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四十五:安徽医科大学

文摘   2025-01-25 10:05   山西  

中国“三非”名校之四十五: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简称安医大AHMU),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前身是1926年创建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30年改称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由私立改为公立。1952年迁至安徽合肥,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截至20243月,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新医科中心(在建)4个校区。设有20个直属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共建附属医院,48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个。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万人,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68万人。

一、学校前身

(一)东南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26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1931年,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1937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后在众人推荐下,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筹集资金,重建校舍,使学校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19495月,上海解放。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迁安徽省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6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二)安徽医学院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

    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1973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1976年,安徽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二、安徽医科大学

(一)发展历程

    19851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药理学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7年,设置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8年,经安徽省教委批准,学校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

    2002年,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项目学校。2007年,皮肤病与性病学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第二附属医院开业盛典隆重举行。2009年,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

    2012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3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 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关于共建安徽医科大学的意见》印发,学校正式迈入省部委共建高校行列。

     2019年,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同年7月,安医大一附院生殖医学团队牵头的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实验室获批安徽省首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2月,发起成立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 

    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黄梅戏)入选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同年10月,与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约合作共建安徽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 。同年,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在学校揭牌。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 。同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获批向社会公布。2024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马鞍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 ]。同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


(二)院系设置

    截至20243月,学校共有20个直属教学机构,开设4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等5个专业门类。

直属教学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巢湖临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医学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法学院安徽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

本科专业设置:临床医学、儿科学、眼视光医学、康复治疗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卫生监督、口腔医学、临床药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工程、生物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化学生物学、护理学、助产学、养老服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健康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医疗保险、法学、知识产权、基础医学、放射医学、法医学、精神医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43月,学校拥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62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907人;有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全国优秀教师:谢芬芬

全国模范教师:吴继锋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曹云霞、余永强、李家斌、孙良丹、田仰华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王华、孙良丹、田仰华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曹云霞、梁朝朝

安徽省优秀教师:孔德虎 秦侠

安徽省教学名师:赵梅洪静芳、李惠萍、王维利、李玉红、周利华、吴继锋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药学教师团

国家级教师团队: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团队:护理学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儿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健康评估》教学团队、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思维与沟通》教学团队、药物流行病学省级教学团队、临床药物治疗学省级教学团队、概论课程教学团队

江淮名医:汪凯、徐爱晖、陈先文

皖江学者:田仰华冯利杰


(四)学科建设

     截至20243月,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9[2];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3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立项建设,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临床医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公共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药学、中药学、护理、医学技术、电子信息、应用心理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3月,学校先后获批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和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药学等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实践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基础医学、眼视光医学、放射医学、法学、医学信息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3月,学校建有省部级科技平台61个,其中安徽省实验室1个,部委级科技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科技部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其他省级科技平台52个。

一室一中心(安徽省实验室):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认知与神经精神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药研究与开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人口健康与优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老年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口腔建议疾病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

(六)知名校友

朱仲丽,毛泽东同志的保健医生

于仲嘉,被称为中国手,中国著名骨科专家、中国显微外科的开拓者

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刘德培,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本沂,服务两弹一星”工程 

徐叔云,临床药理学开创者

夏强,中国工程院院士 [

魏文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国内外著名眼底病专家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