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十八:南方医科大学

文摘   2024-11-23 09:18   山西  
中国“三非”名校之十八: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所重点大学。学校是广东省首批5所省属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中国首批“部委省”共建医科高校、首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连读)的8所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1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重点大学并且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998年,学校被批准为中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0年被批准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学校连续3年入选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500强,2023年入围全球前400强。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共有广州和顺德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4.6万平方米;学校有22个院系专业、29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学校前身

(一)东北军区军医学校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为适应形势,中央军委适时提出要有步骤地把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并决定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军队院校,为解放军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1951年8月上旬,东北军区正式作出决定:“在齐齐哈尔市,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陆军医院(南方医院前身)的人力、物力为基础,组建军医学校”。

   1951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医院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彼时学校尚无正式编制,暂设校部、教学委员会、教育处和政治处,教育处下设8个学系;另有一个学员大队,下设4个中队,负责学员的管理工作。12月14日,东北军区颁布关于学校成立的正式命令,学校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医学校”

(二)第十一军医中学

   1953年1月3日,根据中央军委新的编制序列规定和东北军区命令,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东北军区第二陆军医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中学附属医院”

(三)第十一军医学校

   1954年5月20日,总参谋部颁发《军医中学整编方案》,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军医学校”,第二陆军医院也随同整编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6医院”。1956年1月28日,学校由原属东北军区领导转由总后勤部领导。1958年6月6日,国家卫生部、总后勤部发出《关于交接医务学校和医院的决定》,学校移交国家卫生部,具体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

(四)齐齐哈尔医学院

   1958年7月20日,学校集体转业,移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第十一军医学校与第2164医院合并,改名为“齐齐哈尔医学院”,学制由原来的3年改为5年。1962年1月3日,为适应军队培养训练军医干部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将齐齐哈尔医学院(原军队第十一军医学校)移交给军队领导,归属总后勤部领导;1月22日,举行重归军队建制的交接仪式,学校番号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齐齐哈尔医学院”,进入全军高等医学院校的行列

(五)解放军军医学院

   1966年10月21日,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指示,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9月19日,学校迁至湖南省长沙市。1970年2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广州暨南大学校舍和营房拨给总后勤部军医学院使用。学校建制仍属总后勤部并统一组织招生,其余工作由广州军区领导

(六)第一军医大学
   1975年7月24日,中央军委同意将原由广州军区代管的军医学院改为总后勤部领导,其番号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1978年2月13日,总参谋部批复:决定将103医院调给第一军医大学作为教学医院,称“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月19日,中央军委批复,同意第一军医大学校址定在广州市东北郊沙河镇麒麟岗;9月10日,总后勤部通知:同意第一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广州市珠江南岸工业大道庄头新建,对外称“珠江医院”。 1979年4月30日,教育部和总政治部联合通知:经中央军委批准,第一军医大学等23所军事技术院校列入中国重点高等院校;8月31日,总后勤部批准,一附院对外正式启用“南方医院”名称及印章。1980年2月18日,叶剑英为学校题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校名。1981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985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中国第三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二、南方医科大学

(一)发展历程

   2004年8月24日,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2006年2月24日,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支持南方医科大学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建设一所投资主体多元、医教研一体、国内一流水平的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于2006年10月开业,新住院楼于2010年6月启用。2007年4月23日,隶属广东省电信实业集团公司的广州邮电医院整体划归到南方医科大学,其主体发展成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12年11月9日,入选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两项改革试点项目。 

   2014年9月22日,学校与深圳市政府正式签约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医院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兴建,委托南方医科大学全面管理。2015年6月30日,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的“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6月8日,广东省首家省级骨科医院落户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当天举行了“广东省骨科医院”挂牌仪式;12月30日,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省口腔医院、省皮肤病医院、省深圳牙科医疗中心成建制划转南方医科大学管理的函》。2017年1月1日,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省深圳牙科医疗中心成正式交由学校进行管理,分别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2月28日,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正式签约,双方将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交由学校负责运营管理,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12月28日,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深圳市医管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坪山区人民政府签署三方协议,携手打造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口腔医院(坪山),填补深圳东部尚无市属公立口腔专科医院的空白。2018年8月6日,肾脏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及临床诊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2019年9月6日,学校与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坪山区医疗健康集团协议》,双方共建“坪山区医疗健康集团”。有助于坪山区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深圳市东部特色医疗中心。 

   2020年12月29日,学校与东莞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东莞市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2021年2月5日,学校“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10月28日,南方医科大学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中建立更加密切、融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力争建成“双一流”医科大学,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高水平医院。2024年3月,由南方医科大学发起的健康医疗数据治理联盟在广州正式成立。8月24日,南方医科大学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国“数字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9月4日,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是唯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该校设有22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9个。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士创新班)、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培养)、生物医学工程

南方医科大学麻醉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卓越药师班)、临床药学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应用统计学(生物统计)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麻醉学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临床医学、儿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卓越班)、护理学、助产学

南方医科大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创新班)、生物技术、医学检验技术

南方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法学(卫生法学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类(含外语、翻译)

南方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专科)、消化内科(本科)、神经内科(本科)、骨科(本科)、整形外科(本科)、护理学(本科)

南方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康复治疗学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学(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创新班)、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本科)、牙体牙髓病学和牙周病学(专科)

(三)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3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入围全球前0.5‰、药理学与毒理学入围ESI全球前1‰,ESI总体排名位居中国第47。学校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电子信息、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医、中药学、应用心理、应用统计、生物与医药等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学、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中药学

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免疫学等

国家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中西医结合临床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外科学(骨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中医痹病学、中医脑病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西医结合基础

广东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四)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30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73人次,其中:两院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6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26人,国家“杰青”28人,国家特支计划25人(青年拔尖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国家“优青”25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刘超、高天明、夏照帆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侯凡凡

全国优秀教师:钟世镇、姚开泰、罗深秋

全国模范教师:赵克森

国家级教学名师:赵克森、陈武凡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马骊、周宏伟等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吕志平、聂静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彦青、周伟杰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刘叔文 、周伟杰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刘叔文、马骊 、刘克玄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特色专业7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入选数量均位居中国医药院校第1。现有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2项、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建成1个国家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25个广东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南方医科大学还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已建成20门国家品牌课程。

国家特色专业:中医学(名老中医传承班)、生物医学工程(本硕连读培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技术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理工实践基地 

广东省特色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应用统计学、康复治疗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

广东省重点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

广东省名牌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护理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部分):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冶疗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中医学、儿科学、临床药学、法医学、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应用统计学、助产学、精神医学、针灸推掌学、法学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年5月,南方医科大学共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81个、厅局级研究机构6个、校级机构27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共建“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物医药研发动物实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肾脏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及临床诊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级科研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器官衰竭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神健康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诊断治疗设备教育部工程中心、应对核化生恐怖医学防护教育部工程中心、脑血管病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急症制剂基础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

省级研究机构: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南方消化病研究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

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组织构建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肾功能衰竭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学休克微循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胃肠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大精神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胃肠肿瘤精准微创诊疗重点实验室

省临床医学中心:广东省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七)知名校友

宿双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柴家科中央军委授一等功、烧伤专家、一级教授

侯凡凡中国科学院院士、内科(肾脏病)学专家、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广东省“三八红旗手”

高天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生物学专家

丁彦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

黄园,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高级副研究员,晶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刘超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杰出校友、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老顽童国学天地
介绍有关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发表本人原创的有关文章、课件、本人习作等。和同好交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