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圈法则绝对可以被视为珍宝、奉为圭臬。一个足够简单、好记的模型,却能解决巨大的问题。
黄金圈法则由营销专家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提出,它主张从内到外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找到更有价值的目标和解决方案。
Why 代表最内层的思考,关注于原因和动机。在这个层次,深入探究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它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How 代表头脑中的解决方法和技术,这是中间层的思考,关注于方法和过程。在明确了 Why 之后,这一层次涉及到如何实现目标,包括策略、流程和行动方案。
What 是最外层的思考,关注于具体的行为和结果。在明确了 Why 和 How 之后,这一层次是关于具体实施和执行的内容。
这种方法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领导力、管理、市场营销和创意产业中。例如,在商业策略中,通过首先明确公司的使命和信念(为什么存在),然后考虑实现这些信念的方法(如何操作),最后确定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做什么),企业能够更好地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从而提高品牌忠诚度和市场竞争力。
很多人因为学习了黄金圈法则,彻底唤醒了思维。之所以称其为黄金圈法则一点不为过,因为它的价值不亚于黄金。
绝大部分人思考、行动和交流都是从现象开始,也就是从 What 开始,由外向内 。
而卓越的人则喜欢从 Why 开始,由内而外。比如,大部分产品在宣传时说:我们的产品很牛,采用了什么什么技术,达到了什么什么水准。这其实很难打动消费者。
而另一些产品就不一样,比如乔布斯会说:我们一直坚信,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非同凡响,生而不同。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工业制造和用户体验上花费的巨大精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用户获得极致体验。我们所有的产品都追寻这一原则,因此你需要买一台。
当你也认同这种生而不同的观念时,购买欲望就已经被调动了,站在为什么这个层面来打动消费者,这就非常高级 。
几十年前大众甲壳虫做过一次非常经典的广告,文案内容大致是:
我们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中有3389名工作人员,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检查甲壳虫(每天生产3000辆甲壳虫,而检查员比生产的车还多)。
为什么黄金圈法则那么有效?
黄金圈的外层是 What,对应大脑外侧的新皮质,负责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帮助我们理解事实。
黄金圈里面的 Why 和 How 对应大脑内侧的边缘系统,负责所有的行为和决策,还有信任、忠诚等感受。
边缘系统和新皮质层最大的不同就是,边缘系统更容易感情用事,他会让我们做出一个决策或者行为,可又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做 。
所以我们总会让新皮质层为自己的感性决策,找出理性而客观的理由。当从 What 开始沟通的时候,是对着新皮质层说话 ,虽然这个时候能够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因为新皮质层不负责行为和决策,所以不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除非我们自己主动加工信息后,产生做某件事的好处和观念才行。但任何主动加工处理都需要耗费能量,很多人不愿意为此消耗能量。
当从 Why 开始沟通的时候,是直接对着控制决策的边缘系统沟通,更容易产生好感和选择倾向。这时候,再提供 How 和 What 这些理性信息,才会产生效果。
这个逻辑在面试、沟通、商务谈判、陌生拜访,甚至相亲现场都有很明显效果。如果感性层面不看好你 ,摆出再多的优势,开出再好的条件,也会大打折扣。
黄金圈法则的关键在于先建立同频,引起共鸣,不管是真心还是手段,总是更有效果。
比如,领导分配任务,大部分人都能搞懂这是个什么项目,采用什么流程,自己该做什么。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能够快速掌握其中的诀窍,知道怎么做才能又好又轻松。还有更少的一部分人,总能在领取任务同时,先主动了解整体状况,知道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是哪颗螺丝,这样就能更好把握做事的度 。
比如,领导安排你跟一个资深老员工合作,推进项目,大部分人理解的意思是让你向他多学习,普通人会观察他做了什么,然后整理这些信息,勤学多问。高一点会去学习他办事的能力,分析他的方法论。而深谙黄金圈法则的人,会先思考,领导为啥派我跟他合作,而不是派别人。经过跟领导的沟通,你判断出来合作的目的不仅是让你多学习,而且老员工最近另有任用,领导有意让你替代他的工作。能领会到这一层的人,自然也能更好完成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
有些人成长的快,有些人总当炮灰,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往往就在这里,大部分人听话都是听他表达了什么,高手会去听他想表达什么,而高高手会直击核心要害,搞懂为什么他要表达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