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期 灵宝作家
2024年6月18日下午,灵宝作家协会、新华书店在弘农路新华书店举行“灵宝市‘城市领读者’读书分享会”。分享书籍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指导单位是中共灵宝市委宣传部。参加分享会的有灵宝市宣传部新闻出版科科长王媛媛、作协主席李亚民、副主席吉项鱼、灵宝作家协会会员及新华书店工作人员20余人。
生活因阅读而多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阅读一本好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拓展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阅历,净化我们的心灵。今天我们相聚于此,不仅为了分享阅读的快乐,更是为了探讨书中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感受。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空间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习近平的青年知青岁月,感受文字的魅力,汲取智慧的力量,相信在这次读书分享会中,每一个人能够收获满满的知识和感悟,也希望每一位书友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亢秋亚)
吃苦成就一代伟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李亚民
我从《农民日报》上看到记者采访习总书记时,他说:“我父亲对我们的要求,使我们过得非常简朴。去参加一些晚会、到人民大会堂、到天安门上面,工作人员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破衣烂衫的。知道的人就会说这是习家的。家里吃饭的话,盘子里不能剩一粒米,平常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当了七年农民,对老百姓的事情时时放心不下,唯恐做的不好。"这几句话指引着我重新翻开《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一书细细读了起来,感慨颇多。书中有习总书记的浩然正气、高尚情操和伟大人格。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习总书记的吃苦精神。第一个是习总书记有敢于吃苦的精神。书中谈到,习总书记去插队的地方,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他没有抵触,没有怨言,与群众一起放羊、割草、挑粪、拉煤、拦河等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过,这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这段吃苦的生活历练,磨练了他的意志品格和奋斗精神,对总书记后来的成长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个是习近平总书记有乐于吃苦的精神。他回忆说:“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的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总书记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插队几年后,“我现在就是个普通农民”、“我们老陕”等成了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第三个是习总书记有善于吃苦的精神。他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习总书记爱动脑子,看到报纸上介绍四川推广利用沼气,他就主动到四川取经学习,既当指导员,又当技术员,遇到难题分析症结,带头下到沼气池底找裂缝修补,最终亮起了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带领群众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既满足了群众需求、方便了群众,又让社员发挥了各自特长、解放了劳力,给村里的发展带来了好处、注入了动力。第四个是习总书记有不忘吃苦的精神。他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七年知青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和实践的开端。七年知青岁月的吃苦和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忘吃苦”情怀,奠定了他治国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为民、惠民、富民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无论是回到梁家河,还是见到梁家河的人,他张口说的问的,都是收入、医疗、养老等等这些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情况,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的考验,在人生不同时期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处变不惊、应对自如。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情怀和品格,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走好新长征路、继续奋斗、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为党和国家造就了一个卓越领袖和一代伟人。——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吉项鱼
打开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走进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那段平凡而又可歌可泣的人生历程。一个少年好学的形象深入人心。15岁的他,从北京坐绿皮火车、大卡车,来到了陕北农村梁家河,别人都拿着被褥,而习近平还拿了很多书。在梁家河,知青们住的土窑洞,跟着社员们上地干活,据很多人特别是当时的梁家河书记回忆说:“习近平白天干活不怕苦,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他的炕头都是书。他喜欢跟别人交换读书,还给梁家河村里的年轻人讲外面的世界,喜欢拉家常。习近平勤奋好学,但他不读死书,而是带着思考读,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一个“黑帮子弟”向党组织积极靠拢。那个时期,他的父亲遭受迫害,他成了一个“黑帮子弟”,他写了入团申请,还写了入党申请书。梁家河的书记亲自到公社书记那里请求批准习近平入党,公社书记说“黑帮子弟”不能入党,村书记说:“红头文件里写的,只要为群众干好事,就能入党。”后来,新一任的公社书记才批准。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实,当他离开北京之时,身陷囹圄的父亲、未知的前路、一穷二白的村落、遥远的他乡……种种困难交织在一起,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与多么坚强的意志,才能迅速转变身心,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里。 一个赢得群众好口碑的村党支部书记。20岁的习近平,被选举当上了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解决了老百姓的照明问题和烧柴做饭的问题;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解决粮食的问题;他在村里办代销点,解决群众的买生活用品的困难,要不大家去一趟供销社就得一整天;他办了缝纫社,替大家缝缝补补;他办了铁业社,用村里一个铁匠为老百姓打制劳动工具,多余的送到县里的供销社,给村里创收。习近平在村里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 当他1975年,要去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 一个离开后还是念念不忘当地老百姓的人。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时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后来,习近平去过梁家河多次,每一次都要看看当年打的坝地,问问老百姓的收入,谈谈老百姓的养老问题。一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习近平从15岁到22岁,是在梁家河度过的艰苦岁月,他从一个少年到一个青年的转变,从一个北京城里的高个子娃娃到一个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的突变,我感慨万千,少年习近平的人生底色就在梁家河打好了,这个底色就是黄土地。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也在这里形成了,就是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公道正派,勇于担当。习近平在梁家河的这段岁月、这段磨砺,让他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完成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进而完成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马媛媛
读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之后,心中激荡起了很大的信心和能量,也让对我读书,学习,成长,也可说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有了更高更全面的认知。鉴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也为自己设立了新的读书计划和学习目标。读书就像是涓涓流水,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知识也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得来,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而就。所以,我一定要把习总书记对待学习的刻苦精神,不怕吃苦用于迎接困难的品质,好好的吸收内化,并身体力行的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切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实在,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的汲取知识的养分,不被时代和文明所遗弃,做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人。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也得有一个好的读书方法。习总书记的实际经历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他科学全面的、涉猎广泛的读了各个领域的好书,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外历史及文学名著,军事理论峰等等,等等。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够带给我们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能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情操,人格修养,乃至于做人做事的准则和良知。还有习总书记以苦为乐的坚强意志,扎根基层的为民情怀,勇挑重任的担当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不断的,反复的学习。然后呢,就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好好读书,积极进步。让我们坚定的去相信,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一一《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有感!
行全力
细细读完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肃然起敬,爱意油生,大受震撼,为祖国和人民喝彩庆幸。 习近平同志,16岁便主动要求下乡插队当知青,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炼。那时,他们从首都北京来到穷乡僻壤的陕北,环境、条件极差,令人难以想象,首先要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使他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面对现实,关关难过,但又咬牙挺“过”!虽说是苦头吃尽,却经受往了锻炼,磨砺了顽强的意志。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的那七年,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胸怀理想。在陕北农村,他感恩于朴实的乡亲们对他的接纳和照顾,也震惊当地贫穷的现状。 在七年知青的岁月里,从未放弃抱负和理想,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坚定树立为老百姓做实事谋福利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就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他扑下身子做知青,扎根群众当农民,白天劳动,晚上读书,始终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 梁家河村支书梁玉明夸赞他说:“近平年轻有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热情肯干,敢说敢做敢担当。”1972年加入了共青团,1974年加入了共产党,不长时间又被全村党员和群众,推举为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帶领群众办沼气、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组,用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车换回一台磨面机和一台手扶拖拉机,磨面、耕地、拉庄稼!打坝淤地,造福于民。) 习近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需,敢想敢干,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 习近平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他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是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人。 习近平入团、入党、当支书、提干、上大学……都是党员、群众真心实意推举的,更是他人格魅力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奋斗的结果。别人的进步都是以“O”为起点,而他的进步却是以“负数”为起点的。 习近平同志七年知青岁月的经历和历炼,是他人格、思想、信念、胆识、能力陶冶磨练的七年,是他后来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宝贵财富和坚实基础。 习近平同志被选举为国家的总书记,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众望所归,他不负人民重托,领导党中央、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高屋建瓴,继往开来,胆识壮魄力强,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着眼富民强军强国的长足发展,强力推进,阔步前进!——《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近日,灵宝作家协会响应市委宣传部的号召,发起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读书会活动,我浏览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深为青年习近平的苦难经历所震撼,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这本书记述了习近平总书记40多年前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读后有几点感受,与各位老师交流。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里,能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知青们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去拜访农户,得知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探问主人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向老人遗像恭敬地鞠了几个躬,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习近平对群众有感情,群众也把他看成自家人。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习近平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他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读诗读到兴奋处,他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但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历练出了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在陕北的七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他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因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办了陕西全省第一个沼气村,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为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 青年习近平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能人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做工作,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他从来不说过头话,该做的事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村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磨砺了他的顽强意志,修炼了坚强的品格,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他后来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种观念的形成,显然是与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活经历分不开的。青年习近平独特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高山虎
首先感谢市作协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这次读书会,能有机会参会学习,本人感到非常荣幸!通过刚才几位领导和老师的感悟分享,让我对《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理解更深,对习总书记个人魅力更加崇拜。现在我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
接到市作协组织读书会的消息后,我通过网络搜索了解《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采访实录,该书通过访谈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我在网上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主要章节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特别是通过当年的亲历者梁家河大队老支书梁玉明、村邻群众张卫庞、吕侯生、刘金莲以及文安驿公社老书记白光兴等人的口述历史,让我们再一次被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所震撼。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一开始要过四关:语言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对15岁的习近平来说,实在太难了。别人是从零开始,而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反而比较坚强,能吃苦,能顶住压力,这使他度过了这四关,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习近平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把7年的珍贵青春岁月,留在梁家河这个山沟里。这对一个来自大城市的小青年来说,非常的不容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特别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与其他知青不同,他带去了满满两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哲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这充分展示了习近平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好学向上精神。这也为他后来参加工作,治国理政,担当大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近平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在梁家河的7年,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习近平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脚踏实地去做,苦干实干,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这充分显示了青年习近平敢担当,为民办实事的实干精神。
我认为能吃苦、爱学习、肯实干的精神,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灵魂所在,是他人生奋斗成功的必然!青年习近平不仅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同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品读此书也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们一定要见贤思齐,不断加强修养,培养优秀品质,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心得体会
王安民
李亚民主席根据灵宝市委宣传部指示精神,组织学习《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后感,交流、沟通活动。我让儿子王吉庆(川口乡政府工作)从网上购买一书初读中,并踊跃报名,此书是习近平一同七年下乡的同事、朋友、战友、战天斗地生活的回顾叙述。习近平长我5岁,可以说是同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下乡七年的这段时间,我自己认为这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段过渡时期,百废待兴期。我是农村青年、入伍参军,向习近平主席思想学习。树目标、报效祖国远大志向,回想起来,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习主席下乡在一个偏远贫瘠的陕西农村锻炼自己。根向下扎,花向上开……在下乡生活中,吃苦耐劳,有胸怀主见,深受人民群众爱戴,人民信任并推选为农村支部书记。作为带头人他做了很多实事,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观察和思考敢于实战,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充分地把想法变成现实。习近平的七年农民经历、农村生活为后来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当前部署农村振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步骤。农村形势总体美好,农村农民脱了贫、但还有些农村民常年在打工,建设国家。留守老人及孩子上学困难,但这是暂时的、短期的。前任总理温家宝曾讲免缴农业税时,别提农民高兴的劲儿,鼓掌声很久很久……但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英明领导下,农村振兴、蒸蒸日上,农民生活日新月异,祖国更加强大,我们的掌声响彻云霄……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感悟
贾站顺
有幸读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令人震撼。这本书像灯塔一样,照亮中国青年号航船前行的方向;更像一部人生启迪笺,敲击着你我的心房: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欣赏书中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个好好地人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读书习惯,树立自己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1966至1968年,那个特殊时期,上百万青少年不学习、不上课,无所事事,搞运动、高批斗。历经长期战火创伤的中原大地,百废待兴、上亿良田需要耕种。农村农民是战乱后重新组织的家庭,没有先进劳动工具、没有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去带动、去引导、去整理技艺、传授技术。工业发展需要从农村提供的基本原料就生产不出来。但是忠厚朴实中国农民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人民政府的热爱和信任度,热情高涨。知青下乡插队,一方面向农民学习,一方面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民和农村,更能够“系好自己人生第一粒扣子”。知民所需、知民所想、知民所盼、懂民间疾苦、更明白自己将要发挥的作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就回答了青年一代应当怎样去更好的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文化大革命中,对于知识青年插队下乡,就有两种意见:一中是说对,另一种是反对。伟大的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建立了和平安宁的新中国,祖国的强盛和建设需要我们青年一代人去完成,这是摆在所有国民面前的大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来了一个问题:你是做人民的“公仆”还是做人民的“老爷”?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一代人,用亲身经历给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做出了响亮的的回答:“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他从“过四关”,到“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从大量读书聚集能量、到选粮种、挖井、建沼气池,他把为群众做实事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信念。这就是时代勇于担当的青年,践行民族复兴的重任的真实表现!在我们灵宝身边,就有一批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青年。我记得我在苏村乡高稍学校支教期间,连续7天大雪,出山的所有道路全部被膝盖深的积雪覆盖。5日凌晨,贫困户何春良的妻子突然有了早产的迹象,家里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孩,面对突发状况,一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急忙跑到村部找人。当晚,高稍第一书记谢玉峰、村支部书记阴章慈、村主任左淑敏都住在村部,村委干部听说后,急忙披上衣服,前去了解情况。很快村医就到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接生,孩子总算生下来了,可是出现了大出血,情况危急,村里的医疗条件不具备,必须要送往灵宝市医院。耽误一分钟就多一份危险,实在不行,他们就用架子车推,已经顾不上再考虑了,大家又在架子车铺好棉被往坡顶推。一路上,齐膝的雪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向后延伸,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滑倒了爬起来接着推,嘴里冒着白气,大家都没有说话,心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赶快送到警车等候的地方。十几里的山路在大家的簇拥下很快就到了,苏村派出所的民警与村民一起把产妇抬上车,向市区开去。紧急赶到的苏村乡医院医务人员就在路边的警车上迅速展开治疗,打上吊针,对孩子进行了处理,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一路奔向市医院。12点40分,两辆承载着年轻生命的警车顺利停在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过医生的抢救,母子平安。这是一批青年人无悔于时代勇于担当的赞歌!《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就是启迪我们:做新时代勇于担当的青年,践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情岁月》
一点感悟(即兴小诗)
亢秋亚
七年知情历练人生,
伏贴大地勤做事情。
理论实践学习精通,
阅历丰富让人敬重。
一生好学读书不停
不断进取步步为赢
心怀国家体恤百姓
引领国民走向复兴
吴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的,选用了76幅珍贵图书,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
总书记是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遍军官到军委主席,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他都干过。本文把19篇访谈稿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棘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说总书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
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起点,还原那段历史,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有助于人民更加全面、历史地了解总书记的过去,现在,历史地认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他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40多年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没有褪色,在梁家河村史和知青窑前,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前,在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淤地坝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留下足迹的地方,倾听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故事,倾听总书记刻苦读书学习的故事,倾听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历练故事,我的心灵一次次收到冲击震撼,思想得到洗礼升华。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和品格,这样的经历令我们佩服,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努力工作认真学习,真心拥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王赞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习主席就经历了这样的锻炼。捧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使我思绪万千赞叹连连。 首先.令我赞叹的是习主席的勤学精神。知青生活枯燥,单调、艰苦。一年以后同去的知青有的招了工,有的招了生,相继返城。而身为“黑帮子弟”的习近平自然与这些好事无缘。他索性沉下心来,扎根农村,坚守岗位,向农民学习,并抽空读书。他读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充智慧的大脑,以致于村民们说他有书瘾。也就是在他插队的七年间,他博览群书,厚积薄发,为他以后成为国家领袖,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是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初到陕北,面对贫瘠、荒凉、落后的农村,他彷徨过,也逃离过。但是,在革命家父母的教育下,坚持下;在同是革命家的亲戚(姨、姨夫)的开导下、鼓励下,他毅然返回了梁家河村,踏踏实实的当起了农民。习主席用超人的毅力,突破了“五关”,即语言关、饮食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与当地农民打成了一片,深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和好评。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终于20岁的他被群众选举为梁家河党支部书记。 令我赞叹的第三个方面是,习近平同志从那时起,就一身正气,敢作、敢为、敢担当。他身为党支部书记,严于律己,一切从自身做起,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当然也敢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在那时已具有一个领袖的襟怀和特质。 最后,让我感动的是,习近平同志自始至终,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他主持打井,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办沼气,解决民众的烧柴问题;打坝造田扩大耕地面积,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即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增加经济收入。这一系列举措,处处为群众着想,件件为人民服务,这正是他的初心。难怪他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个伟大的理念,早就根植于他的插队岁月。 总之,《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记叙述了领袖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他的行为令人感动,他的品质令人敬仰。他是我们楷模,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发扬光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许彦云
携手共读,品味书香。今天,有幸参加由灵宝市作家协会、灵宝市新华书店主办的“城市领读者”读书分享会,共同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第七章,原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梁玉明讲到:从北京来的15名知青中,习近平是年级最小、最爱读书的。社员和知青经常在一起学习,学习最多的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等,《为人民服务》中毛主席有一句话:“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衡量对错的标准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时近平反复地看,反复地读,爱不释手。”在七年的艰苦岁月里,他读了大量的书籍,有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在七年的知青生活中,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个原则。处事公道,工作扎实,为村里做了很多实事,群众对他非常满意。“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然后严格要求别人。他非常善于团结同志,关心群众,处事公正。”习总书记经常说的一句话“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七年的知青岁月中,造就了他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要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励志成长的标杆。吕振东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掩卷而思,让我深刻感悟到,一个总书记所走过的人生路程,从十五岁插队走进陕北梁家河村,就已经把自己融入到人民之中。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他亲自目睹了乡村贫穷落后的现状,一同感受着乡亲们的喜怒哀乐,关注着他们的苦难冷暖,思考着如何带领乡亲们走上美好的新生活。当他走出梁家河,始终不忘乡亲们的企盼和重托,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脱贫奔小康,让人民过上了美好的新生活。他作为总书记,却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梁家河村的人。这里是他人生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吸取着前进的营养、奋斗的力量,在这里与乡亲们同风雨、共患难,这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重回梁家河村,不是以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身份,而是怀着游子回乡的心情,挨家挨户地向乡亲送礼问候。这里还有一个情节,让我特别感动,他在延安宴请梁家河村的隋娃时,隋娃称他为尊敬的主席时,他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隋娃,你咋也这样称呼我?”可见他把自己真正当做了梁家河村的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度过了七年的知青生活,也奠定了他为人民奋斗一生的伟大情怀。他把人民的利益时刻挂在心上,视人民为父母。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总书记,人民怎能不幸福!评价一个人不是从自己嘴里说出来而定论,而是周围的人是怎么看您的!这本书分别从几十位被采访对象的访谈中,回顾了城市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段历史。从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到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要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现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坚定信念。别人都是从0开始的,而习近平是从负数开始的,因为他的特殊家庭情况,太多时间是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既能看见成绩,也能把不足无限制的放大,所以这些都不允许他有任何差错,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换取与别人同等的报酬。学习,见缝插针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群众做实事,应该是我们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信念。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什么被灌输的教导的。而是早在陕北七年时间里,在那和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中油然而生的,注入血液中的信念。对他来说,这不是自己升迁的筹码,而是没有其他任何兴趣,能够替代的人生乐事。治国理政要强调知行合一,首先是知,知就是个人的社会实践和体验。你知道透了,知明白了,你才知道该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
曲海刚
对于知青生活我是了解一些,尤其是大城市到农村去生活劳动的知青。就像《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讲到的,首先要过“四关”,特别是“思想关”。对插队下乡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的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对一个来自北京、只有15岁的习近平来说,他所经历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文革”期间,父亲被迫害,他被扣帽子、被歧视、被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然而,习近平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怀为民谋福利的抱负,这就决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习近平后来返回北京上学,又有了前途光明的工作,但他反而放弃了看似更平坦舒适的道路,下沉到基层,沉至社会实践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走得很充实。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为什么要到又苦又累的基层呢?习近平选择走这条路,与他“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抱负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像习总书记这样的人,未必都是领导干部,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无论是不平凡的人,还是平凡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她而奋斗。所以,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美好的未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何蓓丽
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我们思想的宝库,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灵魂再一次受到洗礼,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经历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励志教材,是党员干部进一步锤炼党性、提升自我素质的生动范本。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我们知道知青岁月是一段特殊的岁月,有激情燃烧,也有酸甜苦辣;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事业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由29名采访对象口述汇集起来的采访实录,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在陕北的艰生活和成长历程。书中所展现的青年习近平的鲜明形象和独特魅力,可感可信,可亲可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之情。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人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歌德说,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所展现出的青年习近平的宝贵精神品质,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为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最鲜活的教材,是我们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