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原名黟山,唐朝时更名为黄山,取自“黄帝之山”之意。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拥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黄山究竟有多美,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是这样描述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赞美黄山的诗词,更是佳句不断。现辑录几首诗词佳作,让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词家笔下的黄山风采。
歷代詩人詠黃山詩選
01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唐·李白《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全诗共计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全诗形象地描绘了黄山奇异的景观,独特的风景,表达了诗人对温处士的离别之情。景中有情,情中蕴景,表现出一种飘然欲仙的浪漫主义色彩。
02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知此,问原头白鹿,水畔青牛。
——南宋·汪莘《沁园春·忆黄山》
词的上片写景,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抒情,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出了黄山的奇情异彩。全词开篇即纵笔挥洒,整体上绘就出黄山雄伟瑰丽的画面。用疑问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词尽而意不尽,给奇美的黄山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全词笔调优美,辞采飘逸,引用大量神话传说,使全篇虚实相映,妙趣横生,营造出了浓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03
郡斋北望春光好,平楚无云秋望宽。
清气爽时尘外见,碧烟飞处静中看。
争高千仞山皆让,并秀三峰色也寒。
莫怪寓名同岳号,暂图瞻眺近长安。
——唐·韦绶《郡治楼望黄山》
此诗仅见于《黄山志定本》,诗描绘了黄山高入云天的雄姿。郡治,指歙州,即今安徽歙县。全诗重在写景,结句中同岳号,是因为古代黄山曾叫小华山,与西岳华山同号。
04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清·魏源《黄山绝顶题文殊院》
诗前二句实写黄山绝顶松石云水等物,后二句用华山作对比,虚写黄山景物的奇秀。虚实结合,黄山的美景在笔下展现无遗。
05
三十六峰凝翠霭,数千馀仞锁岚烟。
轩皇去后无消息,白鹿青牛何处眠。
——宋·鲁宗道《登黄山》
全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诗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06
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
嵩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
——宋·朱彦《游黄山》
诗中描绘了三十六峰的神奇壮丽景象,联想到瑶台琼宇里的神仙,想象丰富,构思巧妙。又将其与嵩山对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
07
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
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
欲下前峰暝,岩间宿锦鸡。
——唐· 释岛云《登天都峰》
唐代僧人释岛云,俗名缪岛云,少为僧,唐会昌年中敕准还俗。他慕东国僧掷钵神异事迹来黄山探访,遍游全山,也是唐代诗人中歌咏黄山最多的人,他的诗多刻在黄山绝壁之上。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登上天都峰的诗人,他笔下的天都峰以鸟道、他山、远水等为衬托,极写天都峰之高险。
08
晓上篮舆出宝坊,野塘山路尽春光。
试穿松影登平陆,已觉锺声在上方。
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
杖藜切莫匆匆去,有伴行春不要忙。
——宋· 高翥《晓出黄山》
整首诗给人以景美情畅之感。尾联不过是抒发对美好春光的流连不舍之情,似不必求深说其中暗寓审美经验之揭示。
09
占胜新安境,佳名千古闻。
奇峰半天出,秀色数州分。
邃谷春犹雪,悬岩霁亦云。
何时脱缰锁,猿鹤此为群。
——宋· 杜叔元《黄山作》
全诗描写黄山的景色秀美、气势壮观,称赞其美丽和神奇。山峰险峻,秀色独特,山谷春天还有余雪,悬崖上霞光雾散,构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11
秋物已潇洒,临高念岁穷。
阵收群雁没,峰断片云空。
月色山川内,笛声关塞中。
西人未柔服,长策在诸公。
——宋· 郭祥正《黄山》
全诗描写秋天的黄山,笔下一派萧散意趣。前面写出了作者所见,最后两句,写出了自己出世的理想。
12
山姓尚随轩帝号,天都迥绝尘埃。
为寻三十六峰来。松间闻药杵,云里见丹台。
蜃气半空浮海市,悬泉地涌风雷。
芙蓉朵朵向人开。千章经魏晋,百里是蓬莱。
——清· 郑侠如《临江仙·黄山》
黄山云峰之美,甲于天下。写黄山之景不易,“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程敏政《游黄山记》)。郑侠如的这首《临江仙》尚有妙处,可以一读。上片写“寻”,下片写“赏”,步步走来,耳闻目睹,且喜且惊,最后真有点飘飘欲仙了。下片主要写观赏所得。
“千章经魏晋”。“千章”,指古老的大木,《史记·贷殖列传》有云:“山居千章之林。”黄山的古老大木经魏晋而至今,该领受了多少历史的风风雨雨啊!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方是真正的超脱凡尘。词人身在仙峰却留意于“魏晋”,由古木联想到人间历史之悠悠,看来是成不了“仙”的。这也难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执着于对历史的浏览、审视和谱写,历史意识相当发达。由古木联想到人间历史之悠悠,看来是成不了“仙”的。这也难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执着于对历史的浏览、审视和谱写,历史意识相当发达。
13
小穀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金· 赵渢《黄山道中》
开篇说道路如此之艰难,诗人却执意前去造访,暗示出黄山之名胜风光确实很吸引人。接着紧承首联,写黄山的名胜风光。接着,由描写转向议论,“好景落谁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是诗人的名句。这联的好处不仅在于构思奇妙,不说景在诗中,而说诗人自在景中,便觉新警动人。尾联写出诗人对山林泉石自然美的爱得深,已经深入膏肓,不可更改,今后有机会一定要经常来游黄山,为诗篇留下袅袅不尽的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