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离开了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前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眼前这片平静的波罗的海最近一两年却暗流涌动。
2002年9月26日北溪一号和二号天然气管道同时被破坏,还没搞清楚谁是黑手,2023年10月8日,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海底天然气管道也遭到破坏,同时受损的还有两条海底通讯电缆。
这条天然气管道被称为”波罗的海连接器”,工程总长度约151公里。其水下部分为77公里,于2020年投入使用。
建设这条管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有了这条管线,芬兰可以从欧盟、美国或其它地区获取天然气,并可通过这条管道与波罗的海三国甚至波兰共享天然气供应。
乌克兰战争爆发前,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天然气供应几乎全部依赖俄罗斯。芬兰年天然气需求量约为16亿立方米,爱沙尼亚约为4亿立方米。
2022年2月俄乌战争爆发后,这条战略管道果然发挥了效用。当年4月,波罗的海三国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5月,俄罗斯切断对芬兰的天然气供应。此后一段时间,芬兰依靠这条管线从拉脱维亚的地下储气库获得天然气供应。
这个措施使芬兰和爱沙尼亚彻底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
基于此,国际上纷纷怀疑俄罗斯是幕后黑手,而国内媒体则影射美国。
没相到今年八月,事实水落石出,竟然是一艘香港注册的中国货轮“意外”造成的。这艘货轮经新开辟的北极航线来往于中国和俄罗斯圣彼得堡。破案过程很简单,在被破坏的管线旁边发现了一个锚,这个锚上有天然气管道的痕迹,而其油漆和当时经过这片海域的这艘货轮上的油漆一致,这艘货轮抵达圣彼得堡港口被人拍到少了一只锚。这可谓是“人赃俱获”。
从这起事件也可看出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密切关系。
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关系历史悠久,两国在地理、文化和语言上有很多共同点,尤其是在芬兰湾两岸相对较近的地理位置。它们的关系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合作。以下是两国关系的主要方面:
1. 文化和语言联系 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都属于乌拉尔语系,有相似的语言结构,这让两国在文化上有很强的亲和力。历史上,两国人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后,这种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2. 政治与外交合作 自1991年爱沙尼亚从苏联独立后,芬兰成为其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两国都是欧盟和申根区的成员,并且在多个国际组织中有密切合作,如联合国和北欧理事会。爱沙尼亚也被认为是芬兰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盟友。
3. 经济关系 芬兰和爱沙尼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频繁。赫尔辛基和塔林之间的航运和客运线路非常繁忙,许多芬兰公司在爱沙尼亚设有分支机构,反之亦然。爱沙尼亚是芬兰的重要经济伙伴,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
4. 国防合 两国在北约框架内有紧密的国防合作,尽管芬兰直到2023年才正式成为北约成员。两国在安全事务上有相互协作,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和防务上。
5. 交通与基础设施 赫尔辛基-塔林隧道的建设计划(虽然仍在讨论中)是两国间基础设施合作的象征。如果成功实施,这将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
总体而言,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关系是紧密而稳定的,尤其是在欧盟和北约的框架下,它们在多个领域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如果以后两国合并也不意外,因为同宗同族,语言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