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专辑(六)
灵宝作家(第395期)目录
散文│我和后地大枣的情缘│田荣
散文│春日打卡灞河畔│李赞森
散文│董家埝中学的青涩岁月│景玉平
散文│老家记忆是果香│王苏玉
散文│故乡的泥土│王自民
1
我和后地大枣的情缘
我和后地大枣的情缘
田荣
每年国庆节,后地的后生枣哥都托人给我捎来一包明枣。明枣是后地有名的大枣,我和枣结缘也是从后地开始的。
那年国庆节。想给外地一个好友寄点枣,表达一点心意,我和先生打算去灵宝的后地,早有耳闻说那里的枣又大又甜品质很好,遂开车前往。
车行在前往灵宝的高速路上,我的心情很激动,难掩的喜悦。下了高速便转入乡间公路,进了灵宝境内,车窗外来往的农人荷锄而过,浓重的灵宝方言从车窗外传来,憨厚朴拙,别是一番乡野的韵味。
“到了!到了!下车吧!”当一片枣林在车窗外闪现的时候,我先生说到。
推开车门,后地的秋风便友好而爽朗地拥抱着我们,郁郁葱葱的枣林也映入眼帘。我知道,此时双脚已结实地踏在了后地厚重的土地上。
秋天的后地一派丰收的景象,丰盈着美丽的田野。路旁冠盖如云的枣树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枣子。红的如温润的玛瑙,绿的如莹莹的翡翠。鸟儿在林间跳跃,唱起一支支甜甜的歌。望着满树的枣子,我早已是馋涎欲滴,便匆匆走入路边的枣林里,伸手去摘树上的枣子,放到嘴里,大口品尝起来。那吸纳了日月之精华,攒足了黄河砂土之物宝的甜甜枣子,让舌尖上的味蕾瞬间打开,暖意迅速传遍全身。这让我想起了儿时常吃的故乡田野上的枣子,那个头,那口感,那甜度和后地的枣很一样香甜,仿佛又回到了故乡,萌生一种特有的亲切感。
正当我尽情地品尝后地的枣时,一个壮硕魁梧的男子骑着摩托车在我们面前停下来。我们一阵惊慌,还以为偷吃他家的枣,引的主人前来兴师问罪的呢。谁知这位朴实的枣林主人竟说:“这枣吃着怎么样?味道好吧!今年还不错,枣子大丰收。”见他并无恶意。便和他聊起了起来。他告诉我们,白露过后,枣园的枣子全面开始成熟,甜度也高,你们现在来的还有点尚早。想吃甜枣,要到前面的古枣林,哪里的枣树有近千年的生长期,味道很甜。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
在男子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到了后地那片丰饶的古枣林。
突然眼前一亮,便豁然开朗起来。果不其然,这里的枣子不但长相周正,而且成色也比路上的枣林鲜亮得多。古枣林的道旁也停着几辆车,估计和我们一样是前来观光吃枣的游客。踩着松软的沙土地走进了这片古枣林,我们开始在枣林里穿梭。“看,这几棵。已经有八百年的历史了。”那男子指着枣树说,一边说一边从树上摘下一颗又大又红的枣子递给我,我品尝着这绵甜的枣子,凝视这几棵古枣树,顿时一股暖意涌上心头,站在枣林里我感慨良久。
望着这片古拙苍劲的虬枝,它们向苍穹傲然伸展,收聚着天地间的祥瑞之气;它们将根系深深地扎入黄河岸边砂土地的深处,吸纳着大地的精华,久经岁月风霜雪雨的更替变化,却依旧蓊郁苍翠地生长在后地厚重的土地上。这片古枣林让我们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我们知道和不知道的沧海桑田的变迁,也记录了黄河岸边中华民族曾经壮怀激烈的历史。我越来越感觉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原来它们也是沉默在天地间,一本意蕴深长的无字大书。
“走,去瞭望塔看吧!那里可以一览枣林的全貌。”男子对我说。我们便随着他登上了枣林旁的瞭望塔,站在塔上,环顾四周,整片枣树延伸在弥散的秋岚里,一下望不到边际,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地呈现在眼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深深地沉静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感受着古枣林的美好,感受着世间的美好。
徜徉后地枣林,品尝甘甜的后地大枣后,我们走出古枣林,经过这一圈,我们也熟悉了许多,便互加了微信,他的微信名是枣哥,我们会意的笑了起来,起这名完全没有占便宜的意思啊,他调侃道,我要让后地的后生们记住我们还有这片古枣林。
枣哥,是后地一个土生土长的后生。高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和父母亲一起打造这片枣林。虽然学没上好,但他人很上进,为了更好地管理好枣林,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去县里参加枣树管理培训,因为他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骨子里对这里有一种亲切感。或许是受父辈的影响,也或是真正热爱这片枣林,他说不清楚,但他说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家祖祖辈辈在村子里很穷,他要改变这贫困的面貌,让他家能在村里风光起来。从那次培训回来后,他和家人商量承包了一片枣林,从此把自己锁在枣林里,春夏秋冬没日没夜的治理枣林,后来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加上枣哥自身的勤奋好学,很快熟练掌握了枣树种植和管理技术。“后地的明枣之所以好吃,从一开始栽植,都是严格按照枣树的标准规范化管理的,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优质枣的品质。”功夫不负有心人,枣林居然兴旺起来,没几年就成了村里的首富,他还帮助其他村民致富,村民们都翘起大拇指直夸他是个致富能手。从此父亲的脸上挂满了微笑,这一人生的转变,让他更加喜欢上了这个枣业,更加热爱这片美丽的土地,尤其是后地的枣林。
我随口问了一下,关于后地枣为何叫明枣来源,他兴致地说,其实我们后地的明枣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于是他娓娓地道来:很久以前,后地这片地方尽是荒滩荒坡,没有半点树影儿。一到三伏天,天热得下火,实在难熬。那时弘农涧河入黄河口的地方,低洼处形成一个几里宽的水湖,清澈见底。女人们穿着小衣裳,男人们脱个精溜光,伏天里跳进去扑腾,谁也不笑话谁,图个舒服。
那时,神仙吕洞宾住在黄河对岸的永乐宫,正跟美人白牡丹相好。白牡丹爱干净,天天要洗澡,可她嫌永乐宫门前的黄河水太浑,也赶趟到黄河这边的清水湾来。白牡丹天生一个美人坯子,洗澡只戴一尺八红肚兜,美人鱼般地玩水戏耍,惹得满河男女盯着瞅,也惹得吕洞宾吃了醋。吕洞宾想劝白牡丹收敛些,又怕惹得心上人不高兴。想把众人赶走吧,又觉得不近人情。左想右想,办法有了。吕洞宾就给岸边造上十里枣林。天最热时叫枣子开始变红,甜得流蜜。这样一来,人从树下过,一抬头瞅见红枣就想吃。十里枣林像一把大遮阳伞,人们感到凉爽舒服,去河里泡澡的人少了,白牡丹洗澡也就很少有人去瞧看了。
由于每棵枣树上,都结着“红得早,熟得晚,胀鼓鼓,瓷丁丁,光溜溜”的大枣,吃着能从舌头尖甜到心窝。因为这种枣是由白牡丹光着身子洗澡而来,人们把它叫“明身枣”,简称“明枣”。神话故事自然玄乎,但灵宝大枣“捏着软,吃着甜,挤扁了能复原”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听他讲完我对后地的明枣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他敬佩有加。那次我在他家买了十斤枣,枣是经他精挑细选的优质枣,临走他还给我装了一些自家的蟠桃,从那以后我们经常微信联系。
从他微信上,我断断续续知道他的一些进展情况。这不他又语音给我说: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农业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在政策的感召下,奋发图强的走着经济发展的致富路。目前,枣哥一家已经搬到灵宝市居住,但是那年我去他家时,已经是四层楼的院子,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他后地家乡的院子,依旧是村里最高最气派的四层楼院落,农忙时他还是回家去住,院子里有二个车库,两台车留家用,一台车放市里用。
如今,在后地村,枣树依然是“致富树”,也见证着后地村的兴衰变迁,村民对枣树有很深的感情。当他带我们走进后地村后,才知道村里林中有村、村里见林,道路曲折、曲径通幽。为了保护好古枣树,村民们建房开始刻意避开枣树。走进枣林,古枣树依其形态,各有姓名,或曰虎踞龙盘,或曰老来得子,或曰四世同堂……村民自发在古枣树四周修建护栏,既美观又不影响打枣。后地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最美乡村”“河南省首批康居示范村”“三门峡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
黄河造福后地,不只沙土地上的枣林。水涨水落,形成湿地滩涂,后地黄河湿地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先黄河上的几十艘渔船搞餐饮,吃喝拉撒全在河上,黄河就被污染了。”枣哥说,去年,后地村把渔船餐馆全部取缔,帮助他们上岸经营,又拆除了几家熏枣厂,为了防风固沙,后地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黄河边陆续种植核桃、葡萄等经济林,目前村域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
前年,我曾去后地村看他时,他刚从村民手中接管了200亩莲藕。“黄河边特有的沙土地,让后地生的莲藕通直,又大又白。”枣哥说,“后地的莲藕收获时不用水枪打,坚持人工铁锹挖,人工挖出来的藕存放时间长。”
上个月,他打电话来,聊起现状,我顺口问了一句,对未来的打算时,枣哥说,马上就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将为伟大的祖国献上一份厚礼。
我要让这千亩荷塘引来白天鹅和更多的鸟类动物来此越冬,使后地变成最美的生态保护湿地,一年四季都有美景。“冬天来能看白天鹅,春天来能赏桃花,夏天来能观赏荷花,秋天来能品尝大枣。”枣哥兴奋地说,环境改善了,来后地村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后地村这么好的资源不把它展示出去,有点可惜,要让外地人都知道咱们的古枣林、咱们的黄河湿地,咱们的后地。”
听他说完,我很欣慰,仿佛看见一幅美丽、和谐、富裕的后地乡村画卷,正在古老黄河岸边的沙土地上徐徐展开。
祝福枣哥的枣林事业蒸蒸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祝福这片土地。
作者简介:田荣,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评论协副秘书长,三门峡市忘年读书会副秘书长,《国风诗社》秘书长。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三门峡日报》《砥柱》《洛神》《奔流》等报刊杂志。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时光,向暖》。
2
春日打卡灞河畔
春日打卡灞河畔
李赞森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群芳斗艳,百鸟展翅,蜂飞蝶舞,春意盎然。在这芳菲之中,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望眼一片雪白,嗅之清香扑鼻,好一派琼枝玉叶、樱花飘雪的世界。满山野花开满坡,樱桃花开树树雪,
携友人周日驱车209国道沿灞河上溯,路边毗邻村庄隔段相参,夹路杨柳飞絮飘飘,远眺河套一片花海,块块樱桃园连绵不断,满是樱花世界。清流西去,塬坡起伏,碧草茵茵,绿浪泛波。樱花与绿树相间,鸟儿伴流水啁啾。
停车注目,来到一块覆盖着薄网的田块,霏霏细雾之中,花影动处,游人穿行其间。近处可见有人抚枝嗅香拍照,远处但闻人语响。
进入雪花飞扬世界,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一个深长呼吸,顿觉肺张胸扩。空气清新甜润,欢声笑语怡心。满树花团锦簇,仿佛置身玉树琼枝世界。又如刚下过一场瑞雪,千树万树梨花白。抚枝近观,矫嫩的花瓣镶嵌着金黄色的花蕊,微风吹来,花朵随风而动,像仙女跳起欢快的舞蹈。畅游花海,任花枝抚肩拭脸,心旷神怡。被称为春风第一枝的樱花,横如波,纵似浪,参差跌宕,相挤相拥,竞相奔逐。
遥想去岁五月,樱桃由青变黄,由黄变浅红直至紫红,正是成熟季节,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红绿镶嵌,如玛瑙,似翡翠,像珍珠,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亮晶晶,光闪闪,像红色的宝石,簇簇拥拥,姿态万千。颗颗滚圆,晶莹闪亮,红中透亮,如女子红唇娇艳欲滴,一树珍珠戴雨红。如同观赏珍珠云,玛瑙串,珍珠链,搭配墨绿叶片,自是一派绝色风光。
田园主人高向东一顶草帽,摘几颗让我们品尝。入口酸甜可口,汁水盈腔,喉舌生津,一股清香漫布全身,甜爽渗透每个细胞,令人回味无穷。主人又摘来十多颗黄里透红的樱桃,说它既美观又好吃;宛如女子腮晕红潮,娇羞妩媚似出嫁新娘,自是黄种人健康之脸色,黄红相伴,煞是可心。这春果第一枝令百样水果无可匹敌。
书载樱桃先百果而熟,营养丰富,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钙,磷,铁等元素,又以铁之含量为百果之冠。
高向东介绍说,他从2011年开始栽培樱桃树。当初村里组织大家到本乡和阳平镇参观,对比算帐,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回头马上栽了一亩多,现在发展到4亩。品种有蜜枣和布鲁可斯,现在挂果树110棵,每年投入2000元的羊粪和基础管理,亩收入达到了15000元。沾209国道之光,车来人往客户多,信息灵通渠道畅的优势,就地销售,也有大客户带车前来收购,但还是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赵吾村支部书记孙志峰介绍说,全村樱桃树已发展到1300亩,果实以粒大、色艳、味香、果甜为特色,已成为樱桃中极品。全年收入达到了1500万元,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甜美事业。全乡栽植了15000亩,面积居全国前列,收入达到了两个亿。这几年乡里搞了樱桃花节、樱桃采摘季活动,轰动省内外,网络销售遍布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连北京的客人也闻讯前来釆购。
高向东余兴未尽地对我们说,他现在每年九月份把基肥施好后就外出打工,还可以收入近两万元。他说真是靠樱桃树发了家,致了富,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忘不了樱桃这棵摇钱树。同时感慨地说也忘不了政府对这个支柱产业的宣传引导和支持。
驱车东行,整个河道一片雪白。沿坡而上,沟坡起伏,仍是一块块银色风光。湛蓝的天空,甜润的空气,像进入了仙界。川口乡的春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春天遍野白,夏日满川红。她的将来定是一个樱桃的王国和旅游景点打卡地。
作者简介:李赞森,大专文化,开过车,当过兵,现为灵宝黄金投资公司退休工人。曾在部队、乡镇政府和企业从事宣传及新闻报道工作。
3
董家埝中学的青涩岁月
董家埝中学的青涩岁月
景玉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由村小学升入距家30多里路的董家埝中学,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起点,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全新的校园,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而又未知。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开始了在董家埝中学3年的青涩岁月。
初入董家埝中学,我被那里的环境所吸引,那是一个宁静而充满绿意的地方,时光仿佛在那里静止。50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建筑,在一排梧桐树的衬映下,各年级教室、灶房、宿舍、会议室等围着操场而建,虽然是土胚房、土围墙,却也排列的整齐有序。灶房后边的崖畔,一股清泉静静地流淌,那是全校师生唯一的饮用水源,泉水冬热夏凉,清澈甘洌,春夏不断,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求知若渴的学子。操场边上,两颗硕大的柿子树,树荫下有一块不规则的大青石,那是我们课间戏嬉、打闹、玩耍的好地方。学校门口两边,各有一棵碗口粗的刺柏树,日夜挺立在那里里,象两个卫兵一样,默默地守护着我们。校门内侧右边,有一个庞大的木梯子,架在地面与二楼的楼口,那是上下男生宿舍的唯一通道。校园的土围墙上,长满了瓦松和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教室里的黑板和陈旧的桌椅,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记得那时候,上学路上的艰辛成了我求学中最难的一部分。每个周六下午,我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家赶,要走上3个多小时,天擦黑才能到家,又累又饿,随便吃点东西,困的倒头就睡下了。周日下午,又要背上够一周吃的玉米面馍,咸菜等步行去学校。每逢下雨天,上学路上遇到三三两两的同学们,有的戴着草帽,有的披块塑料布或旧衣服,或提或背着生活用品,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踏着泥泞的山路,结伴朝着董家埝中学走去,许多同学因害怕弄脏了鞋,没啥换洗,就把胶鞋脱掉,用鞋带连在一起,搭在肩上,卷起裤腿,光脚板淌着泥水赶路,到学校后,穿过后门来到大河边,洗净脚上的泥泞,顾不上红肿疼痛的脚,匆匆换上干净的胶鞋,一瘸一拐跑到教室的时侯,往往晚自习都开始了。那时30里的路程,仿佛是我人生中的一道坎,但同学们和我一样,咬牙坚持,3年来风雨无阻,从未退缩过。
在那个贫饥的年代里,我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晚上在四面漏风的木楼板上铺好被褥,没有取暖设备,一个个冻的瑟瑟发抖,只好穿着衣服两个人对脚睡,才能暖和些。吃的是粗粮,而且还要省吃俭用才不至于挨饿。我的饭量大,往往不到周末就断粮了,幸好有同校的四姐和同学们的接济,我才能勉强熬到周末。学校门口的小卖店里,最馋人的要数江米条、点心和刚摆上货架的干吃方便面了。而没有零用钱的我们,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诱人的零食咽口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却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同学们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努力学习,共同进步,一起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日子。
我们班的数学老师叫薛聪,是一位漂亮的女老师,名如其人,漂亮聪慧,高俏的个子,乌黑的头发梳成两个麻花辫子,一双犀利、明亮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一手粉笔字写得潇洒飘逸。她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讲起课来,声音清脆悦耳,神采飞扬,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她讲课。她更象慈母一样,时刻关心着我们,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倍加呵护。我们的班主任叫张松波,知识渊博,讲课幽默诙谐,他讴心呖血,辛勤教导,为我们的学习操碎了心。 一次早自习,他让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爬上学校门口路北的山岗凉亭上看日出,随后让每人写一篇观后感。周末作文课上,我的作文《观日出》受到了表扬,被张老师当做优秀范文在课堂上宣读,同学们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眼光,我内心的满足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从那时起,我就慢慢地喜欢上了语文课。每当我在写作中遇到困难的时侯,张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培养我对写作的兴趣,以至于现在的我,仅有的这点写作功底和对文学的热爱,与张老师的悉心教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在这里,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更象慈爱的长辈一样,悉心照料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关怀备至,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难忘们校园时光,如同一幅美好的画卷,永远埋藏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清晨,我们伴随着阳光起床,开始新的一天,操场上, 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跑步、做早操,为了锻炼身体而挥洒着汗水;课堂上,我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为了提高成绩而奋斗;课间,我们玩游戏,海阔天空畅聊,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那时的我们,朝夕相伴,简单而快乐,为了梦想而努力拼搏。记忆中,学校后门口的那条河,灶房后边的那眼泉水,杈把沟小河里的螃蟹,教室窗外的那片玉米地,公路上的那座桥,路北山岗上的那个凉亭,村口麦场上的麦桔垛,路边的小卖店,还有村里那个智障的"三保"一家人……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我们追逐、打闹、戏嬉的脚印; 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我们的成长;那里的每一间教室,都留下了我们努力的汗水;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留给我的是无限的怀念和眷恋。
时光荏苒, 但我始终难忘在董家埝中学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 是我成长的摇蓝,是我青春的记忆,是我的青涩岁月,是同学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自毕业分别30年后,我依然怀念那段青涩的时光和那些在苦难岁月中,陪伴我一起走过的同学们。2018年4月,我和几个常联系的同学商量,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我们几个组织同学们一起扛着同学会大旗,徒步登上燕子山森林公园,大家欢聚在一起,畅游家乡山水,畅谈人生经历,互倾分别的思念,分享着各自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唱呀、跳呀,欢歌笑语久久地飘荡在燕子山的上空。聚会中,开心快乐的同时,我们在书写有"努力奋发向上,携手出彩人生"的同学会大旗上庄重签名,以共勉。2019年7月初, 应同学会的要求,师生们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户外夏令营活动启动了,在家乡朱阳镇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达人王治恩老师的精彩解说中,我们参观了红色文化广场及"烟火崖"红色教育基地,驱车来到犁牛河红军街,瞻仰了犁牛河烈士纪念亭,穿越豫陕界至陕西洛南陈耳街,翻过(卢灵关)轳辘关,最后来到了母校董家埝中学,站在校园里,放眼望去,昔日的土木结构校舍、土围墙等建筑,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宽敞的新校区,明亮的玻璃窗,贴着洁白瓷砖的外墙,高大的立体式综合教学楼,挺拨的雪松,茂盛的绿植,一簇簇五颜六色的鲜花争相开放,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操场旗杆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那铿锵有力的旋律,正不知从那间教室里传出来,受到感染,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打着节拍,大声地合唱起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此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笑的那样开心,那样自豪。我和大家一样,激动万分,心潮澎湃起伏,感慨万千。
今天,我离开董家埝中学已经36年了。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时时想起那些陪伴我走过青春岁月的同学和老师,想起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这段青涩的岁月,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回顾这些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落后走向了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将永远怀念那段时光,怀念那些老同学们。感恩那些奉献青春、默默无闻教诲我的老师。董家埝中学的那段青涩岁月,始终如影随形,激励着我前行,它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它将永远伴随着我,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景玉平,灵宝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灵宝作家》公众号编辑。作品发表于《函谷》《洛神》《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中国金城传媒》《学习强国》《中国社会观察》等刊物、媒体。
4
老家记忆是果香
老家记忆是果香
王苏玉
说到苹果,从儿时至今,一直有一种生生相依的感念,也有一种血脉相传的情怀。小时候,听闻寺河山盛产苹果,而相邻的我们这边,一直以种粮为业,没有果木。因而,在儿时的记忆里,苹果一直是稀罕物儿,是一想起来就让人唇齿生津的人间美味。
大约从两三岁刚能记事时起,母亲疼儿心切,在每年初冬时节,都要数次爬十多里的山路,从家里前往寺河山,用一条灰白色的布口袋,往家里扛苹果。一袋足足有四五十斤,沿途要翻越两座高高的山岭和两道河谷。因为那时没有路,只能沿放牛人的牛道攀爬上下,十分艰辛。记得有一个傍晚,父亲从田里回来,一身的疲惫。我趴在院墙的豁口里巴望着母亲扛苹果归来。入冬的山里,天黑得早而且快,太阳一旦落山,马上天就黑透了。眼看夜幕收拢,仍不见母亲的踪影。着急的父亲,一把把我扛在肩上一起前往寻找。黝黑的山坳里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路,我们一边小心摸索一遍焦灼地呼喊。我们走了很久,也喊了很久。父亲粗犷急切的呼唤一遍遍回响在山梁,终于在爬上第二道山岭后,听到了母亲的回应——嘶哑、力竭的声音。父亲连跑带滑急切地跑下了山坡,一把扯着口袋,一把攥住母亲的手。我趴在父亲的背上感觉到的只有那急喘着的粗气。父亲像个巨人一样,二话不说就拖着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一路上,母亲一直念叨,今天,遇到了好人,一听说是给孩子扛苹果,除了买的,人家又给多装了不少。所以,就有些扛不动了,快累死了,怎么也爬不上来。父亲也一遍一遍地嘟嚷着:“你说你背这么多干嘛?逞什么能!”就这样,我在父母一路的相互嗔怪中,回到了温暖而又明亮的家。
我是家里的长子长孙,当时家里还只有我一个孩子。母亲每年扛回来的苹果,除了爷爷奶奶偶尔尝一口外,就都成了我一个冬天的期待。我拿着它在手里、兜里摆弄;我拿着它在邻里的孩子中炫耀;我拿着它,让一帮小孩跟着满村子地跑。跑累了,你一小口我一小口地细细地咂巴着。欺负过我的,就让他最后一个分享。不料,他居然最后一个拿着一小块果肉,扮着鬼脸说:“看你们都没了,我还有!”我望着空空的两手,心里生出后悔。
我在大快朵颐尽享苹果甜美的果肉和果汁中度过每年的冬天;尽享来自母亲浸润在每一个毛孔里的浓浓的爱的汁液;尽享着来自苹果的暖暖的幸福与成长记忆。
不记得是哪年春天,父亲突然背回来一捆树苗,就这样,我们家就有了我们天天期待着的红彤彤的果园。土地刚刚承包到户的前后,我们家的五个孩子依次都要去上学了。窘迫的生活,让父母喘不过气来。父亲开始大面积的栽植果树,从一两亩到十多亩。一到秋天,满园肥硕的果实,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是我心中最亮丽的风景,也是最深切的牵念。我们家也因此受到了县政府的隆重表彰,这也是父亲一生中获得的能够看得到的最大的荣耀!当时,家里每年采摘回来的果子,都会迎来本地和外地的客商。一家人的幸福和喜悦,就在这一箱箱精美的果子被大车小车的运送中流淌。在十年的果园经营中,在十年的汗水和果香里,我们弟兄几个慢慢地长大。进入了中专,进入了大学,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个寒暑假期里,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跑回家里。冬天,给果树抽槽、施肥、灌水。夏天,除草、喷药、拧枝。用不着父母的催促,干得都很起劲儿。记得我刚上初三的那年深秋,到了苹果采收的季节,由于只有父亲一个劳力,他一天扛了二百多篓的果子,突发腰椎疾病,在病危通知中住进了医院。待到第二年中招结束,我欣喜地拿着通知书,母亲才述说了那在医院里揪心绝望的十五个日日夜夜,母亲一遍一遍地自语:“天要塌下来了吗?我的孩子们可怎么办?”
最快乐的时光是在我们弟兄五个陆续工作以后,寒暑假期,我们依然要集中回到家里住上几天。一天劳作之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饭桌旁,享用着温馨而简淡的晚餐。越来越老迈的父亲,总会严肃地跟我们说,你们几个说说,看看把谁留在家里吧,把果园接着,把家里的这摊子也接着,我已经干不动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几个顿时就会刹住笑声,挤眉弄眼面面相觑。你推推我,我搡搡你,然后齐声高呼:“果园不弄了,我们接您二老进城!”继而,就是一家人久久持续的朗朗笑声。
转眼,我们一家人完全离开老家也已近二十年了,几十年的时间仿佛瞬间就过去了。父亲已过世多年,母亲身体健朗。家里的果园早已不再,我们也都在不同的大市小城拥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园。每每聚拢,总有聊不完道不尽对老家的果园和老家的牵挂。
老家的果园,是父母用以承载对生命挚爱的见证。老家的果香,那吸纳日月精华浸透农人汗水包围村庄的馨香,是代代稚子不断创造生命价值,传承家的记忆的扶梯和摇篮。对我来说,有着说不尽的酸甜苦辣,和诉不完的温情和感念。
作者简介:王苏玉,河南省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有专著《学校管理的知与行》出版发行,作品刊发《奔流》《齐鲁文学》《安徽科技报》等报刊杂志。
5
故乡的泥土
故乡的泥土
王自民
我的故乡在河南省灵宝市川口乡三圣村,我是喝着故乡灞底河的水,吃着故乡土地种的庄稼长大的,我对故乡的这方河水,这方土地,有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有着难以割舍的眷恋与怀念。
每当我想起故乡,总有一股温暖的情怀在心中流淌,总有一副沉甸甸的思念在梦中荡漾,总有一曲童年的歌谣在耳边回响,总有那条翻腾着浪花的灞底河在胸中歌唱。
最厚重的还是故乡的土地。小时候,我在故乡的土地里割草,拾柴,放羊,放牛,锄地,上粪,施肥,浇水,拾麦穗,拽苜蓿,摘棉花,掏鸟窝,打酸枣,逮松鼠,捉麻雀,摘柿子,收玉米……在故乡土地里滚,在故乡土地里爬,对故乡的泥土有着依依不舍的情怀。
故乡,最芬芳的是泥土的气息,最温馨的是泥土的味道,最甜蜜的是对泥土的回忆。
故乡的泥土濨养我长大。
小时候,跟着父亲王项虎去犁地,父亲肩上背着犁在前边走,我手里牵着牛缰绳跟在父亲的后头,到了地里,我看着父亲套牛挂犁,然后,父亲一手扶着犁铧,一手拿着鞭子吆喝着牛在土地里往前走。父亲头上身上一滴滴汗水,扑扑嗒嗒滴在脚下的泥土里,身后一垄垄泥土翻了起来,湿漉漉的,黝黑发亮,一股浓浓的泥土味飘了上来,湿润,清爽,馨香,甘甜。刚刚犁过的地,有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蚯蚓,在泥土里慢慢地蠕动,我好奇绕有兴趣地弯下腰,捉了一条又一条拿在地边玩。
刚刚犁过的地,是树上麻雀和喜鹊的最爱,它们一只接一只地从树上飞下来,啄食庄稼收割后留下的谷物,还有蛰伏在地下的虫子,它们可以趁机饱餐一顿。它们一边啄食,一边叽叽喳喳地歌唱,把泥土的气息送到很远的地方。
父亲耕了大半晌,就让牛停下来歇会儿,父亲坐在地头,从口袋里掏出旱烟袋,巴嗒巴嗒抽会烟,我则在地头的草丛里捉蚂蚱。
父亲站起来时,屁股后面的裤子上沾了一层土,父亲用手一拍,把灰尘掸掉,又扶着犁铧,吆喝着牛,继续犁地。
小时候,在这样的日子里,父亲带着我,与土地打交道。伴随着泥土的芳香,听着小鸟的歌唱,我一天天慢慢地长大。
泥土的味道就是童年的味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生,土里长,故乡泥土的味道非常亲切。春种秋收,到了秋天,庄稼蔬菜成熟。在地里挖红薯或拔萝卜,地头的小渠如果有水就趷蹴下洗一洗,没有水就在衣服上一抹,一口一口啃下去,脆脆的,甜甜的,裹挟着泥土的气息,真是诱人。嘴里免不了存留着泥沙,农村有句土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饿的时候,哪管干净不干净啊。
故乡的味道,是我心中难以忘怀的味道。
生命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
我上初中一年级时(现在称七年级),暑假期间为生产队干活,和父亲一起为玉米苗追施化肥,玉米秆长的有一人多高,钻在玉米地里,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烤的人从头到脚全是汗水,玉米叶子上的毛毛小刺,刷的人脸上生疼生疼,我在前面一只手提着化肥袋,另一手用勺子为玉米一苗一苗上化肥,父亲双手紧握着锄头一苗一苗培土,当我和父亲把约有三分多地的玉米苗上完化肥,父亲和我身上的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
秋天当玉米成熟了,将玉米收回来,看着自家小院枣树上一串串金黄金黄的玉米穗,奶奶父亲母亲还有我,心里甭说有多高兴了。
童年,在与泥土打交道中度过,奶奶父亲母亲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故乡的土地。我和三个弟弟,在奶奶父亲母亲的养育中,在故乡的土地上不断成长。
我从故乡的土地上长大,上了大学,从故乡走了出来,进了城。可是,我仍然魂牵梦萦的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如今,奶奶父亲母亲已离开我们,长眠在故乡的土地,我总会常常回到老家,犹如回到了奶奶父亲母亲的怀抱,温暖,踏实,亲切。而故乡泥土的气息和地里庄稼的清香,扑鼻而来,令我回味,让我不舍。
我想,不管我走到哪里,故乡永远是我的根,是我的魂。
作者简介:王自民,大学学历,副教授,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老子的故事》《王自民诗文选》等。
本期编辑‖ 张贵生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