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二十六: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是全国第三批、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川至、迎泽、中都、汾阳四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422亩(其中晋中新校区占地1138.6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设有40个教学机构,64个附属及教学医院,开设32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208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4539人,硕士研究生6354人,博士研究生729人,国际学生462人。
一、学校前身
(一)山西医学传习所
1919年8月,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山西医学传习所,所内教职员多为研究会理事、名誉理事等兼任。所址初在国民师范学校东院,后迁入新民中街(川至医专)新址。山西医学传习所学制为一年半,共招3期7个班。1922年2月,学制改为两年,共招3期6个班。至1926年12月,传习所共有毕业生640人。
(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1921年8月,医学传习所改名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传习所各班继续办),学制四年,招生对象为有中等学校八学期程度者,共招生3班,毕业106人。
(三)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1928年8月,学校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至1930年8月,招收4个专科班:2个中医班,2个西医班,4个班共毕业学生214人。
(四)“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1932年1月,学校改名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仍为4年,中西医兼授。
1934年6月,学校变为主授西医课程。1940年,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
(五)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
1946年8月,学校改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1949年8月,太原市军管会作出决定,在山西大学医学院与山西省立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将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学专科学校及省立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同时合并到山西大学医学院。
(六)山西医学院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高等教育部批准山西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山西医学院,归卫生部领导,省卫生厅代管。1954年,学校改由省教育厅管理。
1990年8月,省政府同意将正在筹建的山西省汾阳高级护理学校改为山西医学院汾阳专科部,归山西医学院直接领导和管理。
二、山西医科大学
(一)发展历程
1996年,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批准将山西医学院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随之山西医学院汾阳专科部改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2000年4月,省教委同意该校成立山西医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同时,省教委批准设立了山西医科大学大同学院。该学院设在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属山西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2002年,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中日友好学院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的二级学院。2003年2月,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运城卫生学校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运城学院;8月,省政府批准山西医科大学与晋中市卫生学校联合举办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
2018年3月,山西省编办批准临汾市人民医院、运城市中心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忻州市人民医院、吕梁市人民医院、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太原市精神病医院(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等7所三级甲等地市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20年2月21日,山西省编办批复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名称为“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 ;10月19日,山西白求恩医院挂牌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名称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2021年,入选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室建设试点单位。2022年,入选山西省首批“双一百”示范点。2023年5月,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7月,学校承办2023年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京晋冀蒙“233”战略合作正式启动]。12月,太原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发布《关于山西医科大学迎泽校区总体规划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公示》。
2024年10月19日,由山西省红十字会和山西医科大学联合成立的“南丁格尔工作室”揭牌,该工作室为山西省首个。
(二)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40个教学机构,64个附属及教学医院,125个其它教学基地,15个研究生培养基地,2个科学研究基地,开设32个本科专业。
院系设置: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山西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外语系、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运动康复系)、山西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山西医科大学计算机教学部、山西医科大学临床技能教学模拟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七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十五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
本科专业设置:临床医学(“5+3”一体化)(含儿科学方向)、临床医学(五年制)(含免费医学生)、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儿科学、精神医学、助产学(2018年开设)、基础医学(2018年开设)、眼视光医学(2018年开设)、护理学、药学(含药剂方向)、中药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康复治疗学、药物制剂(2018年停止招生)、眼视光学、医学实验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产业管理方向)(2018年停止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2018年停止招生)、健康服务管理(2019年开设)、英语(医药方向)(2018年停止招生)、社会工作、生物制药、智能医学工程(2019年开设)、生物医学工程(2021年开设)、运动康复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医护员工7000余人,研究生导师2000余人,临床教师2200余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等国家、省部级专家及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省级教学团队24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斌全
省级教学名师:罗晓晋、张岩波、韩玲革、郝敏、高彩荣、张辉、王志中、解军、金瑞华、张明升、张策、殷国荣、王素萍、李荣山、景雅、王秀平、卢莉、李健丁、刘桂芬、祁金顺、曲成毅、王斌全、郑建中、牛侨、张淑秋、程牛亮、李青山、吴博威
(四)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各类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5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应用心理、社会工作、图书情报、医学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重症医学、泌尿外科学、中医护理学、骨科学、肾病学、普通外科学、老年病学、急诊医学、风湿免疫学、护理学、病理学、眼科学、心血管内科
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基础医学
学科评估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2个学科进入前40%;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前1%,核医学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10名,风湿免疫学名列全国第12名。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示范中心,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国家级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临床医学
山西省品牌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
山西省特色专业:口腔医学、药物制剂、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药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技术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眼视光学、运动康复、基础医学、儿科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方向)、口腔医学、麻醉学、社会工作、生物制药、精神医学、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医学影像学、中药学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各类省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64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尘肺病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理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免疫性皮肤病干细胞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法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血液病分子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防治与新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环境健康损害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诊治及临床药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食管癌发病机理及转化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分子影像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精神障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法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血液病分子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食管癌发病机理及转化研究省重点实验室
山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医学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靶向外科高性能成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山西省骨与关节疾病工程实验室、山西省智能影像大数据与功能纳米成像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核医学智慧与技术转化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山西省肾脏病研究中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山西省医学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山西省骨关节炎生物学样本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西省实验动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山西省食管鳞癌多组学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山西省头颈部恶性肿瘤生物样本资源与实验材料共享服务平台
山西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分子影像转化与开发协同创新培育基地
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健康人文研究中心、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省科普基地:山西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人体生命馆、山西医科大学中药标本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重点实验室
协同育人中心: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育人协同中心
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山西省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科技创新中心、山西省干细胞临床转化研发联合实验室、山西省医疗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山西省骨关节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联合实验室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创新团队: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研发与转化团队、黄芪活性分子作用机制与健康产品研发创新团队、在体可视化研究创新团队、泌尿外科精准诊疗及整合一体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
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骨关节病诊断与治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纳米分子成像与载药制剂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防治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法医司法鉴定理论与关键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认知障碍的多学科诊疗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耳鼻咽喉-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出凝血疾病和白血病诊疗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天然来源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研究创新团队,细胞新生再生与出生缺陷防治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
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卫小春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崔永萍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以贠克明为带头人的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
(七)知名校友
赵雪芳,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人民的好医生”称号获得者
徐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
田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
董红霖,第十三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张克让,第五届“人民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获得者
任武贤,“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