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每个人都是好编剧▸文艺家大讲堂◂

文化   2024-10-19 17:21   上海  


1011日下午,2024年第六期上海市文联文艺家大讲堂,在文艺会堂多功能厅举行。国家一级编剧王丽萍以《浅谈电视剧创作的人物塑造与细节》为题,为市文联系统员工和部分影视编剧从业者、文艺爱好者授课。


王丽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她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细腻的笔触,创作了一系列广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作品,包括《错爱一生》《保姆》《媳妇的美好时代》《我的美丽人生》《双城生活》《谁懂我的心》《叫一声妈妈》《我家的春秋冬夏》《岁月如金》《生活启示录》等。荣“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白玉兰”最佳编剧奖、第四届东京国际电视节最佳海外电视剧奖、韩国亚洲文化贡献奖等殊荣。她的作品还频频跨越国界,被翻译成英语、日语、蒙语等多种语言在海外播出,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王丽萍与观众做“剧本练习”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往往源自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细腻入味的生活细节。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王丽萍与现场观众密切互动,“剧本练习”环节和主题讲述相结合,生动有趣,气氛活跃。





创作前做足功课

做人物关系图



王丽萍说自己创作电视剧,事先功课一定要做足。思考与构思会占据很久的时间,会做充分的案头工作。她说要给人物写很清晰的人物小传。人物的前史、现今、过去、当下,都要明白发生了什么。在讲课时,王丽萍给大家设定了一个“剧本练习”,故事发生在“上海咖啡馆”里,请现场的观众即兴创作。现场有四位观众给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物设计和故事走向。其中一个观众人物设计为一个70老人跟一个5岁的孩子,王丽萍说,这样的设置是很有空间的,我们可能想象,他们是爷爷孙女?抑或是邻居?他们在咖啡馆干什么呢?他们出生在哪里?如果老先生是上海男人,会有一些人物特点,那他们的性格又是怎么样的王丽萍说,当你把人物关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必须思考很多的东西,年龄、性格语言,等等。一旦把他们的人物关系建立以后,你设置的前题与备注,在你以后的写作中,都能融合进去。


现场另一位观众则将“上海咖啡馆”里的主角设定为18岁女孩儿和30岁的男人,王丽萍继续跟观众互动,那他们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是以前认识还是第一次相遇?他们谁买单呢?他们是男女关系吗?因为所有的人物关系都会带着故事进来,微妙的细节和表现都是为人物服务。编剧就要把这种很微妙的东西拓展开来。故事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从文学经典中

吸收营养



在影视剧人物塑造方面,王丽萍建议大家可以文学名著中吸收营养。比如小说《牛氓》里有一段人物描写:他有长长的睫毛、敏感的嘴角,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很精致。一行动起来,他那柔软而敏捷的姿态,让人想到了一只被驯服了的没有利爪的豹子。


用这些文学语言去形容一个人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这个人物非常生动。他既是一个安静的人,但行动起来又像豹子一样,你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有画面感了。画面感是影视剧创作很需要的才情,而从文学名著里获得这样的营养,会滋润我们的创作,在剧本里,有文学性,会增加剧作的力量。


《双城生活》海报


同样,高尔基写他的母亲——“母亲的身体很高,有点驼背,走起路来没有声响……”一个人很高,走路又没声,但你会突然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出来了。然后他又写道,“她的眉毛向上微微吊起,好像右耳比左耳还高……”此时此刻,闭眼想,人物栩栩如生。然后他说“她的面孔带着一种老是胆怯的、在打听什么的表情”,你这时完全可以想象这个人物的状态了。


我们从文学名著中打开眼界,更多的体验别人的人生。写作也是这样。


所以当编剧塑造人物的时候,当编剧与人物相遇时,你已经开始了漫长的与这些人物生活的样子,多读多看多思考,掩卷而思是很美好的。我现在包里放着书,看到好的句子,还会跟以前学生时代一样,记录下来。书是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沉到生活里



王丽萍与现场观众一起做剧本练习”的环节现场观众十分踊跃,而环境定在“上海咖啡馆”,也让故事设定有了想象力。王丽萍分享了她的创作经验——作为编剧,在设定人物和情节时,自己一定要想明白,不能对人物的塑造抱着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态度因为创作者如果自己都想不明白,那如何呈现给观众信得过的故事与情感呢?创作者在下笔前,应该是心理笃定的,而故事与悬念可以留给观众去发挥与想象,但是编剧应该逻辑清楚,思路敏捷。


《国民大生活》海报


现场“剧本练习”中,有一个观众的人物设置可圈可点,观众设定的两个人物60岁,是援疆干部。王丽萍觉得这一组人物的设计有厚度,也给了题材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难度是,这个观众没有援疆的体会与素材,那么创作的困难就来了,如何写作我们不熟悉的生活?如何在我们的创作中挑战那些不可能的题材?当人物与感情距离创作者遥远的时候,我们怎么办?王丽萍说,很多年轻编剧会遇上这样的创作困境,有的刚从校园出来,经历单纯,个人经验来自家庭和校园,那么如何克服这样的难度呢?除了宝贵的想象力之外,王丽萍鼓励年轻朋友一定要下生活,去感受去采访,去面对面跟作品里差不多的人交流,甚至可以沉下来去体验生活,不急躁不浮躁,创作是漫长的过程,准备足了,才有底气与能力。




创作者要与时代和

人民同理共情

同频共振



这几年王丽萍一直在专心勤奋写作,也一直在生活的第一线。2018年10月,她来到安徽农村采风,小许走进了她的视野。小许与几个年轻农人承包近千亩地、自建米酒工厂,致力于自然农业,带动当地村民一起开发有机种植的故事吸引了她。小许还在稻田举办了“稻田音乐会”,王丽萍想,他能坚持下来吗?他的企业可以生存下去吗?2019年,2020年,她又去了村里,继续采访小许,发现他的事业不仅做大了,还做得更好了。2024年,小许和小伙伴们在村里做了一场集市,被誉为“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市集”。小许告诉王丽萍,他的成功源于党和政府的支持,特别对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人才,在种植、电商、加工上给予实际的扶持和补贴。


《生活启示录》蒙古版海报


“这么多年的跟踪采访,使我深深理解了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也从大的时代背景中更能感受小人物的成长轨迹。”从这个例子上,王丽萍认为要写人物,不仅要写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而且要把小人物跟大时代挂钩,将个人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点滴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形成同频共振。


深入生活会体会和感知很多鲜活的故事。王丽萍说她在创作警察题材的时候,跟警察交朋友,不仅仅了解他们的工作,也了解他们的生活。在采访某派出所时,警察说辖区老外比较多,也有老外的一些投诉,比如,老外投诉楼上人家晾晒内衣滴水到自己院子,警察上门楼上楼下地跑。从警察处理这样的纠纷看出警察的不容易。王丽萍说,这是很有意思的细节,很生活,可写出来却不一定好看。于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成了“楼上冬天腌酱鸭”,酱鸭的油滴到了楼下的小院子,这样一改,很有画面感,也令人忍俊不禁,将生活里的家长里短变为可爱的喜剧。王丽萍说,编剧的创造力想象力非常重要,如何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幻化成剧中的会心一笑,是创作者的积累、采访、收集而至,素材和积累会成为你日常脑袋里的资料库,这些来自生活的剧情往往更能让观众有同感。


王丽萍说,编剧高满堂老师有一次在农村采风的时候,跟老农聊天,聊了一整夜,早晨发现自己的鞋子找不到了,细看才知道,是瓜子壳把鞋子给埋没了。这是个多好的细节啊!写《县委大院》的王小枪去县委挂职了半年后说,我写出来的东西终于有味道了,有当地的一种质感了。


《媳妇的美好时代》非洲版海报


王丽萍深入生活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这些年她深深体会到,创作要潜下心来,深入生活也是扎下去、沉下去,不浮光掠影





这个讲座虽然一个半小时,王丽萍与现场观众完成了四个小短剧的“剧本练习”,其中有70岁老人与5岁孩子的温暖故事,有援疆归来的人在回忆往事的故事,有业余乒乓球员在咖啡馆里相遇的故事,也有年轻女孩子与金融男在咖啡馆约会的故事。大家现场一起构思鼓励,也有其他观众否定了之前的设定,天马行空的创作,会场气氛十分活跃也相当有趣。


王丽萍与大家共勉,她说:“创作就像爬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许永远在爬坡呢。



    
    文编|𝕽𝖆𝖞
    美编|甄诸
    摄影|蔡晴



上海文联
用艺术寻找诗和远方,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这里是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