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在历史书上看到的“地动仪”其实是一个叫王振铎的当代人在上级有关精神指示下,在1951年根据后汉书中一百多个字的描述:
以精铜铸成,员「通“圆”」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大」柱,傍行「延伸」八道,施「设置」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枢纽」机巧制,皆「都」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凭借」此觉知。虽「虽然」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再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造出来的臆造品。古书上描绘的地动仪从来没有被发现过实物,早已失传。
王振铎制作的模型问世后,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它被中国特种邮票选印过,也多次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对外宣传,还被编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国地震局也用来作为其标志(近年来才取消),甚至以国礼的形式漂洋过海,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与美国从月球带回的岩石并排展出。
其实这个仿造的东西也完全做不到古书上描述的功能。唐山大地震时,由于其制作原理错误,所以其未能展现该有的功能。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甚至指出“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根据想象制造古物并非不可,但在中国几代人学过的历史课本中,没有标明这是现代人的臆造品,所以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中,这就是出土的有1800年历史的张衡地动仪。
直到2018年被历史课本删掉,很多人才刚刚知道这个东西是经不住推敲的。但恐怕很少有人还知道,我们在教科书上常见的“司南”,也就是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也是上面那位王振铎的手笔。
司南的标准图案(一个天然磁石做的汤匙)在我们小学课本里就有。但是迄今并未发现任何古代的司南实物,这个图案实际上是王振铎在20世纪40年代假想出来的。该图后来上了1953年的纪念邮票,于是成为定论:中国人在战国时代发明了司南。
这个汤勺形状的司南完全就是个扯。现在博物馆中陈列的这种司南,通常都是合金制造的,然后高潮来了:你要用用电磁线圈对这个汤勺充过磁,它才能指南。
稍微有物理知识的人就知道,磁石和南北极排斥的力是非常微弱的,所以指南针要做的非常小才能有反应。司南那么大个勺子光是自重都多少了,而且也没两级,咣当咣当转一下勺子把就能指到南?
中国关于指南针的历史文献记载都是相当晚的,但一讲司南,我们就把它的历史提前到先秦。许多人甚至在《韩非子》中找到了证据,认为战国时期就有司南了。其实这个功劳有什么好争的呢,磁石的指南现象在很多地区都能独立发现,给予足够长的时间任何文明都会发现,并不需要多高的创造力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