庆祝春节的传统只有放炮送礼唱大戏。
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这个用全国最顶尖的科学资源,无数科学家前后相继,专为孩子们保留的科普节目,一讲就讲了200年。如果知识如薪火,这把星星之火已经持续烧了200年。
200年过去后,英国的孩子们圣诞假期里追着看的、相互聊的依然是国家顶尖科学家研究的最前沿发现成果和发展趋势。谁说英国已没落,只要这科普传统在,怕啥?
英国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或讲座,时间地点形式各异,也包罗万象,周末、社区、博物馆,都可看见大大小小的全民科普活动,形成了英国独有的公民科学(citizen science)文化。真正的力量都是缓慢而持久的。
我国已故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深刻指出:“科学在中国还没有生根。” 不知道再一个百年过去后,我们是不是仍要得出相同的结论,并称之为“传统”。
*** THE END ***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了,关注我哦~ 我会持续分享在英国的有趣经历和感受,也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故事。
亲测原创不易,感谢宝子们投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