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作家第398期

文化   2024-08-14 19:44   河南  



前言

根据编委会安排,本期推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专辑(九),欢迎广大作家积极投稿。








灵宝作家(第398期-1)目录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文专辑(九)

万亩农林绘金龙,黄河廊道谱华章    狄树强

岁月深处的流淌       李永生

多姿灵宝                 张家和

感谢党恩                 王自民

那年、那月、那窑洞····   朱恒勋 

今昔对比话幸福        李凤高

灵宝书坛旗手           王建民




万亩农林绘金龙,黄河廊道谱华章


    1







狄树强


黄河自古以来就经常泛滥而祸害沿岸的百姓,人们是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过问并要求各级政府“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近十几年来,国家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家乡正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的治理更加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国家出巨资打造出一条绿色廊道工程,在治理水土流失和黄河泛滥的同时收获了几万亩滩涂和良田。我们家乡由此出现了万亩枣林、万亩荷塘、万亩优质蔬菜、万亩特色水果、万亩油菜(油葵)和万亩彩色小麦。形成了沿黄廊道特有的民生经济产业规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效益,更增加了一道人在花丛中,水傍车行处的绿色长廊奇特的自然山水画卷。

又到一年龙嘴夺食的季节,但是今年却是跟往年大不相同!

“枣花落,吃烙馍”这是我们豫西地区的一句谚语,今年的端午节正好赶上小麦成熟收获的季节,我们走在三省交界处的沿黄公路上,路边就是万亩彩色小麦基地。前些年我们家乡收麦子,全靠东邻右舍又或是亲戚朋友,手拿镰刀一镰一镰手割。还得是天亮前,借着露水,麦秆不是那么脆开镰收割,上午九点多太阳开始发热就不敢再割啦,要不然麦粒就会掉在地里收不到家里了;再后来又有了最初收割机,机器把麦子割倒,摊在地上,然后人工在收集在一起,拉回打麦场用打麦机脱粒,或者是用老办法摊在场地上晒上大半天,再请来拖拉机一圈一圈的碾场脱粒,最后借助晚风的力量把麦粒与麦糠分离出来,完成一季的收割任务。现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台台先进的联合收割机从地头进去,一边割一边就出麦籽,极大的解放了人力,过去的五黄六月大汗淋漓人马三戚的收麦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当下不只是收成增加不少,品质上更是精益求精。彩色小麦呈现黑色、紫色、蓝色、绿色、黄色等等,它是传统育种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彩色小麦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蛋白质、赖氨酸、湿面筋等,同时富含铁、锌、硒、碘、硌等微量元素,是普通小麦含量的数倍。彩色胚芽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它可以增强记忆力,解除疲劳,对心脏、神经、皮肤和血管疾病都有辅助治疗效果。尤其是小麦皮层中含有花色苷类物质和活性超强的膳食纤维素类物质,对于清除人体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有着重要的意义。已被认定为功能性食品的主要农作物原材料。

万亩油菜花盛开的时节,绿色廊道上车来人往,大家争相踩着田埂与黄色的油菜花来一个亲密接触。花香浓郁,花粉飘扬,经常会给游人身上添加许多黄色的装饰,幽香艳丽,引得大家纷纷驻足其中。

仲夏早晨,一缕缕阳光洒在荷叶之上,叶子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芒,白色、粉红色、红白相间的花朵冒出绿色的荷叶之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为前来赏荷之人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流连忘返。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特具豫西特色的瓜果梨桃相竞成熟,远销全国各地,来往客商驻车在地头,第一时间把最新鲜美味的水果分享给远方的客人。南北口味的融合,他们给予了莫大的功劳。

“每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灵宝大枣2000多年的栽培,以果实大、核小、肉厚,含糖量极高,味道甘甜清香而著称。并且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从此“灵宝大枣”驰名中外,远方的朋友来一次灵宝都想尝尝灵宝三大宝之一的大枣。

“清出淤泥而不染”冬季天寒地冻的时节,九孔阌莲开始采挖。古阌乡所产的莲藕每节九孔,九九八十一个头,俗称“九孔阌莲”,品质上乘。以瓜大质佳,肉细且白,脆嫩多汁,味甘无渣,吃时爽口,咽下余香而盛明。在灵宝,每遇婚丧嫁娶都少不得来一盘白嫩爽口的姜汁莲菜或者是糖醋莲菜,让人吃一口心驰神往。

黄河在灵宝拐了一个弯,像一条盘踞的巨龙,在此摔了一下尾巴,由北向南流淌的黄河,一入灵宝却被硬生生的改为由西往东直奔大海而去。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在秦岭山脉的作用下,把肥沃的沙土留在灵宝这片沃土之上,为两岸人民带来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地,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地球之肺“湿地”。在此基础上,万亩农林产业在地域上风貌在经济规模上,都形成了中原特色巨龙。

时代在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吃饱喝足穿暖之后,精神文明和健康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每遇节假日,黄河廊道周围景区景点被前来休闲娱乐的人群所青睐。

人们开着私家车从四面八方涌入,有些人带着帐篷、野营的工具驻足在河岸边,欣赏着美景与朋友聊着天。一些人带着烧烤架子,提着吃食,聚坐在河(湖)水边、大树下,边品尝美味又畅谈着人生,感悟着生活的美好。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呵护引导之下,在草地上嬉笑玩耍,拿着小铲子在一小片冲刷干净的河沙上堆着属于自己的童话城堡,玩得不亦乐乎!

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文化,我们畅游在黄河岸边享受着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唯有珍惜当下的幸福快乐,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个人简介:

狄树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虽已过不惑之年,但勤于练笔,终日笔耕不辍。出版的散文集《塬上塬下》,受到许多读者和作家的赞许和喜爱。生活阅历丰富,喜欢用之笔端,笔触刻画细腻,空间感和时代感明显。



    2


岁月深处的流淌

李永生


一渠草木涌动着绿色在记忆里流淌,风骨依然健朗,作为渠的形象,我在精神里将它深深供养。

带着春色的渠水,多少年来,一直润着村庄的四季,来来往往的自信和匆忙,都被一渠清碧静静收藏。渠美,就会人和业兴,安居的景象被煦日拉长,村子饮着老渠的温润而更加安美和祥。

渠水的流声,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和村子里远去的老人一样,昨天还谈古论今的闲逸,最终只能在记忆里寻觅。

当城市崛起,当初的水路它已不再流动,在时代的征程上,硬是蹚出一条柏油大道,热闹奔腾里,康乐路承载着村子对外的交流与互通。道路两边挤满了高楼、旺铺,而村子里庭院大的人家都开发成了一座座独立的小区,或售卖,或出租,还有的在自家院里精心做着自己的买卖,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全都走出了农耕的丛林,日子正向着旭日里奔腾。

老渠在父辈的词典里,永远是水气汪汪的,生活和生命都在它的浇灌里一派盎然。就像那河边杨柳,从来不去设想面对风沙的侵扰,把根深扎老渠,而默默的生长。听不完的老渠情事,在我心田里生长成一片片庄稼,沐浴着每一片和煦的阳光。

父辈们对老渠的依赖,就是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流动的渠水里有汗水,也有他们的血泪。一辈辈的皱纹就像一波波的渠水,舒缓而沉定,那是一生也翻阅不完的一部影集。

不管走到何处,村里人都带着老渠的灵性和倔强,即使再远,也会把故乡带在身边,装帧成一道道温润的风景。

父亲退伍后,继续当他的农民,他说只有种地才感觉踏实,才有方向,自己的舞台应属于这里。部队培养出来的性格率直而坦荡,这股精气神儿,渠水一样滋润着我们兄妹的成长。父亲把最好的年华和最强力量,都托付给了脚下的深沉,这片土地就是他的另一个战场。总是天刚亮,父亲就拉上我们带着咸菜、干粮,风风火火的和太阳抢赶时间,拔草,松土,疏芽,打药,每一道程序都娴熟干练,父亲似乎不知疲倦,晌午前一定得干出些成绩才肯收工。阳光下。父亲的身影,在日渐茁壮的庄稼地里更显高大,每当我颓散之时,这种高大就会在无形地鞭策着我。

父亲在岁月中把自己磨练成庄稼老手,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浇水,施肥,播种,收获,每一样他都站在村子的前列,仍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我,父亲侍奉田地的本领,就像当初在部队上操弄枪炮一样功夫纯青。而那油旺旺的长势,金灿灿的丰收景色,恰是对每一位善待庄稼人的丰厚回报。

既使刮风下雨,父亲也不会闲着,只有到田地里巡察回来他才泡上一壶老茶,坐在靠倚上翻阅着过时的报纸,困了就小眯一会儿。农人的日子没有太多的精彩,也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但守着这份忙碌与清闲,生命的景致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村子在“桃源”里闲散了几代光阴,终是被城市的号角吹响冲锋,村子慢慢的开始城市化,势头正紧的“城中村”就成了一面赤色的战旗。全村男女老少,走出田地,放下镰锄,拍打掉熟悉而热爱了几千年的躬耕之尘,带着不舍和憧憬,去迎接一个崭新的天地。庄稼人勤劳也实在,只要认准的事绝不含糊,身边的人一个个有的做生意,有的打工,有的上班,而那条老渠也有着自己的归宿。为了让村里人有方向,它变成一条纵贯全村的道路,也交连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迷茫的庄稼子孙踩着它的胸膛,在这种熟韵的母爱里,一个个步履铿锵。

每每想到老渠,那些远去的亲人,流逝的光阴,仿佛仍在水边浣洗,还是那棵树下、那块石边,年轻的姑娘将自己洗成了老婆婆。我想,她们的人生一定是碧波轻漾的柔,她们的一生都在水的温润里涓涓细流。

村里的那条老渠,如今已经不再曲水幽幽了,也许是流不动了,她想换个姿势变成通衢大道,以静的形态继续关照着村子,而村子也就少了些多水泽,从此只流动歌声、鸟鸣和车马不息的市井之荣。望着眼前的喧嚣和繁盛,我想起她年轻时的朝气和热情,她舞动着一袖银波款款的碧水青衣,饱含郁郁葱葱的一带绿色,萦绕在村子中央最显眼的位置,也护佑着这里的风调雨顺。那时的水源源不断,全部都用来犒赏整个村庄,从它的躯干里分流出的道道细支,在勤劳和进取中,钻进土地的深沉,就逐渐刻画出了村庄的脉络与格局。也就催生了种田、养鱼、养畜的蓬勃发展。有了这些基础,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日渐丰盛,大姑娘、小伙子的衣饰也更加亮展,谁不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越过老渠,顺着村子里最空旷的方向,一路上都有最质朴的人、物、事。那种环境,确实让我领略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之景,没想到历史与现实竟在我们的村子里完美吻合。八、九十年代,一切都在原汁原味里生长,路边的人凿石碾,带阁楼的土坯瓦房,还有一路随伴的鸡、鸭、牛、羊以及广场中厚实的麦垛,没有一样不是以原貌面世,感觉最舒服的就是做什么都不用虚情假意,就连空气也清新的不杂丝毫算计和势利的味道。

脚下的土路随晴而干、因雨而泞,这种朴实与生俱来,没有谁会在意路的质地。每家的院子都绿树成荫,也以树为墙,互映着睦邻友好的信念。门窗也都是就木取材,明清时遗落民间的朱红,使每户人家尽显古朴、简约之韵,房前屋后的巷陌土砌石垒,传承着几代人的审美,风雨中穿梭,依旧保持着原始的样貌。水是天然的,泥是初生的,空气也是纯质的,就连白云来到这里,也会压低了脚步想永久飘逸在村子的上空。一渠静静的流水,不纠结过去也无问未来,只管在自己的姿态里轻歌曼舞,有水的村子一定水气汪汪,整个村庄都在这湿漉漉的情怀里,洇染出了清新、朝勃而淳朴的气象。

从父辈们的言谈口述中,我深深感受到日子在平淡里生长,人们在和气里向上,每一寸空气里都飘溢着泥土的芬芳,有如晨露里叶片上新雾的渺渺水珠。颗颗水珠,挂满晨飞的翅羽,这些湿润的新羽,在一阵阵脆鸣里洒落成村庄最美的印象,虚缈的水气曼舞着太阳的光茫,使村子的底色更加釉亮,而幸福的质量则如酒深藏。

村子在时代里升级,老渠也日渐年迈,它像春蚕一样吐丝纳线,织锦着这方水土的锦绣前程,最终化茧成蝶,翩翩起舞的姿态依稀抖擞着水气汪汪的轮廓,不管阴晴圆缺,不念岁月斑驳,在一棵棵老树深情的注视里,在一丛丛劲草的默念里,它依旧以渠的精神从村子里丰盈而过,载满一渠的憧憬从东方起步,踏遍了村子的东南西北和每一块干裂的泥土。不管到什么时候,老渠都是无私而深沉的,它还要在自己的暮年里燃尽最后一点余热,直到大地上再也寻不见它的踪迹。

漫步在晨雨迷蒙的康乐路上,老渠那清婉悦耳的声音犹及耳畔,幻作一曲和雅的都市之音,散落在一片片碧翠欲滴的朝叶之上…… 

作者简介:李永生,三门峡市作协会员。代表作品有《那一地谷粒金灿》《酒韵泸州》《东寨,一幅丹青的水墨》。



    3


多姿灵宝

                                                         张家和

在这星辰对撞的岁月里,在这浩瀚繁星的普照下,年轮促使这岁月缀满一段段流光,国运催使这土地长满一片片扶桑。

历史何其沧桑,每一页都充斥着心酸与血泪。七十五载文化流淌,七十五载工业成长,七十五载人文共创。华夏儿郎担负时代重任,“知兴替”,“正衣冠”。这份家国情怀,撵辗成墨,谱写当今华夏国运昌盛,晔晔扶桑。

“一方台桌一片友,一首诗行一生情”。

琴瑟音朗,诗文如歌。灵宝的文化教育犹如冬梅,犹如这花香,风,吹不散,时光带不走。而这一支独放,傲然春色的背后,正是难以言泣的心酸。在这干涸的故土之上,文化也不堪其坠,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力量的匮乏,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地方学校的名额分配,教育环境的恶劣不堪,多年来政府“扶贫,助学,免消学费”,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善这一问题。

教育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任务,教育局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在教育局一系列的减负方案,减负措施,以及在教育上的减负政策,促使在这土地上,有了琴瑟音朗,诗文如歌。学生总体成绩年年攀升,学生的体质渐渐健硕,学生的思想,慢慢先进,这是灵宝引以为傲的硕果,是城市璀璨不朽的瑰宝。

春日初暖,翠柳含烟,灵宝这座古城,对文化,有着他独特的感受,有着他不可割舍的感情,有着他念念相思的痴迷。对文化,更有它的生活姿态,有它的尘世心愿,有它的痴迷不悔,更有着对它深深的爱。

矿产与企业,经济生生不息的纽带。

辗转的岁月长河上,飘荡流淌着古老的浮沉。即使无尽的黑夜,也无法掩埋暗淡的星月。总有那一个屹立不倒的身影,拖起未来的星光,照亮着前进的方向。

金源公司作为灵宝的象征,担负着民生重任。家喻户晓的声名,综合回收的经济发展格局,确立了其无与伦比的地位和高度。金源公司推动着灵宝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民生尽心尽力。金源公司在黄金生产,硫铁化工,多金属开发三大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其名下多个子公司更是为本地提供了工作岗位。多年来,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筑就了当今的盛世灵宝,繁华城市,金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黄金行业明星企业,全国黄金行业先进集体,省纳税贡献大户,省五一劳动奖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省科技创新十佳单位荣誉,入围“2021河南企业100强”。

时代前进,科技创新。

我落笔,写下青春年华。

岁月悠久的期盼,承载厚重的美感,在此古道亭外,直挂云帆,倾诉明月。

朝辉公司,投身于压延铜箔的革新创造,量产黑化,红化,软态、硬态光箔等。专注于航空航天,高新电子等高新科技行业。攻克尖端,成为尖端,超越尖端。近年来,朝辉公司投身于新一代的合金研发创新,从一代的纯铜母材产线,发展成立合金母材压延产业,打造光辉朝辉,辉煌灵宝铜箔谷。目标明确,理想高远,体系完善,经验丰富,引进大量高新,高能,高知人力。曳曳生姿。

朝辉铜业专创于压延铜箔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压延铜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协会理事单位。

多彩函谷,多姿人生。

函谷关作为灵宝的代表,多年来广为流颂。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函谷关的故事已经广为人知。现在的函谷关,不仅是人们传颂的佳话,更是我们生活的休憩。随着政府的发展向前,函谷关不仅有着文人之彩,也多了故土之情。

青年联谊,共喜青春。青春有约,爱在金城。灯火中有着万千期待,也有着城市的炫彩多姿,更有着时代前进的气息。是我们城市的发展富强,展现着富丽堂皇,是我们城市的大步发展,有了我们天空的五彩斑斓。是我们时代的进步,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文的力量。

自然与人都在发展,城市与自然,也都在进步。我们相约华夏,为了同一份荣耀,我们相聚灵宝,都为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简介:张家和

笔名:墨钰, 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桃林文艺上发表诗歌《茶》《迁》《念》 等。


    4


感谢党恩

王自民

吃水不忘打井人,

感谢党恩记初心。”

一一题记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今天站在五星红旗下,迎接祖国的75华诞,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我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我手写我心,我用手中的笔,心里盈满家国情怀,礼赞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礼赞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风采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牢记初心,不忘来时的路。回顾自己一个来自农村,从小放羊拾柴,在党的关怀教育下,沐浴着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阳光雨露,一步一步前行,一天一天成长,一日一日进步,成为一名国家干部。拥有了今天,我感恩党,感恩祖国。

自己高中毕业后,按照惯例本应该参加高考,升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可是,当年由于文革,国家一度取消了高考制度。

那些年,上大学,根本不用参加高考,全凭家庭的背景,社会关系,推荐上大学的。还美其名曰“工农兵大学生。”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土里刨食得以勉勉强强凑合着过,没有家庭背景,没有社会关系……

高中毕业的同学,其中有10多个要么凭着七大姑八大姨关系,要么是生产大队的“干部”,要么是有头有脸有面子的“绅士”,要么是巧言令色会来事的“能人”,成了令人不齿的“工农兵大学生”。

古语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978年,邓公主持国务院工作,力挽狂澜,力主恢复停了10年的国家高考制度。

喜讯传来,我兴奋地一个人跑到家乡的小丘陵上,站在高高的岭上,接连大声喊道:“我上大学有希望了!我上大学有希望了!”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勤奋,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备考。

打那天起,我白天下地干农活儿,晚上在灯下紧张地演算求证做题、记背重点内容、拟写相关范文……

静夜深深,月色蒙蒙,星光闪烁……我走出窑洞,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月,心中激荡着充满希望的力量!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硬拼,经过艰辛地努力,经过系统用心刻苦扎实地复习,“上天佑我。”我考取了从小梦寐以求的大学,进了神圣的大学殿堂。

自己能上大学,能有今天,我深深地感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感恩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王自民,大学学历,副教授,曾多年从事教育文化工作,三门峡市、灵宝市作协会员,出版有《老子的故事》《王自民诗文选》等。



    5


年、那月、那窑洞····

   

  朱恒勋

业主杨女士来物业办理装修手续,闲聊中,得知是豫西灵宝老乡,大王人。来江苏发展,生意做得不错。为了方便儿子就读,在江阴买了房子。说起居住条件的改善,不免提及故乡的窑洞,由此引发我的回忆。

我们所说的窑洞,不是烧砖瓦的窑洞,而是供人安身居住的。豫西灵宝市朱阳镇北凹村的窑洞,不似延安窑洞那般讲究,只是在山坡或土崖下取一垂直截面,直接凿进去的拱形洞穴,高不过两人,宽不过四米,纵深约有两丈。洞口用土坯封垒,唯留一门一窗,没有过多的雕饰。讲究些的人家,用稀泥抹一遍门脸,算做装潢。正午时分或晴朗之日,窑内尚有亮光,其余时间,大都暗如阴天。假若硬要我说,有什么美好记忆的话,也就是冬暖夏凉。

  起初,我家住的窑洞,在后沟。那年秋天,雨水特别多,三天两头不停地下。不能出门的人们,就在窑洞内剥玉米粒。突然间听的毛主席像后面有碎土“沙沙”响,继而伴有小土块坠落。“不好,窑要塌。”哥大叫着抱起我跑出门外,母亲抱起姐姐紧随其后,还没等回过头去看,便听得身后“轰隆”一声巨响,窑洞顶部已经塌了下来,尘烟随着轰鸣腾空而起,笼罩了整个院子。父亲在生产队部开会,闻讯慌忙赶回,当看到大人小孩无恙时,才松了一口气。我们是逃荒到北洼的,本没什么家业。人在,便一切安好。据说,我那时还不到两岁。

  没了住处,也就没有了家。父亲和哥从土堆里扒出铺盖卷,一家人呆站在雨地里。上哪里去?关键时候,还是母亲拿主意。“去队部。”母亲说,“现在抓革命促生产,村里缺的是人手,有你爷俩(指父亲、哥哥)壮劳动力,队长会给咱安置。”

  队部设在村中央,我们一家扛着铺盖卷到队部时,会议还没有结束。因为知道我们一家无事,队长就接着传达“最高指示”。窑塌事件,似乎早已司空惯见,不足大惊小怪。直到会议结束,才轮到议论我们的住处。说了几个地方,要么是废弃的牛圈,要么是与后沟一样的危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难不死,劫后余生。母亲说什么也不愿住存有隐患的窑洞。议论未果,会散人去,唯留下惊魂未定的我们无处可投。外面的雨还在哗哗地下,这正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遭连阴雨!老天爷似乎没有一点怜悯逃荒人的意思。母亲说:“今晚就住这里。”父亲说:“这是队部。”母亲说:“队部咋啦,不就是开会议事的地方,他开他们的会,咱住咱的家。再说了,又不是天天开会。有合适的地方,谁愿住会议室,吵吵的要命。”没想到,母亲这一决定,使我们一住就是十六年。直到1983年,全家迁回祖籍苏北的前几天,才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邻居。

  居住队部之初,也曾与一“老地户”发生摩擦。一家逃荒的外来户,白住村中央队部,这不免使一些心胸狭隘的“老地户”妒忌。泼辣的母亲,亲自找上门去,要与有意见者换窑。可大多村民不同意,外来户住倒也罢了,因无处可去,其他家不行,“老地户”有好几家,换给谁家都摆不平。队长说:“要不然你家出点钱买下,免得别人说闲话。”母亲说:“我买下,你们不准在我家开会。”队长说:“会还是要开的,多少年都在这开,其它也没有闲窑。”母亲说:“我们逃荒出来的,也没钱。”队长说:“现在不要,到年底决算时再说。”母亲发狠说:“窑,我买了。你告诉村人,谁再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我撕她的嘴。”

暂时付不出窑钱,村里开会仍来这里。于是,一开会窑洞内就充满了村干部的训斥声,村民的吵闹声,以及屁股下面的“排气”声。伴随这些的,是体汗、脚气、旱烟叶子的混合味。每每会散人去,窑洞内浑浊气味与缭绕烟雾,久久不能散尽。后来,父亲当了会计,开会的地方就这样一直延续着。

1993年春天,离开十年后的我,回了趟北凹。我发现窑洞还是那些窑洞,但住家户多有不识。“老地户”迁走的迁走,没迁走的老年人,有的已经驾鹤西游,埋在山根下另一个小几号的“窑洞”。试想,我若走不出北洼,其轨迹也无非同他们一样,从大窑洞走进“小窑洞”,终老一生······

 今天,当老乡杨女士告知我,故乡的居所早已今非昔比时,使我感到十分欣慰。她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乡人大都走出大山 外出拼搏。有的如她一样在外买房安家,有的打工挣钱后再回家创业,也都盖起了楼堂瓦舍。你去县城看看,更是高楼林立。

 我想,告别窑洞,住进洋房,应是当地政府狠抓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也是勤劳朴实的乡亲步入小康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朱恒勋  灵宝市朱阳镇杨家河村北凹人,1983年迁回祖籍汉高祖刘邦高唱《大风歌》的地方沛县。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系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龙城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江阴)分公司。     


    6


今昔对比话幸福

李凤高

在喜庆新中国75岁华诞的大喜日子里,抚今追昔,令我心潮难平,感慨万端。

我出生在1965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候,咱们国家实现计划经济,生活物资十分地匮乏,基本都是凭票供应,至今我想起来仍记忆犹新。

我小时候总爱发烧嗓子疼,扁桃体肿大,医生的话令我母亲坐卧不安:“你家这孩子扁桃体肿大,严重了可能把嗓子全部堵死,那会活活憋死!这决不是吓唬你们的,是有先例的,像他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施行切除手术!”

当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过后的9月份,母亲急急催我小舅带我去连云港的二舅家联系做扁桃体切除手术。还算顺利,我二舅帮着联系了医生,手术是在简易防震棚子里进行的,术后,二舅妈给我冲带藕粉喝,还给我擀面条,和着青方腐乳汤吃,照顾的无微不至。

刀口恢复得很快,我和小舅不长时间就返回了农村老家。

吃过一段时间面条、稀粥之类的软食之后,母亲就去找在镇上上班的村里的能人三哥:“老三,婶子求你个事,你给弄几斤肉票吧。我家你兄弟做手术了,脸上没血色,需要补充营养啊。”三哥还真挺痛快,很快托人弄来了5斤猪肉票,母亲连声感谢。去排长队买回宝贵的5斤猪肉。这5斤肉,母亲包饺子、炒菜都放点,用得可仔细了,我也吃得特别香。

说到布票,我也记忆犹新。以前在农村生活,穿的都是自家织的土布。1982年,我和母亲来到父亲生前工作过的煤矿,矿劳保部领导对我们工亡家属特别的关心,安排工作人员田叔接待我们。热心的田叔让他家在国营商店上班的婶子托人弄来布票,扯上灰布,给我和母亲一人做了一套新棉衣,使我们在寒冬里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组织的关爱与温暖。

再说粮票,我小时候跟母亲出远门的时候,母亲总是托人换些全国粮票,跨省通用的。那个年代,无论是上饭店,还是去副食店得用钱和粮票,没有粮票行不通啊。记得,有一年我五伯还给我在信里夹寄来100斤粮票,以示关心。到现在我家还存着许多省级、全国粮票呢,也算是留作那个年代的见证吧。

看现在人们的吃穿用度,今非昔比啊。尤其是步入新时代以来,新的变化更是层出不穷。

我们国家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人人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的。

现在上农贸市场,什么肉蛋奶呀,米面油呀……那真是供应充足、应有尽有啊,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啊。

再说穿的吧,那更是琳琅满目啊。步入城市商超,衣服裤子都是品牌的,再不用买布做了。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孩子在网上买的,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穿着还非常舒适得体。想一想,现在的生活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我们要再接再厉,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尽一份力、发一份光和热! 

作者简介:李凤高,男,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党的光辉照我心——喜迎党的二十大吉林省作家协会专题文学(散文)创作培训班学员。在《民主与法制周刊》、《中国应急管理报》、《中国煤炭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西藏日报》、《吉林日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上海故事》、《人生》、《当代矿工》、《电子报》等国内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技术维修类文章50万字。                                              


    7



灵宝书坛旗手

——记灵宝市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高源

王建民

灵宝市素有“人杰地灵”之美誉,高源就是灵宝市文艺界的一杰。他精研书法、摄影、诗词、楹联,理论造诣深厚,实践能力强劲,学术成就卓著,出版过作品集、举办过书法展、发表过书法论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和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数十年间,他在加强自身艺术修养、推进灵宝书法事业发展、普及、壮大等方面呕心沥血,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功不可没,被人们誉为灵宝市书坛的“旗手”。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漾,中国书法强势复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各省、地书协组织也相继成立,全国上下掀起了“书法热”,一些人拈起毛笔,临帖练字,走进书法的殿堂。已近而立之年的高源,在部队服役期间凭借秀美的字迹,当过连队文书。退役后,相继在市水泥厂、交通局工作,因公文写作、摄影等爱好广泛,小有名气,被调到市政协工作。在“书法热”的感召下,他从一名“善书者”逐渐走上了痴情书法之路。1985年,他报考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同时就读于“河南书法函授学院”高级班,受教于欧阳中石、张海、王朝宾等诸多书坛名家。经过三年多刻苦系统的研习,他的书法理论水平和实践创作能力大大提升,创作的作品入选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优秀学员作品展”,以“优秀学员”毕业。此后,他将所学理论与刻苦临帖、大胆探索、创新相结合,在书法艺术的修炼、研习和创作上孜孜不倦,锲而不舍。通过观摩书展,拜访名家,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丰富修养,揣摩临练,使书法技艺日臻成熟,炉火纯青,隶楷行草样样精通,字法章法变化万端,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三门峡市、河南省和国家级的展览,不断入展或获奖,在三门峡市、河南省书法界渐露头角,声名鹊起。1992年,在全国鼓励党政干部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大潮中,他毅然从市政协停薪留职,是灵宝市第一个将书法推向市场的开拓者。他创办了“雅源书画社”,通过书写门头牌匾,开展装帧设计,使书法艺术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他既心无旁骛,潜心历练,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又下海畅游,劈波斩浪,开拓出一条书法工作者为社会服务的新路子。他的书法作品继承传统,变化万千,大气磅礴,气格豪迈,既受到书法界的高度评价,又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当时的灵宝街上到处可见“高源”题写的字号招牌,其中函谷关景区楹联、荆山黄帝铸鼎原大门匾额、紫金宫国际大酒店等题词都出自他手。他还被市里特邀修复阳平镇“黄帝铸鼎原”残碑,凭着对古文字的深厚造诣,临写填补了“黄帝铸鼎原”篆籀碑文,原汁原味、浑然一体,成为景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当他在商海取得成效时,大兴善举,回馈社会。1997年7月,在灵宝市政协主持下,他在凌冶大厦举办了“希望工程高源艺术品义卖义展”,将作品卖得的5万元购置课桌、椅子,送往苏村乡深山区学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修的《灵宝县志》中,高源是唯一一位书法和摄影作品列入名录的人。高源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功成名就,硕果累累,而且很重视其他艺术、学术领域的涉猎,坚持“君子之学,日进而日新,日新而日化,进则入、新则道、化则天,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正以是也”(宋人洪咨夔语),潜心学习研究中国古诗词、楹联、文赋,不断提升丰富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修养,使自己创作的诗词、楹联,与书法有机结合,比翼齐飞。2001年7月,高源将创作的部分书法、摄影、诗词作品结集为《樵夫魂——高源摄影书法作品集》,或以诗词配摄影作品,或以书法表现自作诗词,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作品集出版后,在灵宝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首发式,市四大班子领导出席,在全市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为本书作了“前言”,他写道:“他(高源)无间寒暑地临池,痴迷自不必说,又特重理性把握,不独摹其形,而且思其理。他认为,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要用作者的心去表现美,所以应以技法为本,情韵为上,而抒情于心,用情于笔,情之由,情之质,亦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书家当有史学见解、哲学头脑、文学修养、美学思想。他的理解,他的追求,使他能够达到今天的境界,源自传统,不乏新意,潇洒俊逸而含蓄朴茂,文化品位,自在其中。

在丰富自己的史学见解、哲学头脑、文学修养、美学思想中,高源依托灵宝市函谷关“老子著经地”的独特优势,深入研究《道德经》,积极宣传《道德经》,广泛传播《道德经》,凭着对《道德经》的潜心研究,深入探索,悟出很多道理,并运用到书法、摄影、诗词楹联等艺术创作之中,使其既有“道法自然”之美,又有“大象无形”之态,做到正中有奇,奇中有正,正奇相生而不悖,端庄之中有奇态。后来,他把《道德经》与书法艺术创作的关系撰写成一篇近万字的论文《浅议老子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朮的影响》,入选"第七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获得“优秀奖”。通过数十年在书法、摄影、诗词、楹联及《道德经》等领域的研究、实践、创新,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县级公务员迈进全国艺术、学术的殿堂,相继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和中华老子研究会。

2004年,“灵宝市书法家协会”成立,高源以其在全市书法领域的深厚造诣、广泛影响和卓著成就,被选举为首届主席。书协初创时期,他勇于担当,敢于开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普及书法艺术、壮大书法队伍,提升队伍素质之中,在全市营造热烈浓厚的书法社会氛围。他四处联系企业和单位,筹措经费,组织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办展览、搞培训,开展交流,培育骨干,壮大队伍,提高水平。同时,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书协及书法活动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引起一些市、局委、乡镇的领导、企业家、个体老板和学校师生对书法艺术的关注、热爱、支持,趋之若鹜,蔚然成风。在他担任市书协主席的8年间,全市书法爱好者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省级书协会员由11人增加到56人,国家级会员实现零的突破,达到6人。灵宝市成为河南省书法活动开展最活跃、成效变化最突出的县市之一,多次受到三门峡市、河南省书协的表彰奖励。

高源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勇于探索,追求不止。2008年、2010年他先后前往日本、韩国开展书法交流,学习了解其先进理念和创作思维,是灵宝市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书法家。2012年,他毅然走出灵宝,前往北京交流研习书法,创新发明的“数码解读行草写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注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水写字帖和“白话”读物。2014年3月,他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对话老子——高源道学书法精品展”,别具一格的展览风格,引发百余家媒体集中报道,在首都艺朮圈引起极大关注,成为灵宝市第一个在北京举办书法个人展览的书法家。2021年,他又在北京“中山公园社稷殿”举办了“建党百年——高源创新‘快乐数码书法’成果展”。十年间,他在北京出入学校、部队、机关、社区,普及“快乐数码书法”,历尽艰辛,锲而不舍,被北京一些媒体誉为“全民书法普及教育家”。

2022年,年逾古稀的高源回到灵宝,他依然关心和牵挂着灵宝书法事业的发展、进步、提高,积极参加市书协和市老年书画协会的活动,讲课、点评、指导,以身说法,循循善诱,常常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建议,成为两个协会名副其实的顾问,继续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实践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海的评介和赞扬:“高源先生在当地很有名气,诚恳待人,热心公益,没有丝毫人们厌恶的自大狂傲。他把种种荣誉视为人民给予自己的鼓励,把荣誉带来的种种好处还给人民……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做到的就是德艺双馨,高源先生做到了。”

作者简介:王建民,男,现年67岁,河南省灵宝市人。共产党员,河南省书协会员,灵宝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在市宣传部工作多年,主要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相继在中央、省、三门峡市级新闻媒体刊发多篇新闻稿件和散文。

本期编辑//   卜芳芳

本平台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灵宝作家》编委会

主办‖灵宝市作家协会

顾问‖刘育贤  邵玉铮  赵博理  张喜森  

审稿‖刘育贤  王水宽  黑女

总编‖李亚民

执行总编‖吉项鱼

执行副总编‖张贵生  张丽

编委‖ 高朝霞  卜芳芳  曾迎春  杜忠波  张 珊 秦明月  景玉平  亢秋亚  董建芳  张岳旭

图片提供‖一片绿叶

法律顾问‖赵博理 

封面题字‖邵玉铮

灵宝市作家协会邮箱lbszjxh@126.com


灵宝作家
发布灵宝文学界动态信息,展示灵宝文学界作家作品。
 最新文章