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百年咸林的红色印记

文摘   其他   2024-07-25 07:38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917年,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点燃了俄国革命的熊熊烈火,与之相隔万里西北内陆的华州大地也悄然孕育着一场思想变革,一所在没落封建教育荒原中创立的新式学校,引进新思想,成为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咸林中学,品味百年校史,聆听红色故事。

二两银子办学堂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亡图存之路。

出生于华州区龙潭村的杨松轩先生,1893年考中秀才,1896年因痛恨清朝官场腐败与封建科举决裂。受革故鼎新进步思想影响,1909年他加入了同盟会。甲午战争后,他产生了探索新路、挽救国家危亡的想法。1907年,杨松轩和友人顾熠山、郑云章一起,用二两银子租借场地,成立了华县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小学堂。“二两银子半碗油,大王庙里办学堂”便是创学之初条件艰辛的真实写照。

正义楼旧址
除办学遭遇经济不好、校舍条件差等各种艰难外,杨松轩等人还屡受仇学毁学事件的骚扰及迫害。在新旧思想的激烈斗争中,杨松轩抱定“阻力即助力”的坚定信念,“笑骂由他笑骂,诋毁由他诋毁,我自昂首前进。”经费场地困难,他想方设法筹措经费,扩展校址,修建房舍,延聘教师,制订管理条例……逐渐让学校走上了发展正轨。

咸中校匾

1919年,他们在学堂基础上创办了咸林中学,“咸林”二字取“培育莘莘学子,育社会有用之才”之义。松轩先生教育思想先进,注重劳动教育、女生教育、职业教育、勤工俭学等,学校学术风气活跃;他允许各种新思想、包括革命思想在学校传播,开辟了一条教育救国之路。

马列主义传播地

五四运动后,当共产主义的种子刚刚在中国大地萌芽,杨松轩先生委托在北大上学的长子杨钟健为咸林中学代订进步书刊,并介绍新教员。杨钟健将《秦钟》《共进》《新青年》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寄回咸林中学,还积极物色合适的人选来咸林中学任教。

据咸林中学校史馆资料记载,1923年春,杨钟健打算聘请毛泽东到咸林中学任教,但最终未能如愿。这在同年5月26日,他在给父亲杨松轩所写的信中也有印证:“咸中教员,不知发生问题否?前言之手工教员,现已他就,刘竹轩(即咸中校长刘竹轩)托请润之(毛泽东)几日来尚未见他面,但以儿推测,恐不能就。”

虽未请到毛泽东,但在杨钟健的引荐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魏野畴,北京大学学生共产党员王复生、王懋廷兄弟俩先后到咸林中学任教。魏野畴也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在课堂上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西北地区马克思主义首播地主题教育展室

王复生到陕东后,以咸林中学为据点,和魏野畴一起,利用教员身份,带领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革命书籍,印刷宣传品,进行马列主义革命宣传,为建立党团组织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他们还联系上了以渭南赤水为基地进行建团活动的王尚德、张浩如,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向学生介绍党团刊物《向导》《共进》《中国青年》等。

一时间,赤水、华县成为陕西地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据点。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活动,“二华”、潼关、澄城、韩城、大荔、渭南(临渭区)、临潼、西安、咸阳甚至晋、豫、甘等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教育,这使得咸林中学成为陕西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地和党团活动阵地。

1928年,渭华大地上爆发了那场震动西北、波及全国的武装起义——渭华起义,这是陕西、西北的重大事件,也是当时全国的重大事件之一,是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不朽丰碑。咸林中学,正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之一。

卅元惨案惊世人

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传播,令陕东大地有识之士振奋不已,也照亮了大家前进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咸林中学师生组织成立“反日救国会”“民先队”“青救会”等抗日爱国团体,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咸林中学党支部在动员广大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在许多党员毕业或者因革命工作离校的情况下,1938年后半年,在校党员仍有40名,而一批批咸林学子以不同形式奋斗在抗日第一线。

学生参观主题展室

1941年,咸林中学千余名师生走上大街宣传抗日、庆祝元旦。游行队伍返校时遭到国民党26兵站伤兵的骚扰及殴打,兵站上尉副官王志超竟凶残地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射击,打死时毓琦、时万杰、张钧、张在田等学生4人,重伤3人,时称“卅元惨案”。

惨案发生后,学校党组织连夜开会,成立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卅元惨案后援委员会”,决心彻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在“卅元惨案后援委员会”不懈努力下,惨案始末很快在各地传播开来并引起强烈反响,国民党当局被迫答应严惩凶手,最终判处主犯王志超死刑,帮凶王校瑞无期徒刑。

翻新后的正义楼

为纪念“卅元惨案”中的死难学生,咸林中学以抚恤专款作为基金,在校园东边动工建造砖木结构的九间二层楼,命名“正义楼”,寓意着“正义必胜”的革命精神。正义楼前,匾额两侧悬挂的一副楹联:校名咸林八方学子趋关右,楼名正义一代青年仰贞魂。如今的正义楼,已成为咸林学子的精神象征。

红色精神永流传

如今走进咸林中学,松轩先生雕像巍然挺立,正义楼威严肃穆,朗朗的读书声在耳边回荡……穿行在校园里,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与革命英雄无声对话。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缅怀先人致敬英烈,赓续英雄精神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时代的英雄值得被世世代代人民牢记心头。在今天,缅怀英烈不单是学习他们身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英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缅怀英烈更是对当代人的精神洗礼。在史书的字里行间、在泛白的老照片里,寻找那些能唤醒我们心底崇高信仰的历史遗迹,用精神的伟力、思想的火炬,催人奋进,让无数人争做英雄的一分子。

巧用红色资源,传承爱国基因。瞿秋白曾说道:“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牢记历史就是中华儿女自我身份认同的关键一步。2021年,咸林中学被命名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人在此进行红色历史教育,重走红色播火人物的生平足迹,回顾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传播的事迹。人们用这种朴素的怀念方式敬畏先烈,铭记历史,传承爱国基因。

咸林中学组织优秀团员代表向杨松轩先生致敬

紧跟互联网步伐,用好多元化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线下的高校课堂和红色教育基地,而是逐渐年轻化、灵活化。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盛行下,应以通俗易懂的短视频方式讲故事,并将马克思主义与青年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提升青年人的获得感,帮助他们解决关于理想与现实,主义与问题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引导更多青年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和理想信念崇高的时代新人,推动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新时代青年要传承红色基因,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华州区委宣传部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槐院里的前世今生
九眼莲“连通”致富路
遇见光 追逐光 散发光

渭南宣传
渭南宣传,宣传渭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