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上海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奏响创业者辉煌的乐章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

文化   2024-10-03 10:49   上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艺界创作繁荣、评论兴旺,稳步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好时代。为了多门类、多角度、多层次地回顾新中国文化工作、文艺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踊跃建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本微信平台联合举办“扎根人民,与时代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文艺短评笔会。


文艺家、评论家踊跃来稿,以75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文化事件、文化地标等为题,回忆接触作品之过程,抒写审美体验之感受,品评文化价值之所在,瞻望文化发展之前景,表达“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文艺工作者永远在路上”的主题。





展示上海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

奏响创业者辉煌的乐章

▢ 赵建中





1993年岁末,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广电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93上海电视剧、戏剧赴京展映展演活动”在首都掀起了一股颇有声势的旋风。在这次活动中,上海出品的电视剧有《大潮汐》《这世界不会寂寞》《大上海出租车》与《满天星》,戏剧有淮剧《金龙与蜉蝣》、话剧《OK,股票》、小剧场话剧《美国来的妻子》与京剧《扈三娘与王英》。由于当年我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这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因此时隔多年,对这一活动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对这四部电视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突出表现及其在北京文艺界的影响印象深刻。


汐》海报


《这世界不会寂寞》剧照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上海的电视剧创作在北京与广东的南北“夹击”下,一度有些困窘——精品力作较少,全国影响偏弱。据我观察,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题材的选择有关。上海曾一度偏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拍出过《家·春·秋》《杨乃武与小白菜》《上海一家人》等佳作;但因这些作品毕竟与现实生活有些距离,难以形成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品的《编辑部的故事》、广州电视台出品的《外来妹》等那样强大的文化冲击波和社会影响力。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发表,上海的改革开放与浦东的开发开放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极大地鼓舞了上海的电视剧工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热情。同时,上海影视创作的主管部门也很快认识到观众对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的渴求,开始下大功夫、花大气力抓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久以后,上海电视台、上海文化发展总公司相继拍摄了《大上海出租车》《流金岁月》《白领生涯》《看不懂啦,女人们》《大潮汐》《这世界不会寂寞》等一系列反映上海火热社会生活的作品,从题材、故事、主题到艺术风格都让观众感同身受、耳目一新。其中,《大潮汐》剧本出自贾鸿源、史美俊、贺国甫、曲信先这四位工人作家之手。他们活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的第一线,直接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这世界不会寂寞》与《满天星》的主创人员则分别奔赴深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苏南乡镇体验生活,了解企业的改革实践。《大上海出租车》的主创人员则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上海大众汽车出租公司的干部员工交朋友。正是源于坚实的生活基础,这四部作品都具有了“贴近生活、真实感人、富有新意”的创作成就。“93上海电视剧与戏剧赴京展映展演活动”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这些反映上海改革开放的社会风貌的电视剧相继在央视播出,集中展示了上海电视剧在这一段时期的创作成果,在北京影视界反响强烈。

《大上海出租车》

《满天星》海报

北京专家普遍认为,这四部旨在“展示当代上海人的风貌,飘逸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闪烁建设者璀璨的人生,奏响创业者辉煌的乐章”的电视剧,表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予了一致的好评。更有不少北京观众感到,这四部电视剧除了表现上海在快速变化中的社会现实,还鲜活、深入地表现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与思想观念的更新,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上海的电视剧创作延续与发扬光大了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出现了更多的精品力作,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编 | 𝕽𝖆𝖞
美编 | Yep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