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大家好!今天是5月12日,母亲节。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这是一首乐府诗,短短六句话三十字。1993年,香港评选了最受欢迎的十首唐诗,排在首位的便是这首《游子吟》。这首诗,何以流传千古,传颂至今?因为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母爱是人类最伟大、最圣洁、最无私的爱。如果说,有一种爱是世界共同的,那一定是母爱,因为这种爱不关乎人种,不关乎国别,人们歌颂和赞美着母爱。孟郊的这首诗就是歌颂了这种人性美——母爱,故而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首二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个极常见的物象,将“慈母”与“游子”紧密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怕儿子“迟迟”难归。前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结,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北宋大诗人苏轼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孟郊一生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考上进士。科举时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四十六岁的孟郊中进士还不算太晚,中榜后并不能马上授官,只是具备做官的资格而已。孟郊在家徒四壁的凄清中苦苦等待,直到公元800年才等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官职。也是在这一年,孟郊在迎接母亲到身边奉养之时,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幼年失怙百事谙,晚岁穷愁形影单。留得清寒苦吟句,游子天涯竟何堪? 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这些不幸都被孟郊碰上了。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对母爱的颂扬,是深入骨髓的价值认同,有华人处,就有《游子吟》。读《游子吟》,您一定会和诗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