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作家
第409期
热烈祝贺!我市本土作家、中国小说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张华老师创作第四部新书、近二十八万字的长篇小说《张华小说集》(月儿弯弯)已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近日将由灵宝作家协会主持新书发布会。
一位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的领导说过,一个省委副书记好找,一位真正的作家难觅。千万富翁不少,能创作一本长篇小说出版一本书的人不多,能连续创作出版四本书的人别说在灵宝就是在全市全省也不多见。
灵宝作协主席李亚民对张华老师作品给予高度赞扬,张华老师目前已创作有长篇小说《承诺》《天国的女儿》《月儿弯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二十多篇,其中中篇小说《苹果花儿开》《雾霾下的早晨》《小巷深处》《战地黄花分外香》《裂缝》《蓝宝石》《牵牛花儿开》等等,每一部都是沉甸甸的精品,并引起了读者文友很大的共鸣,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而他创作的短篇小说《暴风雨之夜》《远处,那一抹胭脂红》《她和她的小伙儿》《只因为多看了她一眼》《阿莲的心事》《阿梅的婚事》等几十篇小说,每一篇都让读者爱不释手、传为佳话。他严谨全面的文学功底和高质高产的文学作品,在高手林立的灵宝作家群体中十分出众,他是灵宝作协引以为傲的优秀作家。
长篇小说《月儿弯弯》是一部纪实性的爱情小说。主人公柳如月是出生在重组家庭里的独生女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传统观念里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观念里的美德,使她善良勤劳又娴淑有加。而传统观念里的糟粕却给她心灵于桎梏和束缚,让她一生都挣脱不了心灵的无形枷锁。父亲的逝世和根植于心的遗愿,又让她毫无选择地招了一名上门女婿。从此,柳如月就深深地陷入了不幸婚姻的泥潭且不能自拔,痛苦和磨难以及心灵的创伤像魔鬼一样如影随形了她前半生。
幸福的人的幸福都是相同的,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不幸的并不是如月一个,还有像严莉、姚雅琴、王慧丽等千千万万的离异女人。如月的容貌,善良的品德,勤劳的美德,聪睿的心境并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生活在最底层的一大群不被人们重视、理解的单身女人受尽了婚姻的磨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她们被各自不同的婚姻所伤害的遍体鳞伤。但她们却不向命运低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唱响出一曲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婚姻自由、单身无罪的合奏曲。
这也是张华老师写本部小说的宗旨。它歌颂和礼赞这一群受尽艰辛,自强不息的单身女人的宗旨。也在呼吁全社会对于弱势群体以支持、以理解、以关注的本意。大力弘扬她们的真善美,鞭挞社会上伤害婚姻、伤害女性的假丑恶的现象。
愿张华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作佳作!
《月儿弯弯》序
文/李亚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张华老师的第四本长篇小说《月儿弯弯》将要出版,我应邀为本书写序。看着邮箱里张华老师发来的电子版,一口气读了一小半,读着读着,闪过脑海最多的,一是不容易。二是语言太美了,好像一改过去的行文规律和语气,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如一股清泉在心头流过。
张华老师是一个对文学、对生活都很勤奋的人。他本是灵宝户籍,最早做的是教书育人工作,后来,想给妻儿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把家安在了远方,自己背井离乡到三千里之外的海边做工程。缘于文学认识了张华老师,使我对他肃然起敬。之前,我总认为我是最爱、最执着文学的,但和张华老师相比差之千里。
张华老师一年四季生活在海边简易工棚里,每天除了与大海相伴,与书本相随,然后就是一个个灵感,一个个他笔下的人物,他把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地一股脑收藏到他的书中。
张华老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承诺》,出版后他专门回灵宝开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当他讲到文学、家庭、姐姐,还有书中的人物时,他哭了,哭得很伤心。一个大男人啊,哭,实在让很多人不知所云。其实,你若爱好文学就能理解他的行为,理解他的不容易和艰辛。也就是那一次,我对张华老师才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智慧、才华、善良,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友的爱护,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们经常手机视频谈论文学,谈论故事情节。有争论,有妥协,常常忘记时间已近深夜。
张华老师第一时间给我说要出版《张华小说集》(第一卷、第二卷),我除了恭喜外,还经常催问书出来没?在我们谈论书出来后往哪里邮寄时,张华老师说:“您在哪,书就寄到哪”。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如一股暖流,让我心里热乎乎的。还有一次,给一个文友召开研讨会,电话里张华老师问他回不回灵宝参会,我随口一句:“回来吧!”没想到的是,会议开不到一半,张华老师赶到会场了,当时有位记者问:“那么远都回来参加会议?”张华老师幽默地回答:“李主席三个字:回来吧!我快马加鞭跑了三千里就坐飞机回来了。一个字一千里呀!”好些文友都笑了,我心里其实美滋滋的,也说明家乡文学掌门人在张华老师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就在我拿到张华老师的《张华小说集》(第一卷、第二卷)还没来得及细看时,张华老师电话告知他又一部长篇小说《月儿弯弯》随即出版,并让我作序。
说到写序,我不是第一次,曾为很多文友写过。可这一次,感觉完全不同。心里有说不出的沉重。
因为题材?因为故事?因为人物命运?还是因为张华老师的艰辛劳动?好像不全是。好像全都是。总之,一言难尽。
《月儿弯弯》这部25万字的长篇小说,到底浸透了张华老师多少心血,我们暂且不提。或许,每一个写作者,都有着不为人知的甘苦。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作者把整部书稿交付出版的时候,心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之前的忐忑、焦虑、不安,一扫而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算是对张华老师最好的心理补偿。是的,丑媳妇总有见公婆的那一天,何况《月儿弯弯》是一位漂亮的媳妇。从开始动笔的那天起,张华老师就和自己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同悲同喜同命运,人物的感情,人物的遭遇,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一个个、一桩桩、一件件,都历历在目,清晰如昨。所有的人物,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典型,都那么真实地活过。自始至终,和张华老师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每一个人物里,都倾注了张华老师全部的心血。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能活一次,而作者,在自己创作的每一部小说里,可以活很多次。不夸张地说,里面有多少人,他(她)基本上就得活多少次。悲剧或是喜剧,都在一次又一次经历,也在一次又一次成长。当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就得和所有的人物告别。让这些人物,开始走向读者。至于怎么评判,那就是读者的事了。作者的角色完成的时候,读者的角色,才刚刚开始。
而文学,给予一个作者最丰厚的回报,就是自己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人物,能够在读者心目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古今中外,任何一部经典无不如此。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人物塑造更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活儿,但凡创作,就没有轻松的。以前听说路遥在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个字时,情不自禁将所有用过的空笔愤而抛掷向天空,然后情绪失控,当时觉得似乎有些夸张。这一刻,终于明白,深有同感。
一部作品,作者的用心程度,对于作品的质量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精雕细琢,还是粗枝大叶,是精心刻画,还是草草挥就,读者一眼便知。就这部作品而言,《月儿弯弯》的作者,是用了心的,也是动了真感情的。因而,这部作品,是有温度的。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善恶美丑,尽在其中。
之所以在正题之前,说了这么多近似废话的话,只是因为,这部作品,让我感到有很多不得不说的情绪。首先,就人物塑造而言,主人公如月,从如花妙龄,到为人妻母,从漂亮、能干、懂事的乖女儿,到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女汉子,这个人物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家族的命运相互交织,从一开始,就为后来发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笔。要强、倔强、聪明、精干、善良、贤惠,是这个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而面对各种困境与磨难甚至屈辱时,她的应对方式,又让人心中生出慨叹与唏嘘。如月,可能集合了很多人的生活,而成为作者笔下全力塑造的形象。可以说源于生活却超越于生活。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让人不免掬一把同情之泪。
而唱对角戏的男主人公蒋峰,人物形象也很丰满。在与如月紧紧相依存的互动中,彼此相互映衬,在共同的生活面前,两个人的表现千差万别。随着叙事的深入,情节的发展,人性的善与恶,也高下自见。现实,是一面多棱镜,而人性的复杂,更是在万花筒一样的棱镜面前,各种姿态一览无余。至于其他人物的塑造,如主人公如月的父母、二伯、三爷、二嫂、二姐以及小姑等等,形象都很鲜明。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张华老师的语言,那种带有浓浓家乡味的土语和习惯语,比如文章的开头:“秋阳站在了西山头,迷恋地看了一眼熟悉的四沟八岔,还有满山的红叶,然后“骨碌”一下就滚下了山梁梁”,一下子把人引入亲切的氛围中。又如:“她被迫嫁给了自己没有半点感觉的一个老实疙瘩。”又如“老实人干活实在,上地回来,不是担水就是垫圈,眼里头的活儿总是干不完。”又如“三嫂的孩子急得在他妈怀里乱踢乱拱。”又如“蒋红疼得呲牙咧嘴,顺腿一脚,把他哥踢得蹴在地上揉起了脚踝。”又如“腾好的麦秸要像摊场一样摊好,再让蒋峰碾上十几分钟。这个过程当地人叫练场。”又如“再用身边的筛子一筛,麦余子放在麦积下,等下次碾场再碾一碾,或者用鞋底搓搓,用棒槌打打,用簸箕簸一簸,麦籽就在筛子里、簸箕里泛出特有的麦香来。”又如“所有装麦子、搬麦子、扎口袋、装车、运输的人,一大晌活干下来,男人们都会像狗歇凉一样坐在地上大口地喘着气。”又如“站起身的如月,整着凌乱的头发,还有散落的裙子。她看着蒋峰用胳膊蒙着脸,两腿和腰蜷缩成一只大虾,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又如“天蒙蒙亮,柳老二都等不得打开大门,就从豁口墙那里跳了过来,还差一点闪了他的老腰。”又如“她轻轻地退了出去,要先给客人赶紧做一碗手擀面呀!”又如“他得体地端茶倒水,端盘舀饭,甚至弄得二姐都没有活干了。”还有“蒋峰太熟悉他的酒放在哪里了,一扭身从床下拉出来一捆啤酒,只用牙一磕,就轻车熟路地打开了瓶盖。”又如“饿死你都活该!你二姐离你那么近,老是倔得不是法子。你一句话,你二姐你二姐夫不就来了呀?”又如“姊妹俩说着话,老大把打开包的各种热菜凉菜往桌上拿,老二进到厨房又端出七八个凉菜,大姐怕妹子饿得厉害,特意夹了两个“馍馍瓢”,递到如月手里:“吃,里面都是你最爱吃的粉蒸肉。”又如“二姐夫带着局里的人在自己辖区的新工地检查时,看到了一脸灰烬,满身泥水的手掂震动棒的“小担子”(连襟)。”又如“除了炉子上的水嗞嗞作响,屋子里静谧地落下一根针,都能听得见。”又如书中最后一句“礼花和爆竹声响起的时候,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明天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文本叙事上,作者一直保持着紧锣密鼓的节奏。无论是哪一条线,都编织的密密麻麻,满满当当。这是生活该有的琐碎。也是故事本身的需要,主题表达的需要。每一个节点,展开来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故事的推进,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谋篇布局,杂而不乱,可读性强。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采用非常熟悉的生活化语言,全篇一以贯之,富有地域特色。而且,其中渗透着当地一些文化、民俗等,这一点,对于小说的环境营造和人物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另外,在人物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方面,张华老师也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
这是一部好作品,传递的是正能量,弘扬的是真善美。它的面世,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者以文字记录生活,反映时代变迁,回报家乡一方山水的朴素心愿,也一定能够实现。看张华老师第一本长篇小说《承诺》时,我说是第二个《平凡的世界》。今天看过《月儿弯弯》您会觉得有可能成为灵宝版本的《白鹿原》吗?我觉得会。
掩卷深思,不由人泪流满面,似乎张华老师创作的环境就在眼前:大海边,两个人的工地,照明靠自己发电,晚上九点停电,他是怎么克服的困难,再加上他不会电脑打字,靠手写,再用语音编辑,还有那几个换着给手机充电的充电宝......在此,向张华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同时,对张华老师给予我的高度信任,表示深深的谢意。
借《月儿弯弯》即将付梓之际,也表达我的一份心意,那就是:希望张华老师再接再厉,在文学的道路上勇敢追梦、不断前进、勤奋创作、多出好作品,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享受文学带给人的精神滋养,以及从中所获得的灵魂成长,最终成为文学追梦的成功者。
是为序。
李亚民
2022年1月3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
本期编辑//张丽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