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作家第407期

文化   2024-09-19 23:31   河南  


目录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王宜振

在儿歌创作中探索和创新|王宜振

“人的花朵”|黑女

令人心疼的记忆|黛馨

想念刘育贤老师|郭鲁

一封寄不出的信| 李金霞

七律·悼念刘育贤老师|田荣

痛悼刘育贤老师|情系桂原

沉痛悼念刘育贤老师|王生辉

俯首甘为孺子牛|吴炜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哲理

     ——读刘育贤的诗

          王宜振


刘育贤多年来主要从事童谣、童诗创作,曾出版过大量的童谣、童诗集。近日,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河诗歌》和中国联合传媒出版社出版的诗丛琵琶峰》中,我欣喜地读到了他几十首新创作的哲理诗,惊喜之余颇感震撼。这些哲理诗大都很短,少则三行、五行,多则十行、八行。写哲理小诗,无疑是刘育贤对自己诗歌创作的又一次调整和定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然苦苦在诗歌的道路上跋涉,追求,实在令我钦佩有加。

刘育贤的这组诗共33首。其中第一首《人生》,读后立刻吸引了我:如果只开一朵花/那肯定不是春天/如果只长一棵草/那肯定不是夏天/如果只收一粒谷,那肯定不是秋天/如果只飘一片雪花/那肯定不是冬天”。人生是一个大题目.即使大诗人,也不容易写好。刘育贤写人生与别人不同,完全别出一格。他深谙化大为小的手法,把人生化为一朵花、一棵草、一穗谷、一片雪花,而后,用四季这条线把它们巧妙地穿起来,真乃构思之奇,构思之妙。在表现人生内涵时刘育贤虽然运用的是小角度、表现的却是一种大生、大内涵,大境界。这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运用人生智慧提炼出来的一种普遍真理。

《村子》一诗,虽只有4行、12个字,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住久了/想出去/离久了/想回来”。为什么住久了想出去?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大,更令人向往;为什么离别久了又总是想回来?因为村子就是家,村子有生养我们的爹娘,村子就是我们的根。这首12个字的小诗是用情感提炼出来的镭,每个字都含着无穷的重量。诗人虽然离开了家乡,但对家乡仍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厚感情。

在另一首小诗《西瓜》中,作者写道:"耍小聪明的人/再圆滑/也躲不过/那一刀"。西瓜怎么写?作者选取的角度极其特别。这首诗首句不写瓜,却写人,写的是和西瓜一样圆滑的人。很圆的西瓜,躲不过人类的一刀;很圆滑的人,也会和西瓜一样,得到“一刀”的惩罚。此诗以瓜喻人,写出了人生的哲理,起到了绝妙的讽刺效果。

《影子》一诗,将影子与人相比:“跟在人前/跟在人后/跟在人左/跟在人右/永远跟下去/永远不成人"人有生命,影子却没有。影子一生忠于人、跟着人,不离人的前后、左右,但跟了一辈子人的影子,是不是也该思索一下,这样跟下去,能变成人呢?这首诗写得妙趣横生,最后提出的问题引人思索。

同样内涵深刻并揭示了人生真理的还有《寻找》:“终生都在/寻找/句号//然而/遇到的/总是/问号”。这里,诗人写出了自己一生的体验。人的一生不停地追求和探索,比如他自己,写过童谣、写过童诗、写过民歌,如今又来写哲理诗,他的一生不断追求,永远不停地求知,永远没有满足。《寻找》恰恰是这种体验的结晶,体现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情感是艺术的核心。那么,核心以上是什么?核心以下又是什么?我认为,核心以上是感觉、感知;核心以下是智性,或者更深逐一些,是哲性。现当代诗人更看重诗的哲性,刘育贤也不例外。近年来,他一直在追求诗的哲性。

如今,不少诗人为了追求诗的哲性,把诗写得晦涩难懂,这种做法最终导致诗歌严重脱离大众,变成了难以猜测的谜语。刘育贤善于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从生活现象中发现哲思、提炼真理。刘育贤的不少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这种看似浅白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许多深层的东西,细细品味,会品出别样的味道。

刘育贤能写出这种意境新、哲思深的小诗绝非偶然。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许多小诗都是他人生经历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刘育贤的诗简洁质朴,像是从生活的沙土中筛出的一粒粒闪闪发光的智慧金子。

(原载《文艺报》2014年1月24日第2版)

  在儿歌创作中探索和创新

     ——谈刘育贤的儿歌创作

          王宜振


我曾在《人民日报》写过一篇文章,提出当前儿歌的创作还处在十分落后的状况,很难适应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我呼吁更多的儿歌作家拿起笔来,在儿歌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精品儿歌,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上好的精神食粮。我以为刘育贤正是在儿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他在探素中取得的成绩,常常给我带来出其不意的惊喜。

刘育贤几乎用自己的一生从事儿歌创作。他呕心沥血的追求常常使我感动不已。他常常对我说:"人一生能写两、三首传世精品,足矣!"至于精品的概念,至今尚无定论。我想精品儿歌无非是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简单、语言通俗、音乐性强、注重童趣。他还常说:“在儿歌创作上,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在他的儿歌创作中,看出来他很注重借鉴传统儿歌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手法,但他更注重创新。

一首儿歌若无新意,他便毫不犹豫地弃之。我很欣赏他的一些儿歌,曾在讲课中多次引用。如他的《过山车》:“上天了,入地了;/腾云了,驾雾了;/过山车,下山了。/我变成,流星了。”这首游戏儿歌运用三字句式,把孩子乘坐过山车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易读易记,极富童趣。他的另一首游戏儿歌《造小船》,同这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道:金沙滩,银沙滩,/我在沙滩造小船。/工具儿,很简单,就是一双小脚板。/我走走,你看看,身后小船一串串。“作者把欢快中造小船的游戏,把握得十分准确而精妙。这种在色彩中充满动感的快乐游戏,无疑会给孩子的童年带来轻松和快乐。读这样的儿歌,不仅激发孩子的想拿力,培养孩子的音乐感,也使孩子从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获得快感和满足。

我以为好的儿歌,要有诗的意境。读没有意境的儿歌,像吃别人嚼过的馍,同样没有味道。育贤的儿歌创作观和我相同,在儿歌创作中追求意境,乃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在《年的名字叫欢乐》中这样写道"爷爷乐,奶奶乐,/爸爸乐,妈妈乐,/娃娃妞妞穿新衣,/乐得跳舞又唱歌。/爆竹乐得高声喊,/春联乐得笑呵呵!/世上人人爱过年,/年的名字叫欢乐!"短短八句,把“年"写活了。这里,育贤准确地把握了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写出了过年的欢乐气氛,从而把“年”取名“欢乐”,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的另一首《采云朵》:“采,采,采云朵,/采来云朵蒸馍馍,/啊呜啊呜吃一个,/变成快乐的小天鹅。"这首游戏儿歌想象十分丰富。从采云朵蒸馍馍,吃了变成小天鹅的一连串联想,简直是天马行空,驰骋自如。这样的儿歌,在教给孩子海阔天空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唤起了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标点符号是枯燥的,怎样把标点符号写入儿歌且活泼有趣,刘育贤进行了大胆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认为,他的探索是成功的。

请看他的《小逗号》:“小逗号,真调皮,/一蹦蹦进草丛里:/变成蝈蝈儿唱呀唱,全是爷爷的好诗句。"小逗号蹦进草从,变成只小蝈蝈儿,唱出了爷爷的诗句,这一系列的变形和联想,给这首四句儿歌注入了新鲜的深层的思想内涵。这是儿歌创作运用“远取譬"创作手法的尝试。这样写出的儿歌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无疑会给人一种新异的感觉,儿童读了会觉得新奇有趣,从而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甚至使他们终生难忘。要说意境的话,这首儿歌写出了诗的意境,耐人回味和咀嚼。我喜欢他的这种探索,常常在电话中对他进行鼓励。他亦辛勤耕耘,不负众望。每每写出好的儿歌,便兴奋得不能自抑,常常在电话中读给我听。

最近,我又听到他的《句号》:“爷爷文章写得棒,/标点符号也发光。/昨夜来了孙悟空,/偷个句号当月亮。/今天早晨睁开眼,/句号变成金太阳。”把月亮和太阳喻作句号,可谓新颖而独特。这种通过变形获得的奇异效果,无疑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偷悦。他的另一首《爷爷和士地》,同样给人带来这种奇异的感受。他写道:“爷爷不玩橡皮泥,/爱和土地做游戏:/手把士地捏一捏/捏出麦子和王米;/脚把土地踩一踩,/采出支支丰收曲。//爷爷是个大法师,/土地是个小神奇。"这首儿歌,把爷爷喻为魔术师,可谓奇妙无比。这里爷爷只用“捏”和“踩”便使土地变出麦子和玉米,唱出了丰收曲。在一系列的奇妙变幻中,爷爷这个魔术师的形象和土地这个小神奇的形象便和盘托出。我佩服他把这些司空见惯的极其普通的事物写得那样新奇,他自己就是一个出色的魔术师,似有点石成金的本领。

我要说,育贤在儿歌创作上的探索是成功的。但也不排除他的有些儿歌在追求意境的过程中,写得过于诗化了一些。有的人读了,感觉他的少数儿歌更像诗。我想,这里有个分寸的把握问题。作为一个儿歌创作道路的探索者,我们不可过分强求他的每一首儿歌都能把握得恰到好处,但我相信,他会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很快将问题解决。那时,我们会看到儿歌园地又增添了一朵奇异的花。假若,我们的儿歌作者都能像刘育贤那样勇于探索,我们的儿歌园地必然会迎来一个百花盛开的春天。

(原载河南《青年导报》2006年4月26日第13版)

  “人的花朵”

    ——痛悼刘育贤老师

           黑女


打开一张白页,久久不知道该怎么写下第一个字,但他的面容、声音却异常清晰起来。这位生于灵宝、长于灵宝,之后离开灵宝到省城出版社工作、任职,用一生哺育着无数后生作家、诗人的长者、恩师与世长辞了!

“你这个笔名起得好。”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老师时,他说的话。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灵宝市作协组织十多位作家到亚武山采风。刘老师专程从郑州回来,他温厚慈祥,和每个人都亲切攀谈。登完山大家坐在山下的一个大院里喝茶聊天,谈稿子。不久后刘老师对我说:“我把你的诗给西安的著名诗人王宜振看了,他是我多年的朋友。他和我的看法一样,你好好努力,写出名堂来。”此后,王老师也一直关注、鼓励着我的写作,后来在我的邀请下到灵宝学校来授课。这两位儿童文学界的大咖与灵宝的许多学校结下深厚情谊。此后,凡是合适的场合,刘老师都向人家介绍:灵宝有一个叫黑女的诗人,写得好。

2004年我结集自印第一本作品集《跑啊跑》,除了诗、散文,还有十几篇小说、一个短剧。刘老师欣然为我作序《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有序中他这样谈到自己:

我的名字”育贤”,铁一般圈定了我一生在事业上的所作所为:学校毕业后,先在中小学教书培养孩子,乃“育贤”;后调县文化馆做文学创作辅导工作,为业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而出力流汗,乃“育贤”;后又调到海燕出版社办少儿杂志,为业余作者看稿,改稿,发稿,使一些业余作者逐步成长为作家,乃“育贤”……遇到在文学创作上显露锋芒的业余作者,我更是喜不自胜,大力看稿、切磋、推荐。这种举动简直成了我的天性。

正是这样的天性,使他一生拥有无尽的能量,不倦的热情。灵宝的业余创作者,从老到少几乎都受到过他的指导或鼓励,可以说,他影响了灵宝几代业余作者。这其中有教师、工人、农民、学生。听闻他离世的消息,无不痛感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臂膀,一座珍贵的桥梁。正因为此,灵宝籍著名诗人李根红生前称他为“最称职的'花匠'”“人的花朵”。再也没有比这更贴切、美好的赞誉了。

2010年左右,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老师得知著名童谣作家许浪就是灵宝乡下的一位普通教师。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激动,立即联系老家有关人员寻找,得知这位作家已辞世多年,而且诗稿也被家人烧毁,他久久不能平静,写了一篇文章寄到“中国教育报”,该报编辑很快联系刘老师说:“我们小时候就读《粗心的小画家》,却一直找不到作者在哪里。”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许浪这个名字和灵宝联系到了一起。

刘老师生命的重要一半自然是创作,他的童谣、儿歌广为流传,《过山车》《造小船》等等,只要看一遍就能记住,那些诗句的声音、色彩、气息就能使全身心充满愉悦。每一首诗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对情感的结果。

对人事,刘老师是宽厚甚至憨厚;对文字,他是认真甚至较真。无论是憨厚还是较真,都是一派天真、一腔深情。也许这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共性,但他比普通人更多忍耐心和好脾气。他一生中为人出书写的序就有15万字之多,这背后是多少时间的细致阅读,反复考量,恰当品评。读写这些文字要耗费他多少本该用来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他不做这些“嫁衣”,他的作品集中又会增加多少佳作?在《永远做小孩子的大朋友》一文中他写道:“我庆幸我能够干少儿刊物编辑这一行,我自豪我与众多的孩子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可珍贵的友情。我决心永远做小孩子的大朋友。”

刘老师对这些文字的重视不亚于那些登上小学生阅读教材的神来之作,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说:“那可是我最宝贵的一笔人生财富!”2004年,他将这些序言及部分评论整理成书,名为《笔底情》,并让我写序。我自感份量不够,却没推脱掉,写了一篇《花匠情怀总是诗》,结尾道:“我确信:对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花匠’来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育苗)更快乐的事了。衷心祝愿这位杰出的‘花匠’能够永驻人间四月天!”如今,秋色正明媚,这位“花匠”却离开我们,永远去了!

刘育贤老师代表着灵宝文学的一个时代和风范。灵宝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他身上、作品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互相滋养和成就。晚年,他在灵宝买房,每年回来住几个月,只为喝家乡的水,听家乡的话……

刘老师,无论你走多远,这片土地已留下你深深的足迹。愿在另一个世界,美和真、童心与童趣紧紧围绕着你……

  令人心疼的记忆

      黛馨


在2019年的冬寒里,

我目送二老登上东去的列车,

刘老师的挥手,阿姨的叮咛,

像阳光撒满我的心窝:

“明年春上再见”,“清明节就回”,

温暖的话语,却成了未竟之约。


当疫情的阴霾悄然降临世间,

2020年在我们之间横亘了一条大河。

三年疫情像一条条无情的长绳,

把我们牢牢地拴在各自城市的某个角落。

唯有电话的视频抚慰我们的思念

亲切的互动中我们听到了各自的脉搏。

我们都在等疫情的乌云早日散去,

在豫西这座小城重新找回重聚的欢乐。


然而,就在2022年12月6日那个揪心的时刻,

寒风却送来了阿姨染病西去的噩耗。

我未能送行,心中满是遗憾与惆怅,

疫情的锁链,锁住了我前去吊唁的脚步,

只能在远方默默地流泪,虔诚地祈祷。


而后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

直到2024年的秋风起,

9月9日的晨光里,我的手机铃声骤响,

亚芝的哭声,撕裂了早晨的宁静,

刘老师也走了,带走了岁月的温柔与梦想。


面对手机屏幕我泣不成声,后米玊的嚎啕,

更如同撕裂的心弦,回荡在空荡的房。

我悔恨交加,为何总以忙碌为由,

错失与恩师相聚的每一段时光。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清晨醒来,身体如被掏空般虚弱,

上吐下泻,仿佛是心在泣血,

那痛楚,如同心脏即将被撕裂。


刘老师啊,您耳虽失聪却心明如镜,

每次归来,总不忘您心心念念的文学者,

您的课堂,是做人作文的殿堂,

您的诗篇,是留给大地的赞歌。


从实验中学到灵宝一高,

从乡间小道到育贤文学,

您的足迹遍布灵宝的每一寸土地,

您的诗篇传唱在每一个人的心窝。


“九橡一抱”的橡子园,薰衣草庄园的芬芳,

李亚民主席的风采,各景区的壮丽,

都在您的笔下生辉,如恒星般闪烁。


您与阿姨,一年两度的归来,

清明与中秋时节,把我们带进人间温馨的天堂,

而您总说在灵宝的时光最幸福,

却不知您已成为我们心中的暖阳。


如今,您已远去,但记忆永存,

您的教诲、您的诗篇、您的笑容,

都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刘育贤老师,您实在是叫人心疼,

但请安息吧,在天堂您一定会写出更多更美的篇章,

您将永远走在我们的队伍里,

您将永远被怀念,被爱,被敬仰。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主席。

想念刘育贤老师

    郭鲁


刘育贤老师啊,我想您,

在时光的深处,轻声呼唤。

您还记得,那饺子的香气吗?

热气腾腾,是我对您深情的献礼。


每次归途,您与阿姨笑语盈盈,

提前告知,那饺子的约定。

我忙碌于夜,馅儿里藏着思念,

只为那一刻,您满足的笑容重现。


您夸我手艺,阿姨也点头赞同,

更赞部队磨砺,让我学会这温柔。

是啊,若非军旅生涯,

何曾有此技能,温暖您的心房角落。


父母早逝,您与阿姨如双亲再现,

心灵的寄托,在这份温情中延展。

您不仅是我文学路上的导师,

更是我心中,那份久违的温暖依靠。


记得那酒,我爱人虽禁,您却理解,

悄悄赠予,是无声的关怀与妥协。

您说适量有益,我却贪杯难戒,

您的眼神,严厉中带着慈爱的责备。


您教我写诗,如春风化雨,

哲理深邃,却看似简单易取。

看您的诗,如观流水行云,

提笔欲书,方知其中艰辛。


上学时,我是读着您的诗长大,

那份敬仰,从书本到心田的跨越。

认识您,是命运最美的安排,

让我有幸,聆听那来自灵魂的教诲。


2019年的冬,离别的车站,

您与阿姨的身影,渐行渐远。

春日的约定,终成空谈,

那一别,竟是永别,心痛难言。


刘老师啊,我好想您,

连同阿姨的温柔,一同怀念。

回来吧,再看一眼灵宝,

再看一眼,您辛勤培养的文学花园。


让我们再次相聚,在那熟悉的土地上,

让笑声再次填满这空荡的心房。

刘老师,您与阿姨,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

如同那热腾腾的饺子,温暖而绵长。

  一封寄不出的信

     李金霞


敬爱的刘老师、我的老父亲、我的恩师:

      您,咋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叫我情以何堪!泪,顺着脸颊不停滚落,失控的手在颤抖……也是,这静静的风格很合您的秉性。躁乱的心痛了整整一下午。提笔,有多少话要诉!

难忘记,疫情三年,无比辛酸!师母因此长辞,您因此卧病不起!得知噩耗,师娘已过头七。那一夜,我彻夜难眠,往事历历在目。师娘从事教育,钟情数学、地理,与她一起,快乐丰富,朴实有趣。从此,再也看不到那个疼我爱我的老妈妈!夜深人静,泪满星空!我只能在灵宝为师娘祈祷!天堂有爱有笑,师娘一定会好好的!

师娘走后,我们筹划了一次次去郑州看您,可一次次未愿。一次次理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您善解人意,一定不会见怪。就这样,只能和您在网上通话,但您耳笨,每次没说几句,您就涩怯地说让六儿和你说吧。清楚记得最后一次视频,您慨叹地说:“金霞啊,我现在还能认得你,过些日子可能就不认得了。”我听后很难受,但还是半开玩笑地说:“刘老师,您曾经说过会写文章的人不会痴呆的,哪会发生这种事呢!”随后,我和六儿聊天才知道,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吃饭还可以。我放下心,只等国庆节一定去郑州看望您。可是,您为何就不等我和小冯呢!就这样匆匆走了!

刘老师,这一夜注定失眠。坐在电脑前,读着您送我的格言:“人生需要奋斗,奋斗成就人生。”又是泪流满面。“奋斗”,一个多么执着的词!遇上您,我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您的奋斗精神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此刻,外面狂风暴雨,我的思绪犹如那斜落的雨丝儿,纷纷扬扬。翻出您的《笔底情》,敬仰之情升心头。结识您是我今生的幸福和骄傲!和您交流,没有拘束,没有隐藏,似父亲那般亲和,那般慈祥。您的文如同您的人,朴实无华,谦逊灵动!记得那年初识,我总是小心谨慎,您看出了我的心思,和蔼地说:“孩子,大胆些,不要有太多顾虑,我也是农村人,咱天下老百姓一样,有啥想法就勇敢表达……”听您这么一说,我轻松了许多。

刘老师,难忘记那一年,育贤文学社顾问王宜振老师、您、我一起去灵宝市第二小学授课,我主讲作文。我的教案改了多次,还对着镜子一遍遍练,可讲完后并不如意。那一刻,我真想抛弃“育贤文学社”这份工作,后悔自己莽撞的选择!您却笑着说:“金霞,你讲得好极了!我从没听过这么好的作文课,努力下去,你一定是最优秀的作文老师。”王老师也跟着夸赞:“金霞,刘老师说的没错,你确实讲得挺好,我把你推到西安、甚至全国……”我含泪抬头,目光触到您俩质朴又肯定的眼神,分明装满赞许和鼓励!也就是那次,为我今后的作文生涯开创了良好局面。金霞不负您厚望,炼成了作文专家,走上了大讲台,还出版了绿色作文丛书。面对成绩不敢骄傲,这是从您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的善良和诚恳。我发现:每次您回灵宝,总有许多人来看望您,有的是您的同学,有的是您亲手培养出来的作家,有的是慕名拜访的文学爱好者。您不管见到谁都是笑眯眯,总让人倍感祥和。文学爱好者,写了稿子喜欢拿来让您指点,您都会一字一句,连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认真阅读,然后真切地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您最大特点喜欢用欣赏、呵护的方式激励每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大家提起您都会说,刘老师人真好,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

刘老师,难忘记您和师母每次来灵宝,我邀你们吃饭,您总是说就在家里吃,要么就就吃桃林街的浆面条、石子馍加凉粉。小冯过意不去,总是悄悄买几个菜,你们总是说:“娃呀,太多了,哪能吃动啊!”您总是笑着说:“这才是家乡的味道,最好吃。”我和先生为您的情怀而感动。每每提起您和师母,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那年我和小冯去郑州,您看到我从没蜕变的黑眼圈,心疼地说:“金霞,每次回灵宝,看到你工作到深夜,我和你姨总说,这娃真能干!这次来郑州,一定要好好休息,什么事都不要操,一切行动听我们安排。”不是父亲,却对我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不是母亲,却让我感激得泪流满面。我们点头,我知道这话语、这安排真诚无瑕!在郑州那个温馨的家,我整整地睡了两天两夜。以后的几天,尽管你们身体欠佳,可仍然陪着我们去博物院、动物园、二七塔、德化街、黄河游览区……每到一处,你俩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最爱听阿姨讲地理知识,一讲起来俨然地理学家;最爱听您讲童诗,一讲起来总是童心满满。郑州博物院,留下了我们四人难忘的合影。

刘老师,难忘记您冒着酷暑为孩子颁奖,洒洒洋洋地讲述我对育贤文学社的爱、对工作的敬业,在那么多孩子、家长面前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您撰写的五千字的报告文学《一位执着的奋斗者》刊登在《函谷》杂志,许多朋友真诚祝贺,言语充满了赞扬与关爱。大家都说,金霞真有福,此生碰到了这么好的良师。育贤文学社出名了,我也出名了!您激动地写信给我:金霞,在经济弄潮的今天,你虽然没有权和钱,但你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脱俗超众,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化着家长、孩子以及周围的朋友。你是一个事业的奋斗者,从农村走出来不容易,把事业干得风风火火、人人尽知。你的辉煌已经照遍了全国,在全国的作文教学上你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这都是你的一滴血一滴汗换来的,要珍惜啊!……”读到您的鼓励和称赞,我更多的是努力、再努力!

刘老师,难忘记邀请您给孩子们讲儿童诗,每一次您都会认真备课,扎扎实实,从不应付。我认真读,慢慢悟,渐渐学会了儿童诗,您就推荐我加入了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当您把那个会员本本交给我时语重心长地说:“金霞啊,办好文学社不是一件简单事,既要会教课,还得会写文章,两者兼之才是真正的教练。希望你能在儿童文学的天地有所作为,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有很多写作素材。留心观察,勤动笔,善想象,多思考,好作品会源源不断……”接过您手中的本本,惭愧至极。那一刻,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文学使命。几十年来,我不敢偷懒,因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尽。您八十岁了,依然坚持写诗、写儿歌。在您的鼓舞和带动下,我每天早晨三、四点起床,手机成了写字本。一有灵感,就赶紧爬起来,多少文字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每写完一首诗如同注射了兴奋剂,轻声诵读,再加修改。有时一气呵成,压根儿不修,就发在博客、空间、朋友圈,看到点赞、留言,幸福满满。当我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您,您眉开眼笑:“金霞啊, 我一直关注着你,这些年你的文字功夫进步很大,已经超越我了……”听得我面红耳赤!您是大作家,我怎敢和您相提并论呢!这就是您,一个谦虚低调,乐于夸人的您。

     刘老师,难忘记那年您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越来越不懂诗了,有些诗读了几遍也看不出啥意思。那种陌生化给人一种新鲜,您还专门附了几首让我看看。我无语了,明明会写诗,却说自己不懂,还让我这个学生帮您看。正在纳闷,您打来电话:“ 金霞,我的诗看了么?提提建议吧。”语气诚恳而执着。“ 刘老师,您就别开学生的玩笑了,我哪儿能看了您的诗啊!”“金霞,这么说话就是太不给力了,我相信你才让你看的。”这个刘老,连“给力”一词儿都会用,不能不佩服他与时俱进。“ 刘老师,您风格变了,都是哲理诗,我读后受益匪浅。”“金霞呀,文学是严肃的、 神圣的,来本得半点虚伪。我原本封笔,可蠢蠢欲动的诗心还是停不下来,就这样写吧……”没料想,《挑山》一书在2014年问世,竟然收录了300首。当您把书送到我手上时,我笑道:“刘老师, 脑子迟钝、耳朵愚笨的人还能写书?”您一听哈哈大笑,随即在书的扉页写下:衷心感谢冯可民、李金霞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这一年,您75岁。师娘在我面前唠叨:不让你刘老师写了,都这么大年纪,写的书谁看,他却说这是最后一本,再也不写了。从郑州把书运到灵宝,全部赠送……”我有些不解:“刘老师, 本钱都赔进去了。”“金霞啊,钱是世上的,永远挣不够。我这把年纪了,要那些钱干啥。再说了我这些文字又不值钱,只要有人看我就心满意足了。给你这里放些,谁喜欢就送给谁,但一定记住送给爱文学的人!”这番话,听得我既心疼又不安。

     刘老师,近几年我一提回灵宝给孩子们讲讲课,您总是说我都成老树了,还能发出新芽吗?你平常给孩子讲的我再说就是重复了呀。我和您玩起儿歌游戏:“大树爷爷不可爱,推推辞辞有点怪。太阳月亮在等待,孩子盼您快快来。信儿已发不能改,欢乐登台有啥碍。大美灵宝欢迎您,育贤童诗最最帅。”您回曰:“一群娃娃好可爱,喜欢儿歌我就来。八十老头进学堂,你说古怪不古怪。”我们就这样不拘小节,师娘则在一旁眉开眼笑。这种浓浓的爱,早已浸润在生活细节……如今,师娘走了,您也随之而去,怎不叫我痛心!

刘老师,往事如雨,滴滴打湿心田。那天您给孩子们讲完课,一个小男孩跑到您跟前认真地说:“ 大树爷爷,您把手机设置成美颜拍张照,您一定是最帅的文学爷爷。”您一听笑成了一朵花。“金霞,这孩子真有创意,那我不是变十八了吗?”“对呀,以后就说十八,别说八十了。”其他孩子听后围了过来,“小司马”竟然拿了一个葫芦诚恳地说:“大树爷爷,这个宝葫芦是爸爸送的。他说半个多世纪以前你俩是师徒,听说您来讲课,特别嘱咐我让您给这个宝葫芦写字作留念。”您一听,宝葫芦上写字,头一回,该写啥啊?悄悄问我和叶子,叶子是个爱笑的人,看到您那副可爱的、真诚的模样,早已喘不过气儿。随即道:“可爱的刘老,您童心满满,写什么都是金句!”您也不推辞,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两行字:小司马,真可爱。宝葫芦,装大才。

     刘老师,您身在郑州,可您的心,您的情却在灵宝。您喜欢灵宝,喜欢灵宝的石子馍、一生凉粉、肉夹馍;您更喜欢灵宝人,喜欢灵宝热爱文学的人。您是师长又如父亲,育贤文学社在您的支持下,天天蓬勃。20年了,我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只为了“育贤”。这俩字有您殷切的期望,有我奋斗的模样。即使磨难重重,也没有放弃诗和远方。我视育贤文学社为伴侣,她会陪我慢慢变老。您的名字也会永远生辉、闪亮。

     刘老师,忘了告诉您:我常独坐文学社遐想,如果有一天, 我能在灵宝盖一座“育贤大楼”,首先在教室、走廊悬挂刘育贤的创作经典和传世名篇,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牢记家乡的“文学巨匠”,育贤文学社的领路人!孩子们每天喝着这杯用“爱”酿造的“文学酒”,那个甘醇、那个香甜一辈子铭记心间。那个时候,即使我白发苍苍,也会带着孩子们在偌大的广场诵念:“育贤文学社, 文学育贤人。育贤文学教我作文,文学育贤教我做人。用花的课堂写叶的作文。播一路绿色,享一生余香”……

     刘老师,今夜您终于回来了!您听,您的徒子徒孙儿正在背您的儿歌呢:“大葵花,像蜂窝,小蜜蜂,多又多,挤在一起酿蜂蜜,天天都唱向阳歌。”睁大眼睛,我看到了您站在葵花从中,微笑着说:“孩子,快睡吧,明天见!”泪,又一次拉长……

              您的爱徒:  李金霞

  七律·悼念刘育贤老师

           田荣


忽闻噩耗泪长流,刘老乘风驾鹤游。

作品留香飘四海,儿歌如炬亮神州。

昔时笑貌尚犹在,今日音容永久留。

可叹余生遗憾事,先生一别更伤秋。

 痛悼刘育贤老师

      情系桂原


初遇你时

我只感受到平易可亲

平易像自家的长兄

可亲如慈祥的父亲

你在那娓娓讲说

我总在默默凝神

多少晚辈

沐浴过你诗的甘霖?


你我虽不曾常常联系

心却常与你靠的很近

此后若想再聆听教诲

却不知哪里把你拜寻

故乡睛空上

你是那一抹飘逸的云?

浩翰星河里

那一颗是你深邃的眼神?



  沉痛悼念刘育贤老师

           王生辉


桃林哀告文星落,雨泣云愁秋事多。

天妒大才驾鹤去,文坛从此玉谁琢?

  俯首甘为孺子牛

   ——缅怀灵宝文坛前辈刘育贤老师

          吴炜


  忙完了事情,这会有空闲了,我随手打开手机翻看。猛然看到作协群里说刘育贤老师与世长辞。我还有点不相信,在我的印象里,总觉得刘育贤老师还不老,精神矍铄,但是群里一直发的悼念老师诗词和文章。让我不得不相信,刘老师是真的离开了我们。我的内心揪在一起。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我们灵宝文坛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育贤前辈,我们作家协会这个大家庭也失去了一位最亲的亲人。

  翻开刘育贤老师赠送的《挑山》一书,扉页上还有刘老师的亲笔赠言。一首首灵动、富有哲理的童诗跳跃纸上。读来让人亲切,朴实。细品又让人回味无穷。眼前闪现刘育贤老师清瘦、睿智的音容笑貌。

  认识刘育贤老师,还是2014年我刚加入作家协会时,去函谷关观头村石榴园采风的时候。(那次也是我第一次见李亚民主席。)当时从石榴园参观后合影拍照出来,到村户家里座谈。我们一走进屋子,就见沙发上坐着一位老人,面容亲切慈祥。我站在一边不知所措,还在猜测这是谁呢?李亚民主席立即走向前问候、 叙话。李主席给刘老师介绍说:这是我们新会员吴炜,刘老师亲切的和我打招呼,并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挑山》一书赠予我,并和我合影拍照。随后我知道刘老师是咱灵宝人,曾是海燕出版社编辑。是专写儿童诗的大伽。这次是从郑州赶回来参加活动。我对刘老师肃然起敬。仰慕不已。采风回来后,我还高兴了好几天。只可惜换了手机,那张合影也没有保存下来。那之后,我记得在实验中学,还听过刘育贤老师的讲课。给学生分享他的童诗创作历程。我记得谈起《造小船》这首诗时,他笑着说:一次,在沙滩上看到小孩走过的脚印,深深地,那脚印就像一只只散落在沙滩上的小船。于是,我就写了这首:金沙滩,银沙滩,/我在沙滩造小船。/工具儿,很简单,就是一双小脚板。/我走走,你看看,身后小船一串串。我知道这首诗。这首童诗还获得过国际大奖。如今这些事情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善于从生活中观察挖掘事物,这是作者超乎常人的敏锐力。读刘育贤老师的童诗,通俗易懂,让人心情愉悦,能够感受到童趣、意境之美。值得回味、咀嚼。我虽然没有和刘老师正面接触,也没有作品讨教老师,但我还是时不时从作协群里和李亚民主席的文章里看到过刘育贤老师的身影。后来就再也没有消息了。如今传来这样的噩耗。怎能不让大家悲痛欲绝。灵宝这块文学土壤,作家茁壮成长,离不开刘育贤老师的辛勤培育。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爱才惜才、呵护幼苗。刘育贤老师的离世,是我们灵宝文坛一大损失。

  刘育贤老师一生对文学挚爱,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如王宜振老师所说:“刘育贤几乎用自己的一生从事儿歌创作,他呕心沥血的追求,常常使我感动不已”。是啊!年过七旬的老人,虽早已有成就,但仍然在诗歌道路上探索、追求,实在令人钦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今晚,我在群里浏览,当读到李主席写的《心疼的记忆》诗句时,我眼泪直流,心中有一种冲动,想用文字一吐为快,来缅怀文坛前辈刘育贤老师。刘老师对文学的执着,也是鞭策我们前行的动力。刘育贤老师,你是灵宝文坛的骄傲,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你和我们永远在一起。



本期编辑//张贵生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
发布灵宝文学界动态信息,展示灵宝文学界作家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