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圣诞新年庆祝,最大的仪式感竟然也是看大戏

文摘   2024-12-30 08:01   英国  

就像中国人的春节一样,西方的圣诞节也过了近两千年下来,多多少少都积攒了自己的诸多传统。

圣诞装饰和圣诞礼物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但我眼中的英国圣诞节,最有分量的三大庆祝仪式传统分别是:

1️⃣ 圣诞大餐圣诞到了,英国人的圣诞大餐真的好吃吗?

2️⃣ 圣诞演讲英国小孩过圣诞,我只佩服这个200年的传统

3️⃣ 圣诞大戏

前两天把圣诞大餐圣诞演讲都详细介绍了,戳链接了解更多。

今天再来扒一扒圣诞新年庆祝传统里,我认为仪式感最强,最有文化韵味的一项。无独有偶,和中国传统春节新年庆祝一样,也是看年度大戏,在英国圣诞年度大戏有个特定名称——Xmas Panto

英文全称是Christmas Pantomime,但习惯用简称 Xmas Panto,或者就是Panto,中文貌似没有特别对应的翻译,姑且先叫圣诞幽默童话剧吧,在圣诞期间上演的,由经典童话改编的互动幽默喜剧。

一到12月,英国全国各地上上下下的剧院,都开始忙着安排井喷上演,一般几乎要连着演近一个月。圣诞节前后,英国人带着一家老小盛装打扮去看Panto是必须打卡要干的事,也是仪式感最为隆重的节目。

整场剧下来,有着连绵不断的笑话俏皮话,动不动就唱歌跳舞,还有贯穿全场的演员和观众互动。打打闹闹,唱唱跳跳,疯疯癫癫,哈哈大笑,就是圣诞Panto的关键词,主打一个发疯闹腾全家欢文化

有媒体直接说,全英国最优秀的编剧都在Panto剧组里。(The wittiest and most original writer working in pantomime today.)

先说剧本。

Panto剧主要针对人群是有孩子的家庭,所以大多都是由耳熟能详的经典传统童话故事改编,降低理解门槛,最常见的剧目包括《Cinderella 灰姑娘》《Sleeping Beauty 睡梦人》《Peter Pan 小飞侠》《Jack and the Beanstalk 杰克和豆茎》《Mother Goose 鹅妈妈》《Snow White 白雪公主》等等,有的剧本还可能让不同的童话角色相互串场。

但可千万别觉得这些故事你都知道情节了会无聊,因为Panto表演的重点并不是还原故事本身,而是讲究改头换面出其不意。内容要改编到好笑有趣好玩,还要有全程的观众互动,越让人喜出望外意想不到,效果越好

出场人物中,经常出现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角色。比如我看过的灰姑娘演出中,里面的仙女教母和两个恶毒姐姐,就都是由男生扮演,爆笑点十足。

Panto一般都以一首定场诗开场,和我们传统相声表演其实很相似。定场诗类似打油诗,讲究句句押韵,即便没有听懂讲得是什么,但抑扬顿挫的诗朗诵,就可以直接镇住全场,彷佛进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代。

P先生说,英国文化有很多都输往全世界了,但圣诞Panto剧一直基本上还只是保留在英国国内。我想这是因为Panto看似门槛最低的剧作,但对编剧和演员的要求极高。

如何把众所周知演了几百年的故事情节,还能创作出来新意,吸引一拨又一拨观众走进剧院,不亚于要把开水白菜做成一桌满汉全席。

好在英国历史有不少大文学家就是大戏剧家的传统,莎士比亚、萧伯纳、王尔德,他们的剧本里,满满都是机智风趣的quick wit金句,台词酣畅淋漓。(了解更多,戳英文金句王,我只服王尔德

Panto剧本的创作,秉承了这一精髓,坚决把英式反讽幽默在舞台上表现到底。

编剧颇见功力的俏皮台词创作,演员现场游刃有余的随机幽默调侃,与当地文化和现场观众高度结合的段子,高潮迭起的pinchline妙语连珠,台词单拎出来都是一场脱口秀尽管有时也有孩子恶趣味的屎尿屁笑话,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大俗和大雅同存共赏。

同样都是灰姑娘,也会有上百个编剧作者写的上百个不同panto表演版本。即便是同一个剧本,这个城市和那个城也会演得不一样,今年演的和几年演的又不一样,好比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panto剧。

但同理,要get到这些英式幽默梗,对观众也提出了要求,的确需要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认知,并有能理解或欣赏冷幽默的脑回路。(了解更多,戳英国人好幽默啊,哈哈哈哈哈哈,呵呵

举个例子说,今年我们看的Peter Pan Panto《彼得潘》里有一幕提到,胡克船长害怕的鳄鱼,因为鳄鱼吃过一个闹钟,所以一靠近时就有钟摆的滴答滴答声音,英语是tiktok声,也刚好是抖音的英文名。在舞台上,有个海盗问,“为什么鳄鱼会tiktok,是因为无聊时也会刷手机吗?” 台下一片哄堂大笑。嗯。

再说互动。

另一个让圣诞Panto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全程高调和观众互动。在这里,第四堵墙是不存在的。

英国历史上有很多流行歌星、著名节目主持人、喜剧演员等明星大咖,都登台客串过大大小小的Panto献艺,热热闹闹过圣诞。

来看剧的小孩个个都扮装成公主仙女王子,最不济也会穿个圣诞毛衣,合家欢的气氛都烘托到这了,全场互动的仪式感也必不可少。

虽不成文,但Panto全场观众已经从小浸染到大的互动模式包括:

1)恶人登场,要喊:Booooooo!

2)有人感情受挫,要感同身受,发出惋惜感叹 :Awwwww~~

3)坏人/鬼怪吓人桥段,演员装傻找不到,要大声提醒:He is behind you!(在你后面!)

4)反向应答。台上演员说“Oh yes, he is!”时,观众要说“Oh no, he isn’t!” ;台上演员说“Oh no, I can’t!” 观众要答“Oh yes, you can!” 说是要答不是,说不行要答行,总之一个反骨十斤就对了。来回要对应喊上好几次,不亦乐乎。

5)该拍手时拍手,该唱歌时唱歌,好人演员会给台下扔糖,要积极抢糖。坏人演员上台时,要积极扔海绵石头。演员有时还会跑下台,拿着水枪对着全场嗞水,要积极躲避,但又融入全场尖叫气氛组

以上为《观看Panto时互动实操指南》,哈哈哈,放下身段就一定能乐在其中。

以后如果遇到英国人,可以试试对他喊上一嗓子“He is behind you! ”或者故意反骨说“Oh no, you are not! ”他一定能秒接梗。就像对中国人吆喝一句“床前明月光”,对方一定会跳起来对“疑是地上霜”一样,都是深入骨髓的文化DNA。

再来合家欢的人情味。

大部分的Panto都是整个剧院全年表演中票价最低的演出,但一点儿也不影响它是剧院收入的重要支柱收入来源,几乎场场满座。

一般两个小时的演出,中途有个20分钟左右的中场休息。当两个工作人员扛着两个大箱到台前时,P先生本能的冲了出去,排到第一个,瞬间后面跟上长长的队伍,一下子都恨不得排到剧院门口。

我还在诧异发生了什么,P先生得意洋洋的拿着两盒冰淇淋归来。原来这又是Panto的另一个传统仪式,中场休息的icecream time 冰淇淋时间,欢乐甜蜜buff。

我算了下账,一场演出票价是15磅,即便加上冰激凌2.5磅,也只要人均17.5磅。普通全家3-4人一起,差不多60磅的预算能足够cover圣诞全家欢重要仪式感。相比其他商演动不动人均30+的票价,Panto的性价比超高无疑

演出时,可以说话、可以吃喝东西、甚至可以在座位上蹦蹦跳跳。估计也就Panto才能在剧院里,被允许如此没有边界的热闹成一团。我们欣赏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享受当下的自己。

故事表演完后,演出并没有结束。一般会由Comic lead主持人角色在台上再和大家唠一大段嗑,包括各种感谢台前幕后,感谢dancer组,感谢赞助商,还有接下来的演出预告等等。

当然也少不了观众互动,主持人会拿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上面写着很多小观众的名字,祝他们生日快乐,或者某个祝福。

我好奇剧院怎么知道的,P先生解释说,这也是Panto传统,很多父母或者祖父母在订票时,就会留言给剧院,希望当天能被提及祝福。生日时得到舞台仙女祝福,小孩子能记住一辈子的仪式感记忆。

Panto剧的舞蹈组经常都是由本地小孩或学生社团担任,观众席中就有来看了十多场的爸妈,主持人也同样cue到表示感谢。被点名感谢时,台上的演出孩子和台下的幕后爸妈都是眼含泪花。

如有赞助商,还会大家最喜闻乐见的抽奖互动。去年我们看的灰姑娘奖品是剧院对面的一个珠宝商店赞助的水晶鞋吊坠项链。虽然奖品只有一个,但是抽奖环节仍然俏皮紧张氛围十足,把快乐的预期又拉长了。

从定场诗到中途休息到最后抽奖,环环相扣人情满满,全程没有一个让人觉得无聊的地方,也没人提前离开,大家都笑到最后再恋恋不舍退场。

可以全家人一起,其乐融融有滋有味从头欢乐到尾,这就是圣诞Panto最大的魅力吧。

追溯Pantomime

据考究,Pantomime一词源自拉丁语pantomimus,两千年前,热爱戏剧的罗马人以此命名他们的舞剧,表示一位舞者担任全部角色的剧种。早期的表演主要靠丰富和夸张肢体舞蹈,没有声音,所以现代字典里翻译Pantomime这个词时,多还是“哑剧”的意思。

欧洲中世纪期间,Pantomime混杂着意大利流行的Commedia dell'arte(即兴歌舞喜剧)表演形式传入英国,Panto从此在英国扎根。

文艺复兴时期,尤其划破时代的莎士比亚诞生,为英国戏剧文化带来翻天覆地的蓬勃发展。Panto的表演形式,也随之演变和不断丰富,在18世纪时,基本形成自身剧种特点,比如搞笑喜剧、音乐舞蹈、传统童话故事等,并深受孩子们喜爱。

到了19世纪,英国就有了带孩子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去看Panto的传统。之后稳定又强大的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更是把这项传统形成了国民习惯。

几百年来,全家人去剧院看panto是英国人民庆祝圣诞的固定节目,直到现在,这个传统仍生机勃勃并发扬光大。受着看戏传统的百年滋养,戏剧表演Drama也仍然是现在英国小学中学生的必修课。

我自己就是个舞台剧爱好者,话剧、戏曲、音乐剧、剧、歌剧、音乐剧统统都喜欢,从莎士比亚到汤显祖,从《雷雨》到《猫》都让我神醉心迷。

看完英国的圣诞Panto后,再回过来看我们自己的文化,其实中国很多地方也有一样的习俗,有着在春节期间上演地方大小戏、传统戏剧等表演传统。当年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也正是祭祀和节日期间的庆祝形式,人民群众对看大戏有着不分文化背景的热爱。

可惜我们的地方戏也好,舞台剧也好,并没有成气候普及给传承下来,大多还是处于需要保护状态。但,至少被保护了,也就有了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复苏并再生长的希望。

从英国圣诞Panto的成功来看,带给全家人的深入人心仪式感和欢乐,或许正是这种艺术形式生生不息的成功之道。

毕竟,谁又能拒绝快乐呢?

*** THE END ***

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了,关注我哦~ 我会持续分享在英国的有趣经历和感受,也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你的故事。

亲测原创不易,感谢宝子们投喂~ ↓↓↓

就要粗去玩
Adventure is what life all abou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