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出错可以休矣
●何 东
7月14日,宜宾学院教务处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更正声明》:2024年7月11日,我校寄发了2024级新生(专升本)录取通知书。现将通知书中的“寻”字更正为“录”字。消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舆论一片哗然。
无独有偶,据澎湃新闻报道, “宁波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英文被翻译为“Postgraduate Admission Notice of Ningbo Unversity”,其中“大学”的英文单词“university”被印成了“Unversity”,少了一个字母“i”。据《北京晚报》报道,2023年,巢湖学院的新生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到时间“9月6日”错为“9月6月”。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23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中出现错别字,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
近年来,大学录取通知书频现错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大众眼中,大学是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大学是学术的权威机构,大学是最高的学府。诸如此类印象,相信普通人都会有的。莘莘学子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通过国家组织的全国高考,顺利地拿到进入大学的入场券——录取通知书。自古至今,金榜题名都是人生最大的乐事之一。然而,在这个高兴的时刻,收到了有错误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即将入学的准大学生,对心中的大学作何感想?大学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当今是自媒体时代,一经网络曝光,迅速传遍全网,大学的斯文何在?这些负面的影响,作为大学自身,值得深刻反省!
作为大学,发放录取通知书,可以说是大学伸向学生的一张靓丽名片,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史、校情,都可以在通知书上得到体现。发放录取通知书,也是大学向社会大众展现自身形象的好机会。《光明日报》曾以《陕西师范大学:手写录取通知书体现浓郁人文情怀》为题,报道了陕西师范大学多年来发放该校退休教授用毛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无疑,人们对陕西师范大学的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发放录取通知书,是与招生录取工作同样重要的工作,值得高度重视。
录取通知书出错,折射出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学主要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每项职能的实现,没有严谨务实的态度,是无法完成的。发放录取通知书是大学实施三大职能的第一步,尤能体现大学育人的理念。录取通知书内容的拟定是简单的公文写作,简洁明了地把话说清楚,把学生报到的时间、地点及其注意事项表达清楚,不是什么高深的学术研究工作。这就需要健全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审校程序,完善的问责制度,才能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大学录取通知书,大多是电脑排版,用的是不需要手写的印刷字体,需要在校对上严密把关。譬如用五笔打字的要注意字形相近引起的错误,用拼音输入法打字的要注意读音相近引起的错误,在语法、用词、数字、外文名称等方面杜绝出错,这样的一份录取通知书就不会出现如这些见诸报端的错误。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人们不常用的东西或者技能,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遗忘,提笔忘字可用这一规律来解释。大学应该是文字使用较多的地方,当人们熟练应用键盘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快捷、方便;同时也应该警惕长期不写字导致对汉字字形、字义、读音的遗忘,甚至出现错误而不自知的麻木,更应对产生错误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所预判。机器不能取代人脑,最后的审读把关需要人工完成。
录取通知书的拟定和发放应该体现准确性、专业性和权威性。让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文字、每一处标点,规范语言文字,守护精神文明。作为大学,更应该还规范语言文字的一片净土。
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的情况可以休矣。
原文发表于2024年8月1日第7期《书法报·硬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