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十一:南京工业大学

文摘   2024-11-07 08:50   山西  
中国“三非”名校之十一: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简称“南工”]或“南工大”,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由江苏省主管,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落实“科技创新改革30条”试点高校" 。

   学校一方面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经过多年发展于1995年变成南京化工大学;另一方面可追溯到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创建的附设机师科,于1980年升级成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1年,原南京化工大学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并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新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校入选多个国家重点计划,2013年入选“2011计划 、2016年入选“111计划”、2010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校有江浦、丁家桥、虹桥3个校区;截至2024年3月,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共开设101个本科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9个。]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重点学科

一、学校前身
(一)南京化工大学

   在清政府为“兴学育才”试行“新政”《人才为政事之本》的背景下,1902年,署理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焘正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因省界纠纷问题受到当地士绅反弹,最终于1906年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民国建立后,1915年校长江谦重新修葺学校,正式变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全部归并进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3月中旬,由于政局动荡国立东南大学被迫停课,同年6月,教育行政委员会将国立东南大学等9所公立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设有化工系 。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江苏大学;因师生强烈异议,同年5月,学校再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经历8年的抗日战争后,1945年学校开展复员东还工作,并对教学重新设置,其中工学院下设置化工等7个系。1949年8月,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经政务院核定,学校去除“国立”二字改成“南京大学”。

   1952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机械、土木、建筑、化工等5个系,以及农学院的农业工程系为基础,与金陵大学电机、化工两系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美国各差会联合创办的教会大学,于1921年设化学系和工业化学科)

   1958年8月,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从学校分出,单独创建南京化工学院。1995年4月,南京化工学院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

(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1915年下半年,在贝伦子倡议,江苏省当局支持下,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增设机师科。192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改称“同济医工大学“,机师科随之改为附设中等机师科。1926年更名为附设机师学校。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再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 

  1933年,合并国立劳动大学后,学校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 ,设土木、机械二科。1935年,改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11月,改由华东工业部领导后,学校更名为华东工业部同济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秋,学校从上海迁址南京市。1953年,原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土木科扩建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1980年,升格为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二、南京工业大学

(一)发展历程

   2001年2月,教育部同意南京化工大学更名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5月,原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新南京工业大学。

   2010年6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同年10月,入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11月12日,正式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 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支持其土木工程、建筑等学科建设。2013年1月,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年5月,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2016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2016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2017年1月,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年3月,学校成为江苏省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11所高校之一; 12月,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和教育部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同年,学校获批“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10月,学校发起成立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大学科技园联盟;同月,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以及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0年11月,学校入选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2021年12月,2011膜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2023年11月30日,2023中国安全应急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千灯湖畔举行,全国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成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单位。同年12月,入选全国首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之一,是江苏高校唯一入选的课程。2024年4月,获得2项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5月,学校首次获江苏省艺术基金立项。

(二)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立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设101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教9个学科门类。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消防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应急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水质科学与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化工安全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化学、应用化学

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增材制造工程、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药学、药物制剂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电子商务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汉语国际教育、英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铁道工程、地质工程、交通工程、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

南京工业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

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柔性电子学

(三)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19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矿业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自主设置):柔性光电子、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光电功能与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动力工程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节能材料与工程、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绿色建筑技术与工程、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材料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低碳流程再造、生物检测技术与安全评价、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

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生物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农药化学、绿色能源化学、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磁光电材料物性与器件、光电功能与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动力工程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节能材料与工程、新能源与控制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环境设计及其理论、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绿色建筑技术与工程、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材料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与技术、低碳流程再造、轻化工技术与工程、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信息服务与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体育产业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建筑学、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风景园林、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设计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特色重点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

十一五”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2个):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

江苏省重点学科(“十四五”8个):化学、药学、外国语言文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6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截至2024年5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得A等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等级。学校ESI综合排名进入全球前1‰,全球综合排名499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2位;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四)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300余人,高级职称人员16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82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5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384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4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徐南平应汉杰、黄和、周廉、董绍明、张平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 、顾宁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徐南平、邢卫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徐南平、陆小华、邢卫红、仲兆祥、暴宁钟 、董晓臣、应汉杰 、邵宗平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郭凯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徐南平 、邢卫红、凌祥、应汉杰 [219]、邵宗平、蒋军成 [黄和 巩建鸣、杨解君 、沈晓冬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陆小华、邢卫红、邵宗平、暴宁钟、范益群、汪勇、管国锋、顾学红、陈日志、孙林兵、仲兆祥、凌祥、董晓臣 

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人选:杨阳、孙世鹏、周嵬、陈小强、刘公平、朱家华、潘宜昌、王学瑞、徐乐、周瑜、余子夷、纪拓]、郭凯、安众福、陈永华4]、陈宇辉

全国模范教师:陆小华

全国优秀教师:徐南平、应汉杰、尹富林、许仲梓

国家级教学名师:管国锋、张广明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唐明述 、许仲梓、应汉杰、徐南平、乔旭、陆小华、邢卫红、黄培、邵宗平、管国锋、金万勤 、凌祥、郭凯、蒋军成 、沈晓冬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唐明述、徐南平、许仲梓]、陈国兴、邵宗平]、蒋军成

国家级教学团队:材料化学工程教学团队、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材料化学工程(金万勤)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陆小华、徐虹、金万勤、徐炎华、刘晓勤、郭凯 、胡永红、董晓臣、陈新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许仲梓 、邢卫红、凌祥、董晓臣、应汉杰 、蒋军成、邵宗平、黄和

江苏省特聘教授人选:暴宁钟、汪朝晖

江苏省教学名师:陈国兴、管国锋、孙伟民、陆小华、胡永红、居沈贵、张天峰、郭华瑜、王轶卿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28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住建部专业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注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书院制“2011学院”,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共建“英才班”。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智慧教育平台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3门、全国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1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拥有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安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交通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日语、环境设计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京工业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制药工程、安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培育点)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质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金融学、英语、消防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车辆工程、通信工程、风景园林、地理信息科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轻化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市场营销、药物制剂、药学、产品设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江苏省特色专业: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研究中心3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8个。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国家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1个):工信部面向工业催化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柔性电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化工过程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化工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化学与工业水处理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先进生物制造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流程工业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渗透汽化膜与膜过程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化工过程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石油和化工行业煤炭清洁转化节水减排工程实验室、化学工业(全国)工业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化学工业(全国)膜工程技术中心、石油和化工行业气体净化膜及装备工程实验室油和化工行业废塑料生物催化解聚与循环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轻工业食品安全快检技术与装备研发重点实验室、中国建筑材料行业气凝胶材料重点实验室

(七)校友情况

时钧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九十年代以来开辟了无机陶瓷膜科学与技术的新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唐明述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创建的压蒸快速法已定为我国及法国标准。碱碳酸盐集料碱活性检定法已初定为RILEM标准。

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课题“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实现产业化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省部共建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膜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

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光电子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有机半导体的设计原理、高效制备与光电器件“第一完成人。

周廉著名的材料科学家。致力于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的研究,在低温铌钛超导材料Nb3Sn、高温YBCO超导材料、B系超导材料和二硼化镁新型超导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创造了三次世界最高纪录。

陈家镛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湿法冶金学科奠基人、化工学科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湿法冶金学科的建立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催化材料、新化学反应工程以及绿色化学等领域研究,是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奠基人。2010年9月23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30991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闵恩泽院士之妻。是近红外光谱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领路人。

张存浩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及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过多项石油化工装置的重大技术改造和攻关。

时铭显石油化工机械专家,教育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研究的第三级旋风分离器专利、“旋风分离器尺寸分类优化组合设计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陈忠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