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一年后,我终于可以回答英国基础教育到底卷在哪儿了

文摘   2024-09-12 08:40   英国  

TT在英国上中学已经一年,这年来,我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经历观察倾听互动,也从周围的家人朋友处多次聊起这个话题。一年后,终于可以初步和大家聊聊我眼中的英国基础教育,以及我感知的中英基础教育的区别。

文章很长,是因为感受很多。所有观点仅基于我个人亲历亲见亲闻,也相信世界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欢迎评论区讨论。

英国基础教育学制

英国的小学比中国要早一年入学,5岁就开始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成为Year 1的学生。虽然英国小学学年上和中国一样,都是六年,7年级时正式进入中学阶段,但年龄上要比中国孩子要小一岁,就是11岁时进入中学,很多孩子会在7年级转校。

11岁,对英国孩子是个划时代意义的年龄,这也是为什么哈利波特在他11岁生日时,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的原因。

英国的初中学制有5年,从7年级到11年级,16岁时以GCSE考试毕业,相当于中考。7年级和8年级两年一般没什么压力和要求,多多少少算是中小过渡期,也有不少私校中学从9年级13岁开始招新。

英国的高中学制叫Sixth Form,只有两年,18岁时以A-level考试毕业,并申请大学,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到了高中,英国孩子普遍只会学习和意向报考专业相关的3-4门课程,或者和职业就业相关的学习。

从1年级到13年级,都被纳入了英国义务教育体系。在英国的孩子,比中国早上一年学,但在学校多待一年,所以上大学的年龄是一致的,都是年满18岁后,进入大学学习。

英国公立学校和中国一样,是不收学费的,但英国的私立学校普遍都很昂贵。

申请流程

在国内时,作为人户不一致的典型,TT每次入学,对我而言都是一场战役,大量的人际关系调动和模糊政策研究和漫长申请流程,每次都扒几层皮的精疲力竭。

而在英国的入学,相对国内人户分离的情形来说,却是出奇的丝滑。因为申请的是本地公立学校,先去当地政府local council的唯一官网,在首页的School &Education栏目入口进入,根据官方详细说明,按照实际情况线上提交申请,等政府确认学位安排即可。

申请学校时,作为英国本国老百姓,唯一需要提交的文件只有地址证明(分配学校时会考虑就近原则),没有任何其他paperwork要求。作为外国人,我还多提交了身份证明(能允许就读公立学校的签证)。

英国的私立学校都是自主招生,需要单独和学校联系申请,不需要地址证明,不需要提前签证,接受海外留学生,但会有系列选拔流程。

上课形式

TT的学校早上8点40开门,每天早上有半个小时类似班会的课,叫Tutor Time班主任时间。每天只上5节正课,每一节课1个小时。每两节课之间有半小时的课间,所以全天只有两个课间,但这个课间就包括吃饭午休。

每天下午3点15就放学,一天在学校待的正式时间只有6.5个小时。每天我的感觉都是:咦,你不是刚走吗?怎么就回来了?!

在上课形式上,我们熟悉的中国模式是教室和班级固定,每个教室写的是班级名称,学生不动,老师流动到各个班和教室去。

和中国很大不同的是,英国是教室和老师固定,教室写的是学科和老师名称,老师不动,学生按课表流动到不同的老师所在的教室里。

在课表上,每两节课之间没有任何间隙,但实际课程中,上一节课的老师都会提前5分钟下课,从不拖堂。而下一节课的老师会在前几分钟点名,黑板上留个题目给先到的同学思考和讨论。

另外一个有趣的不同是英国课表是两周制的,按周A和周B每两周轮流。两个星期这个时长单位,在英文中也有一个专门的单词表达:fortnight,14天。

学期及放假

英国基础教育一般有3个学期:秋季期(9-12月)—— 圣诞节假(20天左右)—— 春季期(1-4月)—— 复活节假(18天左右)—— 夏季期(5-7月)—— 暑假(6个星期)。

而每个学期之间,还有一个星期的半学期假 Half-term holiday,还时不时就有这个假那个假。让TT惊喜的是,英国学校从不调休,从不占用周末,所以每次放假都连着周末一起放的,又多2天。

一年下来,我的感觉永远都是:咦,你不是刚回去上学吗?怎么又放假了?!

学科设置

英国的课程体系是三门主课(英语、数学、科学)+ N门其他。这个N,英国教育部有推荐课程并设置了教学大纲,但学校也有较大自主权,可以由学校自己来设定。

较为普遍的学科是体育、地理、计算机、设计与科技、现代外语、历史、音乐、艺术、戏剧、舞蹈、宗教研究、个人发展等,其中好几门TT在国内都从来没接触过。

比如说英国学校开设的外语,比较常见的有法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私校的选择有可能更多。TT学校给他们年级开的是法语,老师就是法国人。到了9年级,可以再选择学西班牙语。

TT最喜欢的课程是《设计和科技》Design & Technology,非常对了他理工男的胃口。学习的内容很实用,一个学期做产品设计,画产品平面展开和3视图,设计二维码。

一个学期学做饭,真材实料的在学校做。英国人日常做饭不用明火,主要是电磁炉和烤箱,所以学生自己动手也相对安全。一个学期下来,学了怎么做胡萝卜派、瑞士蛋糕、意大利面……主食副食甜点都涉及,主打一个中学毕业后,能自己喂饱自己。

还有一个学期是动手做产品,自己从设计、裁片、选材、填充、缝制,百分百原创独立完成做一个毛绒丑娃娃。

活动及体育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关于课间10分钟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这个学期开始,已经有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试点课间15分钟,出发点都是希望孩子们能有走出教室/不宅的机会。

英国并没有像中国课表上有专门的广播操/大课间/午休时间,甚至课间10分钟都没有,难得的两个30分钟的break,孩子们主要任务都在一窝蜂的紧赶慢赶吃饭,要么吃早饭要么吃午饭。

但即便只是在校内,英国孩子的运动量普遍都够,我想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学生动老师不动的设定,倒逼全部孩子们在两个课程之间必须满学校的走动。英国学校多是平房,教室之间并不是上下楼,而是一栋楼一栋楼的距离,在规则上就消除了宅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每个孩子只要去上课,都会被动每天走上个几千步。

二个是课表设置内,每周都有两节体育或舞蹈课。中国的体育课,更多放在体能和基础训练上,有时还会放羊或者被语文老师占用。而英国的体育课男女生分开,不会有被其他课占用的情况,上课内容都是学习或练习一项体育项目。

比如TT体育课上过的项目就有足球、板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橄榄球…… 学习项目规则和玩法,以一个小型班内比赛结束。这样一个小时下来的运动量是一点都不打折扣的。

第三个则是课表外的校内课后活动(After-school activity),姑且视为社团课,TT学校每周一到周四都有一个小时的课后社团活动安排,而且全部都是体育项目,相当于每天都能多玩一节体育课。

课后社团现场有一个体育老师组织,学生纯自愿参加原则,不要费用,不要报名或选拔,哪天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非常自由,主打一个毫无压力的玩耍。而体育好的同学,在孩子们中间非常受欢迎,英国又是一个传统热爱体育国家,导致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活动的程度非常高,又玩得很尽兴。

这个几个操作下来,即便校外不再卷任何体育项目,英国学校校内的运动量也基本有了保障。

教材和作业

英国学校是没有教材的,开学也没有发新书,包书皮的仪式感,这点让TT很久才适应。

上课前,老师会现场发当天学习的材料,下课前再收回去。TT的书包里每天鼓鼓囊囊的背着午餐盒、水杯、运动服和运动鞋、自行车头盔,电脑……就是没有书

复习吗?不复习。回家怎么做作业?在电脑上做。都用不着教材,呵呵。

至于每天学了什么,TT在吃晚饭时都会做个每日简单回顾,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个谜,但也有让他印象深刻的。

比如语文课的形式是每个学期学习两部文学作品,TT在英国语文课上的第一课,老师发的教材第一句话就是"Can I kiss you?"(我能亲你吗?)热烈又直白的英式文学形式,让TT很是震惊。

英国对家庭作业的要求也很低,在初中阶段,只有3门主课会布置家庭作业,但每门作业都在线上app完成,并且以一个星期为周期评定。

线上作业app的好处是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实时调整难度,每个孩子做的作业的题目可能都不一样。一个星期的时间周期,也能更自主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并提高效率。

对了,一放假,就没有学术作业要求,不用做作业,好好玩就对了。

鼓励/惩罚机制

TT学校的管理机制听上去会和中国类似,就是加分和扣分制,P Points & C Points。但仔细了解后,里面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所有的加分和扣分,都是个人行为,分值都算在每个人的头上,而不是班级上。集体主义优秀班级的概念非常弱化,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个体行为负责。

学校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数和排名非常小心翼翼,但对行为分数透明公开。校内网专门有个页面,每天动态更新上榜全校和全年级前100名的行为分数和排名,有好胜心的TT对这个评分系统非常受用。

加分和扣分的细则很多,加分门槛不高,甚至是低,即便只是到校了,每天都有3分的出勤加分。

每个老师的加扣分权限很大,但整体仍是以鼓励加分更多。表现积极突出的,还会有大Buff,发个Golden Ticket大奖券。不仅值3分,还能参与学期末的抽奖。

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积分花式兑奖机制

积分积累到了一定分数线,可以兑各种各样有趣奖励。首先是徽章,铜银金玛瑙翡翠铂金……上个学年TT的好盆友分数太高了,学校还又专门新增了一个Super star徽章。

每赢得一枚徽章,孩子们都会骄傲的戴在校服上。徽章文化的传统,估计也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吧。

每个小阶段也有不同的兑奖,尤其是非物质的奖励,让我非常欣赏。比如到达50分,能兑一张食堂打饭插队券;到达300分,老师会给家长打电话表扬;达到500分,能在学校免费看场电影……

最好玩的是最高奖,奖励是和校长喝下午茶 + 邮寄到家里的嘉奖信,妥妥的荣誉和情绪价值拉满。

我记忆中的中学生见老师,都是下意识要躲的,更别说校长,看到这个明目张胆的最高奖奖励,心理很受震动。

相对而言,英国学校的惩罚机制非常有限,主要手段就是一个Time out。学校有一个惩罚室,小惩罚是课间休息时间不能自由活动,而是去惩罚室呆着。大惩罚就是放学后留校,在惩罚教室呆着。惩罚越大,时间越长

我问TT,“在惩罚教室里会发生什么?”

他耸耸肩说,“就是一排排的电脑,只能上学校内网,让你在里面写作业。我一个好朋友Adam有次留校,把全部作业做完了,还没到时间,又多做了好多作业,还得了3个加分。”

非常公平的是,既然有惩罚室,学校也有奖励室Retreat。奖励室里有很多玩的室内游戏,桌游,听音乐,还有免费的棒棒糖等小零食吃。

奖励室由班主任老师发出,不定期的评选班里值得表扬的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间去奖励室玩。得到奖励的孩子,能再挑一个朋友和ta一起去,荣誉、情绪、社交价值统统都拉满了。

服装要求

终于说到校服。中国学校的校服——宽松蓝白相间的大厚运动服,几乎是全国几代人统一的集体记忆吧,胜在皮实舒适实用。

而英国作为老牌绅士国度,仪式感终于在校服着装中充分体现。英国每个学校的入学指南和要求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对校服的严格要求。全英国的校服都是西装衬衣领带皮鞋。

TT入学时,有个长达20页的《入学指南》,里面详详细细的说明了每天服装要求,从头到脚全部规定好了。带有校徽logo的校服和PE kit运动服,需要去指定专业商店购买。而通用的白衬衣、黑裤子、黑袜子等,大超市和服装专卖店里都有卖。

除了每天正装外,TT还要新适应的习惯是,有体育课的那天,书包里要背一大包体育课服:PE运动衣+运动鞋,上课去更衣室换,下课再换回正装。

回想我看过的很多西方校园电影电视里,都会出现在更衣室的情景,原来确是他们的日常场景了。

快乐同学

英国学校再大的规模,跟中国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都初中了,TT一个班只有26个人,整个年级9个班,男女孩比例比较平衡。

TT的学校是不在一线城市的公立学校,更具有英国普适代表,同学都是平常百姓的邻家孩子,但背景却很多元。

班里有过半的同学,都是移民二代或三代,父母或祖籍来自不同国家,像波兰、德国、印度、土耳其都很常见。祖籍非洲的黑人孩子,以及戴头巾的中东孩子,也有一定比例,但亚洲脸孩子很少(估计集中在伦敦多)。

TT很多次以为是中国背景,但其实是来自越南、马来、日本这些国家。有次在学校文化日上,TT见到一个穿汉服的姑娘,非常激动过去打招呼,才发现这个女孩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这也是移民后代普遍的问题,祖籍母语的丢失

尽管如此,学校对多元文化背景还是持非常鼓励的态度。我看到的TT同学,对自己是英国人还是原祖籍人这个问题上,绝不纠结。都是,都骄傲,内核稳定且强大:正是因为我身后的各种背景和烙印,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呀!

也或许是背景多元,同学之间的友谊单纯起来。我之前有过隐隐担心可能遇到的霸凌或排外问题并没有出现,反而他的同学展现出来的大方友好鼓励,让TT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TT入学没多久,在一次课外社团上和其他男孩掰手腕,一战成名。TT骄傲的说,让他们见识到了中国力量。

后来随着TT更多了解和参与学校活动,课外活动好玩,奖励积极拿,体育玩得不错,学习成绩都很好(除了英国历史学得有点糟),慢慢他发现认识他的人越来越多。“好多人走在路上都跟我打招呼,喊我名字,我都不知道他们是谁。”TT有些欣喜,但也有新的烦恼。

“我感觉我做什么的时候,其他同学都非常鼓励我,给我加油的声音比给其他人的都要大些。” i人小孩的天赐福音,在周围无底线的鼓励下,TT比我想象又快又好的融入学校环境。

英国青少年其实是整个国家现在都很头疼的问题,他们无知无畏胆大包天。即便是TT学校里,我也听到了很多故事,如果放在中国,都是炸裂的。

像我们认为的“早恋”,TT同学中就和上课一样平常,就看你有没有那个本事了,老师也不干涉,学校只是默默的开设了性教育课。hh

化妆、染发、打耳钉……只要不是太出格,统统都能接受。TT惊讶的是经常问他借笔的女同学书包里,一抖抖,全都是化妆品的瓶瓶罐罐。

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电子烟对青少年的污染。学校是严厉禁止的,但有同学还是偷偷沾染上了。有次有人在学校厕所偷偷吸,烟雾还触发了消防报警,全校师生都因此紧急按照消防演练跑到了户外。校长很生气,专门抓了一场禁烟运动。

中国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成绩优生和差生的区别,在英国学校并看不到。老师和学校的态度,普遍都是一视同仁的强烈鼓励教育原则。多做一点点,都会收获很大的嘉奖和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确是快乐又自信的。

有趣老师

而英国学校的老师呢,也是主打一个快乐开心,有趣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

老师的设置,我觉得可能是和中国教育最大不同的地方。一个学期内,TT有14门课,24个老师教,真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对社会的人际复杂度,有充分的预知和准备。

班主任:TT的英国班主任form tutor,一个开朗活泼的00后大男孩 Mr H,彻底打破我脑子里对班主任的传统刻板印象。H老师完全不教本班的学科课程,就是班主任,每天负责班级早会。H老师的主职科目是体育老师,其他班的体育课,课后的活动,都有教学任务。

有次TT回来,神神秘秘又震震惊惊的告诉我,他发现H老师还是另外一个年级的数学老师!我们国内流传多年的“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梗,在TT英国学校变成现实。

H老师的早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大大方方的告知同学他的工资收入多少,要交多少税和社保,每项生活成本开销,让孩子们对现实生活有了基本概念。尽管让全班都知道了H老师很穷,还马上就要结婚了。

年级长老师:学校每学期时不时开设年级长Year Head开放日,家长可以自愿和年级长老师沟通。

中国的年级长老师一般都是德高望重资历深厚的主科老师担任,而TT的年级长老师是个年轻酷酷的漂亮女孩,教的课程是舞蹈。

第一次见她时,我心里还暗暗吃了一惊:好家伙,耳朵扎五个眼,鼻子还打钉,果然是舞蹈老师!

但和学生和家长沟通时,年级长老师表现得自信大方专业,还邀请TT有兴趣参加她开设的课后舞蹈社团,一点毛病都没有。

校长:每学期都有2-3次校长开放日,会和所有家长都发邀请信,自愿参加。一年来,TT学校换过一次校长,但两个校长都各有特点和风格。

前任校长背景非常丰富,在各行各业都做过,最酷的是还担任过职业足球队的运动员

这点和我一直以来认为的“最好的老师是做了百业后的老师”不谋而合,有了生活经历的厚度和格局,校长展现给孩子们的信条就是凡事皆有可能。

现任校长能看出来是个教育行业的资深管理者,干练坚定雷厉风行,她的开放日我很愿意参加,因为每次会上她随口脱稿说的话都是一篇演讲,我都恨不得能录音下来,作为高级听力教材来听。

一个20人的小会规模沟通,女校长出口成章的都是比喻、拟人、排比、场景细节描述、心理描述……每个词汇用得有声有色。这样笃定的表达力,真是校长的不二人选。

家校互动:学校的活动很丰富,也很愿意和家长互动沟通。没有类似微信的社媒班级群,主要沟通方式是邮件,紧急事情电话。

除了固定的家长会、年级长开放日、校长开放日之外,每个学期还都有一场大型表演演出,比如圣诞演出、话剧演出、年度演出等。家长还需要买票观看,当然票价并不高,就当是支持服化道成本。

每次汇演,我们全家都积极去看。有非常优秀和震撼的表演,去年学校年度舞台歌舞剧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Jamie,真是一场超乎水准的大片。

但也有一塌糊涂但内核坚定的节目,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圣诞演出上,有三个不同乐器的合奏曲,三个孩子奏了三个调,坑坑洼洼的凑在一起。但是三个娃在舞台上都表现得自信又专注,演完后,全场观众都热烈为他们鼓掌。

最后来回答我在标题里提出的问题,Q:英国基础教育到底卷在哪里?

A:肯定不卷学术,不卷考试,不卷优秀干部,甚至连体育也并不卷,整体都松弛。真正说卷的,或者说鼓励孩子努力做到的,是发现自己和探知自己,在能独立生存前提下,找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并能坚持下去。

TT的英国学习之旅仍在继续,我的观察和思考也没有停止。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了,关注我哦~ 我会持续分享在英国的有趣经历和感受。

就要粗去玩
Adventure is what life all abou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