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405字,阅读只需2分钟,试着读完:)
在写下这个标题之前,我还认真的思考了下:会不会我的视角过于男性了,所以完全无法对"女性视角"的电影感同身受?
有这个可能,但我又一直自诩是一个"绝不男权",且"充满同理心"的人,所以还是打算写一写"片后感"——也许是影评分数太高了,导致期待落差过大;也许是导演就想要达到这种效果:评价极端、充满争议,所以目的达到了。
在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剧情,只以为,如同影片营销所提示的,是《爱情神话》的姐妹篇,"甚至更好"——电影背景确实像上海,且《爱情神话》中的老乌扮演了一个高级公寓的守门"爷叔",另外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确实把《爱情神话》里面的混血小姑娘玛雅"放"进来了——但也就仅此而已。
我的个人观点:跟《爱情神话》差得太远了:我二刷过《爱情神话》,甚至可以看第三遍,第四遍,但《好东西》看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就忍不住要跑掉了。我是为了现在写点什么,别偏颇,才咬牙看完的。
一句话总结:我知道导演想表达的"女性主义",我也理解并欣赏"女性权利",但实在是用力过猛,以至于"爹味儿/妈味儿"过重,适得其反了。
下面容我"没头脑"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如果有人"不高兴",请原谅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第一,导演刻画的"完美世界",其实是两个女人,带一个女儿的家庭,暗指"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女人会过得更好"——这个观点我无法反驳,但又总感觉"不现实",无法代表普罗大众的实际情况;
第二,男人在片中,要么幼稚,要么愚蠢,要么软弱,要么是花心渣男,甚至整体而言,男人只是女人"完美世界"中的工具而已——片中几次提到"工具","物化男人",这种刻意的刻画,也许是反讽现实世界男人对女人的看法,但又走到了如此"不真实"的地步,由此导演想表达的深刻立意又被削弱了很多;甚至小女儿的男同学,一个小男孩儿,也被刻画成了"恶毒"的小气鬼,不仅欺负女孩儿,还打小报告,搞令人厌恶的"举报"戏码,我猜导演的意思是——男人不管大小,没一个好东西(虽然也不能算错吧。。。sigh);
第三,为了强调女性主义的深刻立意,导演忽略了正常的逻辑与细节的考量,生生的安排小女孩扮演"皇帝的新装"中勇敢道出"真相"的孩子,几乎所有导演想说的话,都是通过人物的"喊叫"而传达的,比如女性的"月经羞耻"——为了突出这个没啥羞耻的,导演让一桌子男女在熙熙攘攘的餐厅,持续的说了好几分钟的"月经"和"例假",但我觉得这不符合现实;又比如,女主在和"工具人"亲热前戏时,大喊,"别撕我内衣啊!","工具人"就说,是看片儿看的,以为女人会喜欢,然后女主就开始借机教育"片儿里的东西不能学啊!"——这也确实太生硬了;
第四,更生硬的是,两个男主为了女主争风吃醋搞"雄竞",在饭桌上阴阳怪气,拍桌子瞪眼睛,撒了点面汤在身上,就必须把上身脱光了晾着——导演真的参加过饭局吗?会有人这么夸张吗?
第五,有些东西充满矛盾,不好自圆其说,比如,既然男人是工具,为何女主二跟"渣男"睡觉,又被女主一骂为"倒贴"?——"倒贴"这个词不对啊,既然是利用下男人这个"工具",睡个觉而已,何来倒贴呢?
全片我觉得唯一惊艳的地方在片头,也就是钟楚曦扮演的小叶在阳台上拿着啤酒喊"小孩儿"时的亮相,像极了《爱比甘蔗甜》中的结尾:舒淇从阳台窗户中探出头来,对着镜头一笑,把晾在栏杆上的内衣收走。。。——当然,你们又要说这是男性视角了。
我也不反对吧。
如果有人要来争论,那你们说得都对就好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