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生死抉择》——人民的选择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

文化   2024-10-02 21:04   上海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的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文艺界创作繁荣、评论兴旺,稳步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好时代。为了多门类、多角度、多层次地回顾新中国文化工作、文艺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踊跃建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与本微信平台联合举办“扎根人民,与时代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的春天”文艺短评笔会。


文艺家、评论家踊跃来稿,以75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文艺作品、文化活动、文化事件、文化地标等为题,回忆接触作品之过程,抒写审美体验之感受,品评文化价值之所在,瞻望文化发展之前景,表达“更紧密地团结,更勇敢地创造,文艺工作者永远在路上”的主题。





《生死抉择》——人民的选择

▢ 沙扬







作为21世纪第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以及先后囊括金鸡奖、华表奖、百花奖三个最佳故事片荣誉的电影,《生死抉择》所取得的成绩足以为其在中国电影史上争得一席之地。当然,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不仅止于耀眼的数字和奖项,而是其在广大观众心中所留下的分量。能够引发全社会观影热潮的现象级影片,必定是很大程度上触发了一种普通的内在认同。《生死抉择》不但做到了这一点,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一致的高度认同和赞赏,而且在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现实主义美学风格、新时代中国电影的上海出品等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子,树立起新的标杆。



重大现实题材涉及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的焦点问题,具有紧迫性、广泛性和热点性的属性。对现实矛盾及其本质能挖掘到怎样的深度、艺术表现可以拓展到多宽广的边界,恐怕是重大现实题材比其他题材主旋律创作更难的要害所在。


改编自张平长篇小说《抉择》的电影《生死抉择》讲述了以市长李高成为代表的共产党员与腐败群体作斗争的故事。聚焦“反腐倡廉”这一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主题,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影片主创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家的良知,对腐败现象和社会阴暗面进行了大胆而恰如其分地揭露,同时尤为注重塑造好共产党员一心为公、敢于同腐败作斗争的正面形象,做到了以正压邪的价值观引领,给观众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感召,达到了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的新高度。



李高成这一核心人物的成功塑造以及惊心动魄的反腐败斗争情节则显示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生命力所在。一方面,李高成的党性和理想信念是非常坚定的,是一名敢于担责的父母官。另一方面,作为丈夫、同事、下属、后辈的李高成则是既刚性又柔情、既体恤又果决的。影片用剥洋葱式的层层悬念推进叙事,让李高成在逐渐看清试图诱惑和吞噬自己的腐败网的过程中经历一次又一次情与理、法与罪的选择和成长。李高成在会上慷慨陈词、剖白反腐决心的段落,每每激发出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这充分说明了观众对这一共产党员形象的高度认同,也表达了群众的心声和热切期望。影片对李高成妻子吴蔼珍的改写、对中阳纺织厂职工群体的描写、对腐败窝里各色人等心态的描摹,也都因其细腻生动而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回应。影片在场面调度、美术设计等方面则体现出一种庄重的美感,与李高成的气质和题材本身的厚重感相匹配,形成了一种张弛有度、从容不迫的气韵,完成了从文字到视听语言的出色改编。



拍摄电影《生死抉择》的念头起于黄浦江畔,由上影厂拍板立项,影片所改编的原著小说描写的是发生在山西的故事,主要演员则来自于大江南北,摄制组还北上大连取景,上映更是在全国各地依次进行,收获好评一片。上海出品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敏锐的头脑和清醒的意识,开阔的胸襟和气魄、精准的眼光和专业的素养、先行先试的创作魄力和经营策略,最终落实到全心全意讲好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同时,以好莱坞为首的引进片热潮席卷了本土票房市场,对广大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产生了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观众的迭代分层更加细化。《生死抉择》的创作经验对于当前和今后都颇有启发意义。只有贴近现实、敢说真话、艺术精湛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书写和把握社会主流形态,也才能更好地引领观众的审美需求、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传播国家和社会的正面形象。正如《生死抉择》的台词所言“你选择了人民,人民就会选择你”,坚定信念、心系人民、紧贴社会和时代脉搏,为人民创作艺术精品,才会被人民选择,为人民造福,被人民铭记。




(作者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文编 | 𝕽𝖆𝖞
美编 | Yep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