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四十:兰州交通大学

文摘   2025-01-14 10:18   山西  

中国“三非”名校之四十:

兰州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国家铁路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甘肃省高水平大学,由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可追溯至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58年,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入兰州,组建中国第三所铁路高校兰州铁道学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领导;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截至20244月,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405亩,校舍建筑面积约77.7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6.5309万册;设有21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设本科专业70个;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226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全日制在校生30883人,其中本科生22045人,研究生7735人(硕士研究生7318人,博士研究生417人),留学生244人,高职生729

一、学校前身:兰州铁道学院

     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原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原北京铁道学院前身)。

    1946年冬,东北解放区创建了东北铁路职工学校,后改名东北铁路学院,哈尔滨铁道学院,后来并入北京铁道学院。

     1949年夏,中央军委铁道部决定,将接收的交通大学之唐山工学院、北平铁道学院和新创建的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成中国交通大学1950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中国交通大学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的北京管理学院改称北京铁道学院,唐山工学院改称唐山铁道学院。1956年,政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兰州建校,教育部确定学校按在校学生9000人的规模在兰州市选址修建。1956年起,政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兰州建校。1958年,铁道部决定唐院暂不迁校,并决定在兰州唐院所选校址新建一所兰州铁道学院。19591月,学院向铁道部申请建立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兰州分院,受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兰州铁道学院的双重领导。6月铁道部在全路高等学校内确定3所重点学校,为唐山铁道学院北京铁道学院兰州铁道学院19611月,根据铁道部命令学院设立科研处,撤销兰州铁道科学研究所4月铁道部确定5所全路重点高等院校:北京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兰州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领导,实行行业办学管理体制。

     1978年,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中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兰州铁道学院脱离铁道部,实施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由铁道部划转甘肃省管理。3月,学校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转。2001年,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整体并入兰州铁道学院。

二、兰州交通大学

(一)发展历程

     20034月,经教育部批准,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兰州交通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5年,经铁道部、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铁道部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兰州铁路机械学校、铁道部重点技工学校兰州铁路运输技术学校整体并入学校。2006年,获得优秀本科生免试推研资格。2008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09年,成为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0年,成为工程管理硕士(MEM)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同年,成立兰州交通大学武威校区,与武威市委市政府共建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13月,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协议;9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6年,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10月,教育部决定由天津大学对口支援兰州交通大学。20182月,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3月,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能源子联盟11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9月,入选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20202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兰州交通大学协议;同年5月,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月,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11月,与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6月,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20]7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铁路局签署协议共建兰州交通大学。202212月,兰州交通大学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铁路局第二批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202311月,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第三个ESI全球前1%学科。


(二)院系专业

     截至20244月,学校设有21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开设本科专业70个。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工程力学、工程造价、铁道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

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体育部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绘画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

兰州交通大学数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统计学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科学

兰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兰州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44月,学校有教职工2269人,其中专任教师1790人,教授333人,副教授670人。有双聘院士2人,近三年,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人,其中国家杰青4人,中组部海外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1人。目前,共有柔性引进国家杰青5人。培育万人计划获得者4人,其中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6人,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0余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两院院士(双聘):王浩郑晓静翟婉明赖远明

全国优秀教师:顾守淮、赵邦华

全国模范教师:常青

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范多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党建武、李引珍、王良璧、陈兴冲

茅以升铁道科技奖:吴鸿庆、吴亚平、王良璧、范多旺、党建武、蔺鹏臻

宝钢教育奖:逯迈、王良璧

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王维汉、王迎旭、党建武、伍忠东、王良璧、李引珍、何涛、陈光武、蔺鹏臻

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褚衍东、常青、王良璧牛卫中王紫婷李引珍、张丽萍、罗映红、滕青芳宁贵霞、张睿、商跃进、常文利、赵军、麻艳香、武晓春、章宝歌、曹茹、黄跃昊

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团队、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流体与热科学教学团队、工程图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地理信息工程类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无机化学教学团队、机车车辆系列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管理运筹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桥梁工程教学团队、电工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定向运动与体质健康管理教学团队、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类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物联网工程教学团队、《水质工程学》教学团队、英语创新教育教学团队、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四)学科建设

    截至20234月,学校工程学、化学、材料学、环境与生态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科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省级重点学科24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2023年,我校28个一级学科在软科学科排名中持续提升,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上榜(排名全国前5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测绘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统计、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城市规划、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工商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学科评估: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4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19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11个(15)专业先后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土木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铁道工程、英语、交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建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物理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环境设计、自动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会计学、工程造价、汉语言文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工商管理、阿拉伯语、视觉传达设计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交通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兰州黄河嘉酿啤酒有限公司、兰州铁道设计院有限公司、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原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国家级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信息与控制工程综合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铁路局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四电BIM工程与智能应用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环境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轨道交通综合实验中心、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特色专业:国家级: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自动化(铁道信号及控制)、交通运输、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通信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交通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应用化学。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4月,学校现有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铁道车辆热工”“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有铁路四电BIM与智能应用铁路重点实验室、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研究中心、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测绘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甘肃省太阳能光热产业研究院、甘肃省微电子产业研究院等3个省级研究院,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72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道桥工程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教育部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国家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四电BIM工程与智能应用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动力学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服役环境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交通储运扬尘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染缬技艺)保护单位

星创天地:兰州交大科创绿农星创天地


(七)知名校友

胡春农,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兰州铁道学院首任桥隧系主任、桥梁专家

林达美中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

沈智扬中国铁路轨道学科奠基者

孙祺荫中国铁路有线通信专家

班冀超,无线电技术专家

吴鸿庆计算力学专家,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副主任

席北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赖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永福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道学会理事长

简炼,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张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乐成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副主任、博导

唐家祥,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何义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

张哲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徐瑞华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导

秦世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

安同祥,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导

李富生,日本岐阜大学教授、博导

张克江,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员、博导

王克海,交通运输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张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辆所主任研究员、博导

石宗利,湖南大学博导

李军平,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兼技术中心主任、桥梁结构研究院院长

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荣誉会长、世界周易学会教授

周岳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范多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甘肃省科技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肖宝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赵德安西北民族大学校长、博导

王晓明,甘肃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信号著名专家、博导、教授

刘维宁,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博导

王荣辉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朱晞北方交通大学桥梁隧道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陈后金北京交通大学博导,国家教学名师、万人计划

拾兵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导

郭进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孟素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教授

朱琨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研究员马国纲,兰州市城建设计院总工程师、甘肃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田长海中国轨道交通运营领域专家、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徐敦美,中铁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党委书记

朱本珍,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

洪开荣,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李 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丁昆,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首席专家

吴文清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裴元生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乔明亮,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专家

张久学,卫生部研究院研究员、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军,南京万德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人计划

王砚帛,丹麦奥尔堡大学能源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员

王悦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赵亚乾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环境工程系副主任、英国女王大学博士后、国际水协会会士

胡邦曜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志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挪威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教授

高冠道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博士后

牛怀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研究员、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郭永强,兰州大学教授

王刚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人计

郑静,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铁专家

方建生,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国家文物局高级特聘技术专家

王社平,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陕西省第一届勘察设计大师

徐红,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郑昌泓中国中车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

汤友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专家

常俊杰日本探头株式会社主管研究员、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博士

文一波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董事长、博导

杨期翔,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李永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咨询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

张学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光范韩国圆光大学博士、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马龙华浙江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欣,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谭忠盛,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倪光斌,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所长

赵彦旭,中铁二十一局局长

林兰生,中国铁道建筑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刘敏清,上海亨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沈荣发,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杜寅堂,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副院长

赵晓东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副总裁、正高级工程师

韩自力,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俊德,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勘察设计院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武小鹏,中铁西北院黄土、裂土与地基基础研究所总工程师

王全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李双洋,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