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莉莉:讴歌时代英雄,弘扬时代精神一直是沪剧艺术创作的主旋律|我与共和国同龄

文化   2024-10-02 14:58   上海  




我与共和国同龄




生逢1949,他们与共和国同龄,与时代同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本微信平台特推出“我与共和国同龄”专辑,聆听部分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文艺工作者讲述与共和国同成长的故事。他们既是新中国巨变的亲历者,又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参与者,一起跟随他们的回忆,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时代前进的步伐。

本期受访者 



本期受访者 



马莉莉

1949年2月生,著名沪剧表演艺术



01

当年是什么契机让您走上了沪剧艺术的道路?

我妈妈特别喜欢沪剧,家里的收音机会一直放着沪剧,嘴里哼的也是沪剧,所以我小时候就耳濡目染了。记得5岁的时候,幼儿园六一儿童节,老师让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有人跳舞、有人朗诵,而我说要唱一段沪剧,老师很开心地问我要唱什么,我说唱《小二黑结婚》,然后就唱了起来。这么看来,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深受沪剧熏陶了。1960年戏校招生,当时有淮剧,还有评弹,我妈妈说我喜欢沪剧我女儿就唱沪剧了,第二天就拿着户口簿帮我去报名了。那时候沪剧非常兴旺,据我所知上海每个区都有一个沪剧团,我考进的是杨浦区的爱华沪剧团。

在沪剧《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

02

作为共和国同龄人,回想与新中国一同诞生、成长的历程,有什么特别难忘、印象特别深刻,或者对您影响特别大的事?

我是1949年2月出生,今年已经75周岁了。尽管我不是10月生人,但我一直以和共和国同龄而感到自豪,同时感想特别多,因为跟随新中国一同经历了很多、慢慢成长起来。

1961年,我的第一个本命年,进入戏校开始学习沪剧。1973年,我的第二个本命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成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进入国家院团。1985年,我的第三个本命年,担任了上海沪剧团一团团长,这对一个青年演员来说是比较大的锻炼。1999年,我50岁时,一个人搞了一个文化工作室,虽然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但觉着自己还是蛮有劲头的,当时还创作了沪剧《宋庆龄在上海》。2007年,从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后,从剧场舞台走下来的我又走进了更广阔的社会大舞台,进学校下社区作艺术讲座,做评委,辅导群众文艺,作为上海白玉兰奖评委库成员观看演出参加座谈,有时候也有点忙,但很高兴,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老百姓是一件其乐无穷的大快事!

在沪剧《宋庆龄在上海》中饰演宋庆龄


03

请谈谈时代变迁中您所处行业的发展变化。

沪剧是一个非常有朝气的剧种,我从事沪剧六十多年了,感到非常骄傲。我一直听前辈讲沪剧是最能够创作和演绎现代戏,也是最能够与时俱进的剧种。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新婚姻法,上海人民沪剧团就创编了《罗汉钱》,1956年《罗汉钱》被拍成第一部黑白沪剧电影。沪剧在创作现代戏上是非常扎实的,包括《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等等。讴歌时代英雄,弘扬时代精神一直是沪剧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尽管相较京剧、昆剧,沪剧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然而沪剧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深厚的生活底蕴,为后代留下了一大批沪剧经典。

在沪剧《罗汉钱》中饰演小飞娥



04

几十年来,贯穿您艺术道路的初心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记得当年学艺是艰苦的,条件远不如今天,但老师们都非常认真,不计报酬,一心扑在学生的身上。领导要求学生走一条“又红又专”的道路——  “红”就是要做革命的文艺接班人, “专”是艺术上要文武兼备、一专多能。如果说“不忘初心”,这恐怕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初的“初心”。

沪剧就是要歌颂生活、歌颂人物,为这个时代带来一种正能量。要塑造好角色,就要深入体验生活、体验人物。在饰演张志新时,领导安排我跟随编导去沈阳体验生活,我们走访了张志新烈士的单位、家庭、监狱、审讯室、刑场等地,在狱中杨文龙导演还特地拿来囚衣要我穿上,提议我关进“小号”体验,后来在排练场、舞台上我的情感一下子就进入了规定情景。

在沪剧《张志新之死》中饰演张志新

1966年17岁时我就出演了《红灯记》中的李铁梅。2005年复排沪剧版《红灯记》,我已经52岁了,出演了李奶奶,这是我三四十个角色中唯一一个老旦。我从演李铁梅到演李奶奶,我觉着自己在所有角色中完成了一个圆,从起点再回到原点。我把我的青春、我最宝贵的时光全部献给了沪剧事业,直至今日我不后悔。我喜欢这样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1970年在农村的打谷场上表演,饰演沪剧《红灯记》中的李铁梅

05

您如何看待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与个人的关系?如何看待艺术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我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能够跟随改革的浪潮。1978年改革开放,改革的浪潮对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好的锻炼。那时候演出恢复了,每年要演出两三百场。

新世纪后,上海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有一大半是新上海人,上海方言的传承、沪剧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沪剧演员要用上海言话来表演,地方戏的生存要靠地方语言,所以我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时,第一个提案就是保护地方语言。地方戏曲的发展,第一要保护地方语言,第二要与时俱进。


06

对于文艺事业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期望?

我希望青年演员能够多锻炼基本功,行内有句话“一天不唱自己知道,两天不唱对手知道,三天不唱观众都知道”。戏曲演员要天天演天天唱天天排,要自己去寻找好题材,要有积极的态度去推荐好题材,不能光等着。一定要有眼光去发现身边的事,抓牢后进行艺术创作。我真心希望沪剧能够在创作现代戏方面与时俱进,像接力棒一样,能够一棒再一棒,沪剧才能够更加兴旺发达。






马莉



1949年2月生,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曾任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主演剧目有《洪湖赤卫队》《艰难的历程》《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张志新之死》《日出》《寻娘记》《丽人行》《啼笑因缘》《红伶冤》《雾中人》《风雨同龄人》《宋庆龄在上海》等。首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获上海“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文编 | 王虹
美编 | 音云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