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非”名校之四十三: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简称福医大,位于福建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高校,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医科大学前身是1937年创办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1982年更名为福建医学院,1996年4月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旗山、乌山2个校区,规划占地约1550亩;设有23个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有教职医护员工15081人(含附属医院),在校全日制学生18000多人。
一、学校前身
(一)医学专科学校
民国26年(1937年)6月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创办于福建闽侯县,同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划为该校附属医院。民国27年6月,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学制6年,毕业生授医学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建闽侯县,在闽侯县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医科学习年限为6年,医学专修科为5年。当时仅有基础学科教师19人,兼职教师3人。
解放前夕,基础学科仅有专任教师15人。附属医院设病床30张,有临床教师12人,在校学生294人。解放前毕业生共279人。
(二)医学院
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院,学制5年。
1951年,除原设的医学本科专业外,增设医学专科(3年制),还附设中级卫生教育师资专修班。
到1957年,该院建立基础学科17个教研组,有基础学科教师90人,能按教学大纲开出实验课,同时有一所300张病床的附属合组医院。
1958年,该院从吉祥山迁到八一七中路西洋村新校舍,福州协和医院划为附属医院,还确定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结核病防治院、福州传染病院5所为教学医院,形成了一个教学、医疗、科研功能较为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
1959年,为适应卫生预防工作的需要,增设卫生系,招收一届学生后,于1962年停止招生。还曾举办2年制卫生干部专修科。1962年,厦门医学院全部学生并入该院。到1965年,学校有教师282人,其中基础学科教师171人,临床学科教师111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和正副主任医师34人、讲师和主治医师85人,在校学生133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5年,共毕业学生3207人、副博士学位研究生2名。该院先后成立放射医学、经络、肿瘤、蛇伤、寄生虫病、创伤、高气压手术治疗、血液病8个研究室(组),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高压氧手术室的建造和临床应用”,开创了中国高压氧医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被迫停办,院领导和一大批教职工被批判、斗争,下放农村,学校资产散失严重,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两所附属医院与学校“脱钩”,分成8组,迁到闽西、闽北8个县,破坏极其严重。
1970年,福建医学院奉命与福建中医学院合并,迁到泉州华侨大学校址,华侨大学医学系并入,改为福建医科大学。1970年,开始招试点班学生(2年制)。1971年,筹建附属第一医院,秋季招收3年制医学专业学生。1972年,设医学、中医两系。1975年,在莆田、龙岩两县举办“社来社去”班,学制2年。
1977年秋,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197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福建医科大学迁回福州原址;同年11月,中医系分出复办福建中医学院。
1980年,复办卫生系。1982年6月,恢复附属协和医院隶属关系。同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恢复福建医学院原名。1983年10月,原晋江地区第二医院划为附属第二医院。在此期间,还举办3期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和其他短期进修班以及中级技术人员班;附设机构有制药厂、印刷厂。1984年,附属第一医院由泉州迁回福州,“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正式恢复。
二、福建医科大学
(一)发展历程
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相应的附属医院亦更名。
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5月,入选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1月29日,学校附属第三医院开诊试运行。
7月,入选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0年9月20日,加入海西医学联盟 。
2022年2月17日,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建省肿瘤医院举行授牌仪式,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成立。2月27日,福建医科大学妇儿临床医学院成立。2022年6月,由卫生健康研究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系及卫生法学与卫生政策学系合并成立卫生管理学院。2022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牵头成立福建省高校基础医学学科联盟。
202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签署《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福建医科大学的意见》签署,福建医科大学正式迈入省部共建高校序列。2024年5月,福建老年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教学点揭牌仪式在福建医科大学乌山校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8月20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揭牌成立。
(二)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拥有7所临床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11所,临床教学医院27所,非直属附属疾控中心2个。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临床医学、麻醉学、放射医学、基础医学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医学检验技术、眼视光学、生物信息学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临床药学、生物制药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助产学
福建医科大学健康学院: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技术、智能医学工程
福建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
(三)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15081人(含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含临床教师)165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7.23%,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69.93%。拥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3人次,“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751人次。
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人文护理学教学团队
省级:组织与胚胎学教学团队、人体解剖学教学团队、内科学教学团队、眼视光学教学团队、毒理学教学团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理学教学团队、人文护理学教学团队、药理学教学团队
(四)学科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有省级一流学科6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血液病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药学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公共管理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分子医学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血液病学、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外科学、病原生物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学术学位:博士: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预防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卫生管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药学、护理学
硕士: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肿瘤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眼视光学、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医学(交叉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法医学、放射医学、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预防医学、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口腔基础医学、口腔临床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军事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学、卫生管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临床药学、护理学
专业学位:博士: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外科学、儿外科学、骨科学、运动医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临床病理、临床检验诊断学、肿瘤学、放射肿瘤学、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核医学、医学遗传学、口腔医学
硕士:应用心理、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外科学、儿外科学、骨科学、运动医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麻醉学、临床病理、临床检验诊断学、肿瘤学、放射肿瘤学、放射影像学、超声医学、核医学、医学遗传学、口腔医学
(五)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等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3个;有省级教学成果奖、特色专业及本科教学工程近200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药学、麻醉学、预防医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学、基础医学、医学影像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护理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生物制药、社会工作、生物信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福建省特色专业:应用心理学、医学检验、社会工作、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福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应用心理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与医学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信息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行为实验教学中心、药学专业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福建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口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福建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三段式实践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吴孟超院士
(六)学术研究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7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中药药理三级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血液病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个体化主动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环境因素与肿瘤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药物靶点发现与结构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血管衰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烧创伤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肿瘤智能影像与精准放疗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肺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糖脂与骨矿盐代谢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障辅助技术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康复工程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组织与器官再生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干细胞转化医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海西免疫治疗产学研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准防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康复养老与产业促进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研究开发基地(平台):福建省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闽台科技合作基地、福建省新药研发中心、福建省糖尿病防治研究院、福建省脑重大疾病与脑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公共卫生重大风险预警研究中心、福建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中心、福建省医疗保障研究院
(七)知名校友
侯宗濂:福建医科大学首任校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吴孟超:福建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为闽籍中科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年6月,受聘为福建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教授,2011年荣获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是我国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护理教育工作者。
陈列平: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2014年获得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