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三十七:兰州理工大学

文摘   2025-01-07 09:55   山西  

中国“三非”名校之三十七: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简称兰理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部分专业迁入;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15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学校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2017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并成功入选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截至20244月,学校有兰工坪、彭家坪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有教职工2507人,在校生31009人;学校有19个学院、64个本科招生专业;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一、学校前身

(一)甘肃省立工艺学校

     1919年(民国八年)根据国民政府《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测绘学专家牛载坤在兰州中山路创建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提出了艰苦自立的校训。1921年,改为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改为省立工业学校。1927年,更名为省立工科职业学校。1929年,改名为省立第一工业学。1936年,按照新学制又改为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设纺织、编染、制革三科各一班。1944年,改名为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高级土木科、机械科、纺织科、化工科、电讯科各一班。至1948年的30年中,学校累计编班54个,毕业学生1500余人。

(二)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

    19498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1年,学校在市内下沟和傅家巷购租民宅三院,已解决学生教室、宿舍和食堂缺失的问题]1952年,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划归甘肃省工业厅领导;同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校舍;1953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和临洮两县工业学校化工科并入学校。

(三)兰州工学院

    1954年,学校划归国家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关系由地方转到中央,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将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第一幢教学楼(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19584月,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决定将兰州工业学校改为兰州工学院。

(四)甘肃工业大学

     1958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同年10月,甘肃工业大学正式命名。

    19653月,经中央批准,甘肃工业大学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为全面贯彻党对国民经济以调整为中心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战胜经济困难和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国家决策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战略,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部分专业和北京机械学院部分专业整建制搬迁到兰州,与甘肃工业大学保留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铸造工艺及设备、工业与民用建筑三个专业共同组建成以机械类专业为主、崭新的甘肃工业大学,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3],搬迁任务在同年8月下旬基本顺利完成。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领导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二、兰州理工大学

(一)发展历程

    2003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1212月,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20133月,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同年9月,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年,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成立。

     2015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一所省局共建重点大学。次年6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大会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和特色学科座谈会上对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共建授牌;7月数据显示,兰州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20173月,学校入选教国家国防教育特色高校、材料科学学科(Materials Science)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7月,甘肃省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联合签署《关于共建兰州理工大学的意见》,这标志着兰州理工大学继西北师范大学后,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高校。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2023年,学校获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优秀案例


(二)院系专业

    截至20244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设64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

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普通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红柳卓越班)、焊接技术与工程(普通班)、焊接技术与工程(红柳精英基地班)、功能材料、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工程、纺织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原流体机械及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原流体传动与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风能与动力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软件工程、软件工程(鲲鹏实验班)、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智能建造、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测绘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兰州理工大学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制药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金融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大数据会计方向)、会计学专业(智能财务与国际会计方向)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俄语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法学院法学 、 知识产权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

兰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

兰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兰州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三)学科建设

     截至20244月,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力学、安全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利工程、建筑学、设计学、生物工程、法学、测绘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未覆盖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工商管理、会计、国际商务、艺术、法律、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工程管理、药学、汉语国际教育、翻译

(四)

(四)师资力量

    截至20244月,学校有教职工2532人,其中专任教师1620人,博士学历教师896人,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16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07人。有双聘院士3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聘请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47人、飞天学者青年学者42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个,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7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1个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院士:胡文瑞谭建荣柴天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马秀良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翠兰、丁贤明、李春旭、王政、严克明、张祯年、王春行、程兆雪、董庚茂、张丕祚、李鹤岐、刘希远、胡赤兵、齐学义、樊丁、朱彦鹏、杜永峰、王秀丽、郑小平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文生、马颖、杜永峰

甘肃省领军人才:杨新华、张云升、杜小泽、王雪浪、赵宏、马颖、冀宏、年福忠、程选生、龚俊、董建华、王国英、李文生、樊丁、胡文瑞、夏天东、杜永峰、朱彦鹏、樊丁、张秋余、张爱华、李贵贤、徐建林、陈体军、李有堂、王兴贵、马颖、田振际、冯辉霞、霍海峰、郝晓弘、李旭东、丁雨田、龚俊、王秀丽

甘肃省飞天学者:王国英、权辉、叶帅华、裴强强、冯冬涵、胡亮、周凤玺、李二超、苏建宁、李世友、冉奋、卢琴芬、谢海波、张裕明、李文生、杨福前、李安、冀宏、孔令斌、顾建军、贾均红、王立平、孙东志、曹睿、彭斌、陈辉、彭国义、董建华、张人会、靳伍银、韩建平、石玗、李金平、周颖、巩敦卫、管仁国、张树生、刘银水 

长江学者:张云升、杜小泽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4月,学校34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2个,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国家级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电气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市场营销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通信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专业:工程管理、建筑学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冶金工程、物联网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4月,学校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有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科研平台: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与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镍钴金属新材料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有色冶金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重载柔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转化中心: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金属表面工程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土木工程减震隔震技术研发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可再生能源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七)知名校友

田学斌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张德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洪毅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付文韬国家海洋局"蛟龙"号潜航员,党中央国务院"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获得者

郭齐胜装甲兵工程学院指挥管理系教授,军事装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

彭致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郝远甘肃省副省长

李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高云,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党委书记,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书记

杨友甫中国民主建国会八届中央委员,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常委、兼职副秘书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委

火宏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排水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谦英甘肃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兼任甘肃省卫生系统政研会副会长、全国中心城市中医医院政研会理事等职

袁占亭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黎志强,河西学院党委书记 

郝林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齐同生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刘壮涛,重庆兴农融资担保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前庄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