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科举考试中的“三元及第”和“六元及第”

文摘   2024-12-15 09:24   山西  

趣谈科举考试中的“三元及第”和“六元及第”

   

    元是第一的意思,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有“连中三元”、“三元及第”和“六元及第”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讲呢?

     先说“连中三元”、和“三元及第”。“三元”有大三元和小三元之分,还有“武三元”。

     小三元是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凡名列第一者,称为案首。一人连得三案首为小三元。

     大三元又称三元、连中三元”、和“三元及第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三元及第,在连续的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头名称连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读书人获得这一称号者寥寥无几。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改革,到明清时期形成了最为正规的科举程序。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三元及第有16人。分别是:唐朝的崔元翰张又新武翊黄。其中武翊黄,字坤舆 ,官大理卿。工正书,长庆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唐张诚碑,为其所画。《唐书宰相世系表》、《金石录》。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史上记录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确系连中三元

     两宋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冯京王岩叟金代的孟宗献元代的王宗哲

    明代有黄观,字澜伯。一字尚宾,明初出生于上清溪(今清溪乡)。他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对他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赞誉。

    商辂(1414316—1486817日),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商辂于明代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景泰元年(1450年),商辂作为朝廷的代表接英宗回京。终景泰一朝,商辂一直在内阁任职。景泰七年(1456年),升太常寺卿,尽力辅助景帝处理军政大事。夺门之变后,商辂被诬革职下狱,因英宗对其印象较好,故处分较轻,安然回到淳安老家。成化三年(1467年),以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入内阁,后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成化十三年(1477年),进谨身殿大学士。因宦官汪直专权擅政,其不愿同流合污,再度辞官归田。 [39]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1486817日),商辂居家十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商辂历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临事果决,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41]他反对南迁,主张抵抗瓦剌,坚定地站在于谦一边,在备战中有力地配合于谦指挥战斗,为捍卫京师起了重要作用。作为内阁重要成员,对当时的政局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商辂又是辞翰文章、满腹经纶的才子,其在理论上向往三代之治,针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各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

     清代有钱棨陈继昌。其中钱棨江苏苏州(1734—1799)乾隆辛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公元1781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

    武三元:历史上也出过四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其四是清朝乾隆年间顾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顺天乡试解元,后连捷为甲戌科会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顾麟又在天下数以百计的贡士中独占鳌头,中武状元,授头等侍卫。

再说六元和连中六元、六元及第

    中得小三元,再中大三元者为六首、六元。科举历史上完成这一高难度成就的唯有明朝洪武年间的黄观连中六元)以及清朝乾隆年间的钱棨二人而已。

    

黄观1364-1402年),澜伯,又字尚宾,早年随母姓,名许观,后恢复黄姓,贵池清溪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明朝官员。黄观年少时作翠微书舍,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的殿试,中状元。建文元年(1399年),黄观任右侍中,掌管玉玺,与方孝孺、齐泰等同为建文帝所亲信重用,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挥兵南下,攻打南京。黄观为朝廷起草了一份声讨燕王朱棣叛逆的檄文,并奉旨赴长江上游各地去征兵调将,以征剿叛逆,为建文帝勤王保驾。朱棣攻占南京后,下令通缉黄观。其在得知自己的妻室、女儿、眷属均已死节,大势已去,回天无力后,于是便投江自尽。黄观从童生到状元,一路所向披靡,不仅顺利通过六次考试,且均获榜首,被称赞三元六首,在中国应试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其诗文大多流失,殿试时应对明太祖朱元璋的时论《御戎策》尚存,还著有《咏湘竹箫》《柏屏》《挟弹图》《水鉴楼》《早朝大明宫》《送友》《书塾后望九华》《溪上晚眺》等诗歌。

    

钱棨1734-1799年),原名起,后因避唐代诗人钱起同名,遂改为现名,字振武,号湘舲,苏州府长洲人,吴越王钱镠之后,钱中谐的曾孙,清朝六元状元、官员。钱棨出身于书香门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棨乡试中式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辛丑科会试中式第一名会元,殿试中式第一名状元。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钱棨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次年,任上书房行走,侍教皇子,因不到书房督课而遭革职留任。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任詹事府右赞善,次年充广东乡试副考官,乾隆六十年(1795年),擢詹事府中允,升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嘉庆二年(1797年),擢詹事府右庶子,寻转左庶子,翌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充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四年(1799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云南学政,卒于任上。云南总督代为料理后事,送柩回籍,葬于苏州府吴县胥口镇的香山。

    

     乾隆帝钦点钱棨为状元时,曾赋诗记盛: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蕃。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王曾如可继,违弼我心存,副主考翁方纲则把数百人的赞颂诗编成《三元诗集》,以示祝贺。后人还在钱棨的进学之地苏州府学建立三元坊,来表达对他的纪念。钱棨著有《湘舲诗稿》。还曾参加纂修《明史》,另著有《中吴文献》六十册,《三吴水利》三卷。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