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与信念永存——从《永不消逝的电波》说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

文化   2024-10-19 12:39   上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艺界创作繁荣、评论兴旺,稳步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好时代。为了多门类、多角度、多层次地回顾新中国文化工作、文艺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踊跃建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本微信平台联合举办“扎根人民,与时代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文艺短评笔会

文艺家、评论家踊跃来稿,以75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文化事件为题,回忆接触作品之过程,抒写审美体验之感受,品评文化价值之所在,瞻望文化发展之前景,表达“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文艺工作者永远在路上”的主题。






唯爱与信念永存——从《永不消逝的电波》说起
□  金莹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潜伏在敌占区利用秘密电台传递情报的共产党员李侠,为了传递对战局至关重要的情报,不惜暴露自己的位置,不幸牺牲在黎明前的血泊中。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孙道临主演,以这一历史事实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从此成为几代电影观众难以忘怀的经典,也是那个质朴时代里最为成功的革命叙事典范之一。



又过了六十年,2018年年底,由上海歌舞团出品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再次勾起人们对这段红色往事的记忆。这部后来在六年时间里演出六百多场的舞剧,在两个“80后”编导的主导之下,有了充满现代性和人性表达的演绎。舞剧中既有符合现代观众认知的情感推动,更有对革命深入动情又令人信服的讲述。



当时间来到2024年,《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剧电影再次出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这一次,导演选择用一种颇具挑战性和实验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历史和英雄的致敬,同时,也体现出了年轻艺术家对红色叙事在电影和舞台这两种不同形式中的理解和表达,并进行了颇具个性的表达。历史真实、艺术跨界等等更宏大的话题在这部别具一格的电影中得到充分淋漓的呈现。


当然,对革命和英雄的表达,在多种渠道都有精彩的呈现。2021年,《永不消逝的电波》的4K彩色修复版影片公映。年轻的创作团队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上色修复了超过16.5万帧画面,使《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这又是另一种来自数码时代的特别致敬。

从1949到2024,从电影到舞剧再回到电影,烈士李白的故事,在不同的年代都得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那些用真诚和热情讲述革命故事的艺术家们,也在各种对历史的回望和对技术的探索中,开拓并加深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边界。

从单纯而不畏牺牲的忠诚,到牺牲之后呈现人性的回归和历史的整体回望,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变化,人们对英雄有了不同的期待和理解,也塑造了不同的英雄故事。故事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在变,但故事的内核是不变的。这始终不变的内核,或许便如舞剧中所言的那样:“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作者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美编 | 甄诸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