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三十六: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共建高校,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发起高校、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牵头高校,也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大连交通大学创建于1956年1月,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沙河口、旅顺口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47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50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421人,其中专任教师队伍1032人,全日制在校生19349人,其中,本科生16084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265人。
2024年9月,大连交通大学发布《关于优化调整二级学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对二级学院进行撤销、重组、新建。
一、学校前身
(一)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
1956年1月建校,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7年9月,改名为大连机器制造学校。
(二)大连铁道学院
1958年7月,在大连机器制造学校基础上,创建大连铁道学院,学校设置了机电系、机械工艺系、数理力学系,拥有12个专业,在校学生达到2119人,教职工623人。1961年1月,成为原铁道部直属院校之一,由其直接领导。
1971年根据中央和旅大市的指示精神,学院做好了招教工农兵学院的筹备工作。1972年至1976年,学校共招五届工农兵学员大学生。
1982年1月,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5月,学校召开首次教学科学报告会,全面检闼几年未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成果,表彰了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学科研人员,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努力工作,为把学校办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做贡献,这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恢复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到提升。1984年1月,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全国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6年9月,学院首届留学生举行开班典礼。1998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爱思国际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创建了爱思国际学院。同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大连铁道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成为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专业,19个专业(学科)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3月,学校由铁道部规划辽宁省管理,明确提出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城经济,巩固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围”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十五”规划中,着重强调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和巩围优势学科,优化专业学科结构,进一步突出“交通”特色,重点支持交通工程、车辆工程、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学科
二、大连交通大学
(一)发展历程
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
2007年8月,大连交通大学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10月,经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学校启动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2009年9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批准,学校现代轨道交通研究院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同年10月,学校“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0年3月1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原铁道部签署共建大连交通大学协议,铁道部将重点支持大连交通大学开展机车车辆等领域的课题研究和科技攻关];同年9月,学校获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成员单位;同年12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同年11月,经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2017年1月,大连交通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2021年6月23日,加入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2022年12月30日,国家铁路局公布了第二批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的认定结果,副校长陈秉智教授牵头的高速列车服役安全关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这是学校首次获批国家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也是学校在推进科研平台高水平建设方面紧扣轨道交通发展特色取得的新进展。2024年9月,大连交通大学发布《关于优化调整二级学院机构设置的通知》,对二级学院进行撤销、重组、新建。
撤销: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车车辆工程学院、中车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现代信息产业学院); 重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建:交通工程学院、詹天佑学院(中车学院)、轨道智能工程学院、基础部等学院(部); 更名: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更名为电气工程学院。
(二)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开设5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工、管、文、理、、法、艺等6个学科门类。
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物流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中美合作办学)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软件工程
大连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
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软件工程
大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大连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
大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智能制造与智慧交通、土木工程(中美合作办学)、土木工程+软件工程
大连交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现代信息产业学院):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大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会计学、会计学(中澳合作办学)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队伍1032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1%,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27%,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4%,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55%。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训练、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团队、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团队、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团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力学教学团队、管理学教学团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团队
(四)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是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是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牵引变流与电磁兼容、电机电器控制与测试技术、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业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轨道列车网络控制与智能优化调度、综合自动化与轨道交通先进控制、复杂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工程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智能计算与信息化处理、数据科学与信息服务、网络控制与数据库安全、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轨道交通与区域发展、数据科学与管理决策、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轨道交通市场与营销、企业战略与产业政策、技术经济管理与风险分析、公司财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跨国经营管理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交通运输、工程管理
辽宁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支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国际化试点专业、应用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建设点46项。拥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60门。
辽宁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11个):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环境工程、工业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软件工程、车辆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轨道车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名单(4个):大连交通大学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与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轨道车辆实验教学中心、轨道车辆设计制造与维护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交通运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材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铁道信号与电气化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软件服务外包综合实训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车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软国际集团大连中软卓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大连交通大学-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中国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连交通大学-北京中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省级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2个):辽宁省研究生光电仪器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辽宁省智能制造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
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5人,省部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36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5个;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2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其中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大学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工程训练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团队
辽宁省教学名师:李志斌、杨鑫华、王炜、邱明辉、杜广强、门贵斌、关天民、黄明、王洪德、卢碧红、车如心、运新兵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何卫东
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关天民、丁志敏、樊志新、高 飞
辽宁省优秀专家:马云东、郭方准
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张志华、郭方准
辽宁省特聘教授:任瑞铭、何卫东、马云东、关天民、杨鑫华、陈秉智、邓 武
全国优秀教师:万朝燕、丁志敏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社科基地、智库等40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
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高速列车服役安全关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究院、辽宁省轨道交通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新能源电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机电传动与优化设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现代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重大装备热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速动车组制造与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铁路物流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复杂零件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焊接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动车检测与网络控制工程实验室、辽宁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寒地区高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轨道车辆检测中心、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无机超细粉体制备及应用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载运工具先进技术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人机工程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技术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连续挤压辽宁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光电材料与器件辽宁省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
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辽宁省“一带一路”交通与区域发展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交通互联互通与人文交流研究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辽宁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基地、大连交通运输管理研究基地、大连市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
省级创新团队:精密连续挤压及高分子材料高弹态挤压新技术研究、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协同设计协同仿真与协同优化、产学研合作研究、现代机电液传动技术、连续挤压和连续包覆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材料、轨道车辆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
(七)知名校友
龚建明、欧阳明高、谭成旭、苑世剑、陈善本、孙景斌、滕玉和、朱友文、郑吉春、刘玺明、葛继平、张伯威、徐朝亮、刘化龙、傅建国、孙永才、楼齐良、尹刚、晏平、王泰文、王立刚、赵光兴、王宫成、孙周明、邓恢金、侯志刚、闵兴、姜冬、问增杰、谷春阳、穆国强、金犁、宋甲晶、单忠立、刘溥、詹炜、柳建尧、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