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常忆君
——高研班学员印象
●何 东
自黄山归来,高研班上的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一句句笑语,言犹在耳。在高研班这个大家庭中,“跨界学员”“亲情团”“团队学员”三类有着共同身份人群的学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跨界学员
在餐厅,坐在对面的是来自安徽的宋尔萍老师,她向我聊起了自己参加高研班的经历。她说,报社领导毛羽一次去合肥肥东出差,带来了2023年《书法报·硬笔书法》的报纸,当时,她留意到去年书法报社在河南开封举办的高研班。通过仔细阅读,她对书法报社的高研班有了期待和向往。今年高研班活动公告甫一发出,便果断报名。宋老师说,她退休前在肥东县疾控中心工作,退休后在庐州卫生科技学校教中专护理专业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周末在艺培机构教书法。像这样的跨界学员,还有来自甘肃陇南的郑小红老师,郑老师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在第一天报到的聚餐中,郑老师的一曲《青藏高原》,技惊四座,不让专业歌手。笔会那晚结束后,我在电梯门口说到了有医务工作者也来参加高研班,正好被郑小红老师听到,她笑着问是自己吗,我说不仅有您还有合肥的宋尔萍老师。郑老师去年参加过开封的高研班,今年又在黄山相聚。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来自武汉的陈蕾老师,是第一次参加高研班。陈老师本来是一家企业的高管,因为孩子读书要陪读,她辞去工作,后来加入多年闺蜜孙玉林的书法培训班。在与孙老师的聊天中得知,她在武汉的一个书法老师微信群中看到我发的高研班公告,便添加了微信,报名参加了开封的高研班,今年不仅自己来了,还和陈老师一起参加。陈蕾老师说,以后书法报社只要有活动,一定要提前通知早些报名。企业高管、陪读家长、书法老师,陈老师可以说是集三重身份于一身。
今年高研班,来自海南海口的董建华和湖北武汉的杜洁丹,两位都是声乐老师。董建华是海口琼台师范学院声乐专业毕业的,杜洁丹是华中师范大学声乐专业毕业,有着相同的学历背景和兴趣爱好。笔会的晚上,两人高音合唱《千里万里永相随》,专业的演唱引来了雷鸣般的掌声。宋尔萍、郑小红、陈蕾、董建华、杜洁丹等老师,堪为跨界的学员。
亲情团
高研班上,还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或是父女,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夫妻等亲情团。
来自新疆库尔勒的阳晓光、郑林娜夫妇很早就报名了。他们去年参加过开封的高研班,知道学号是按顺序报名的。报名后郑林娜老师特意叮嘱我,一定要把两个人的学号分开、房间分开,这样可以与更多的人交流。郑老师可谓用心良苦。还有江苏宜兴的程建伟和陆文娟,山西原平姚文秀和赵艾香,等等,他们都是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夫妻教师。
游学徽州古城时,来自广东惠州的徐丽君老师与我聊天,她说她女儿告诉她,见到我一定代她问我好。当时我还挺纳闷,我说您的千金是哪位,徐老师告诉我,蔡欣彤就是她的女儿。蔡欣彤老师曾经参加过第九、十一届高研班,我记起来了,参加活动时是个文静的小姑娘。徐老师说,女儿刚刚生了孩子,孩子太小,要不今年也会来黄山的。徐丽君、蔡欣彤母女,可谓是上阵“母女兵”。课堂上,我见到了来自河南郑州的赵丽君老师。赵老师参加了第十、十一届高研班,她的父亲赵民惠曾报名第十届高研班,因为临时有事未能参加,赵丽君老师便“代父出征”,今年是第三次参加。因为名字相近,我还特意问了首届高研班学员河南郑州张丽君老师的近况,赵老师说她们平时多有联系,张老师现在发展得挺好,教学规模越来越大。也因为参加过高研班的学员事业发展更快,她便笃定了报名高研班的决心。在现场,我看到了赵老师的课堂笔记做得非常认真,讨论时积极发言,课下与大家探讨交流。赵老师从“代父出征”到亲自出马,驰骋在教学最前线,堪称巾帼不让须眉。
团队学员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看到高研班上既有来自东北三省的,亦有来自海口海南的;既有公办学校的教师,也有校外写字教学的从业者;人数排名比较靠前的有湖北40人、安徽25人、广东24人、山东20人;以团队形式亮相高研班的,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广东惠州潘艳华一行11人、湖北武汉陈浩梁一行11人、安徽黄山培英艺术刘大培一行8人等。?
陈浩梁老师说,连续几年参加书法报社的比赛,去年又到报社和编辑们交流,这次高研班公告出来后,马上与几位同行们相约参加。高研班提供的平台,大家可以一起碰撞交流,氛围非常好。高研班的内容非常接地气,回来就可以直接用。这次还获得了“创作十佳提名”,心里有些小感动。作为东道主的黄山刘大培老师,他与汪晓燕夫妇对报社给予了积极帮助,为高研班提供了黑板和投影仪等教学用具。刘老师还派了培英团队的老师一共8人,亮相高研班。
有句话说得好,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高研班上,团队聚在一起,发出的光更耀眼;高研班结束后,大家深耕在教学一线,像满天的灿烂星斗,实现自身的价值,点亮属于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