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
据说,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和喜欢汉族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爱新觉罗家族自努尔哈赤起,就与《三国演义》结下了不解之缘。清朝统治者不仅从书中学习用兵方法、治国方略,而且还以《三国演义》为教材来搞外交。
清军入关前,先征服了内蒙古各部,为了笼络剽悍善战的蒙古人,清朝统治者模仿《三国演义》描写的“桃园三结义”,与蒙古各部的大汗,结拜为兄弟,称满族是刘备,蒙古族是关羽。
桃园三结义
清军入关时,遭到了明朝的一代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清太祖皇太极,特别喜欢《三国演义》,于是,他从里面套搬“蒋干盗书”的段子,以此为蓝本,成功编导出一出反间计的大戏。让明朝皇帝崇祯亲自下令杀害了他们最头痛的对手——袁崇焕。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具有实战意义的兵书。
《三国演义》这部书,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八十多年里的历史人物故事。主要取材于三部经典历史著作——《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因为史源来自正史,这意味着这些经典历史著作中所携带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和写作艺术的“基因”,都被《三国演义》很好地承继下来了。
汉末三国时代,历史风云纷繁复杂,那些最著名也最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在民间,无数的说书艺人、戏曲表演家、贩夫走卒、渔樵耕读中那些天才的故事讲述者,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创造和丰富着这些故事和人物,并把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灌注其中。故而,《三国演义》吸收融合了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营养。这就意味着,经过岁月反复淘洗、淬炼和沉淀的古代广大民众的情感、思想和智慧的“基因”,融入到了《三国演义》的艺术生命。
草船借箭
历史的时间轴指向了元末明初,这一特殊时代,孕育出了罗贯中这样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把历史著作、民间文艺和古代思想有机融合,造就了一部精美绝伦、旷世无双的古典文学艺术杰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就意味着罗贯中——这位对中国古代思想经典,如《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都有着精深理解的文人——凭着他天才的文学创造力,把这些传统文化“基因”注入到《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
我们读《三国演义》,就是要通过那些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去理解和接受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和古人的行为规范,感知支配着中国人精神和心灵的那些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与此同时,通过阅读,我们会欣赏到小说艺术之美、领悟小说的艺术奥秘。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以其卓越的叙事才能,宏大的历史视野,解读历史、反思历史、还原历史。他把《左传》《史记》《三国志》的历史叙事艺术,跟民间文艺的叙事艺术加以融会贯通,再加上罗贯中具备的天才的叙事才能,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故而,让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国演义》的问世,为此后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杰作的出现,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凤雏先生耒阳理事
就如歌曲所唱的“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裂隙里求生存的汉灵帝刘宏、汉末动乱的罪魁祸首袁绍、由配角到主角的曹操、匆匆而过的历史搅局者吕布、志大才疏的狂人袁术、励志传奇的刘备、古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诸葛亮、忠勇善战而又刚愎自用的关云长、粗鲁莽撞而又不失细致的张飞、在反抗挣扎中走向消亡的刘协、冲不破人生铁幕的孙权、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赵子龙、历史功绩卓然的司马懿、老谋深算的贾诩……他们的昏庸无能是真,他们的懦弱糊涂是真,他们的勇猛敢闯是真,他们的阴险狡诈是真,他们的弘毅宽厚也是真。
三英战吕布
桃园三结义
孟德献刀
鞭打督邮
优秀的人为什么会成为更优秀的人?刘备凭什么一开始就能吸引来关羽、张飞两位一等一的英雄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且从此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又凭什么请出诸葛亮这种绝世高人出山辅佐,并且“愿效犬马之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又为何必须为复仇而发动夷陵之战,为何又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落得个白帝托孤的悲剧结局?为什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最后卧龙凤雏都在刘备旗下也没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曹操凭什么能够第一个做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明智决策?又凭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击败袁绍、横扫群雄,一统北方?又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意外惨败从而失去统一全国的绝佳机会?孙权又何以年纪轻轻就能统帅群雄,立足江东,稳步发展,终究三分有其一而称帝?关羽何以能够做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这样一连串神一般的壮举……
朋友们,读《三国演义》吧,书中一定有您想要的答案。
三顾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